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4/03/2019
永安镇早市巴刹·卖生鲜商店最有特色·200摊档 应有尽有
作者: 陈诗蕙

4194TSR2019331817311311867.JPG
位于卡萨瓦里4巷的永安镇早市巴刹,是巴生最具特色且人潮最多的市集之一,每逢佳节人潮汹涌。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到当地的市场走一趟。”

传统巴刹被视为是一个社区最重要的贸易和社交场所,也是了解一个社区的捷径,更是妇女们采买日常生活和生鲜用品的唯一地点。

不过,随着超市和连锁便利店的崛起,传统巴刹和早市已日渐势微,越来越多人不愿再满头汗水走入巴刹采买,让部分巴刹的人潮减少,有逐渐没落的趋势。

巴刹除了作为采买物品的地点,其实也可以被视为是邻里交流和认识的平台,尤其身处在冷漠的大城市里,到巴刹看顾客与小贩讨价还价和聊近况的画面,反而能感受到一丝人情味。

《大都会》社区报推出“走,去巴刹”系列,带领读者走访雪隆区各巴刹,聆听不同巴刹的历史故事,探索各早市的特色,聆听小贩的故事、闻巴刹人情味……

4194TSR2019331817371311875.JPG
“正发号”是永安镇历史最悠久的杂货店,至今仍维持传统的货物陈列方式;掌托人陈朝正(中)甚至是永安镇的第一代业者兼居民。左为刘金棠;右为陈福源。

4194TSR2019331817271311862.JPG
陈秀清(左一)在永安镇早市巴刹经营经济粉面已逾30年,早已累积不少熟客。

最早仅有16摊位

永安镇早市巴刹可说是巴生一带人潮最旺的其中一个巴刹,货品相当齐全;每年农历新年前夕甚至从清晨营业至凌晨,是雪隆一带许多华裔采买日常和应节用品的其一地点。

该早市主要以卡萨瓦里4巷(Lorong Kasawari 4)为主,初时仅有16个售卖熟食的摊位,如今则因当地发展而逐步增至逾200档;顾客也从只有当地居民,演变至如今连巴生和沙亚南等地的居民也会光顾。

巴生永安镇居民协会主席拿督陈福源和总务拿督刘金棠忆述,永安镇在五六十年前只有数间店铺和住宅区,妇女们采买日常用品,只能靠这些店铺和早市数个摊位。

“地方政府当时只允许16档小贩在4巷营业。但该16个摊位只卖熟食,包括糕饼、椰浆饭、经济粉面等,肉类、海鲜和蔬菜等生鲜食材则到公市(店铺单位)采买,或远到巴生大巴刹选购。”

4194TSR2019331817241311860.JPG
李治成已是永安公市内的第二代小贩,逾30年前已接手父亲的鱼档。

4194TSR2019331817281311864.JPG
位于卡萨瓦里4巷巷尾的永安公市,是当地最为悠久的“湿巴刹”,设有数档售卖生鲜食材的摊位。

陈福源:周末人流量达逾千人

随着永安镇人口激增,以及店铺陆续兴建,当地居民和小贩在1995年左右,开始要求增加早市摊位,后来更组织小贩公会,积极向地方政府申请。

陈福源提及,鉴于担心生意受影响,有关计划初时遭到许多商家反对;但后来经商讨,陆续有水果和杂货档进驻,尔后还有鞋子、饼干、手表和塑料等摊位,应有尽有。

“该早市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应该是20多年前的事了,且因货品应有尽有,所以吸引中路、巴生南区、实达阿南和沙亚南等地居民到来采购。”

他说,该早市天天营业,惟以周末人潮和摊位最多,人流量达到逾千人,无可避免也造成塞车和双重泊车问题。

“部分自私的民众为方便而双重泊车,影响交通顺畅,以致偶尔会发生小争执和不愉快事件。我希望前来采买日常用品者,能遵守交通规则,以免影响他人出入。”

4194TSR2019331817321311869.JPG

永安公市内还贴着地方政府于1967年发出的营业执照。

传统巴刹才买到新鲜食材

尽管如今霸级市场林立,不少年轻人已不再光顾巴刹,但陈福源仍坚信,传统巴刹不会消失!

“只有到传统巴刹才能买到新鲜食材,有些人买鸡肉,要看到活鸡,蔬菜也要自己选择;商场售卖的蔬菜,有些是包着的,肉还是冷冻的,且永安镇早市巴刹选择多。”

刘金棠则笑言,部分妇女到巴刹买东西,喜欢讨一些小便宜,可能要小贩送一些葱蒜、辣椒,或拿一些折扣,这些都是商场比不上的。

陈秀清:熟客从年轻支持到老

时光飞逝50年,永安镇早市巴刹最早的16名熟食档主中,如今仍有数人还在原位营业,熟客们从年轻支持到老,孩子们也从小吃到中年……

其中,72岁的经济粉面摊主陈秀清就笑言,她最初来摆档时,当地仅有五六个摊位,顾客都是附近居民;如今部分老顾客已经搬走,当时的孩子们也已经长大。

“我的经济粉面当时只卖3角、4角和5角钱,现在已经3令吉。我的儿子当时才7岁,还没上学,如今却已近50岁了。”

陈秀清30岁开始到永安镇摆档,期间曾因健康问题而休业9年,直到58岁才再次重返巴刹。在她看来,该巴刹的人潮是近8年才越来越多。

李治成:父亲是第一代小贩

相较于其他巴刹或社区,永安镇还有一个特别的景象,即没有室内湿巴刹;因此,所有售卖生鲜食材的摊位都集中在店铺单位内,并称为“公市”。

当地目前约有五六间类似的公市,惟其中历史最悠久,且与永安镇共同发展的,当属位于卡萨瓦里4巷巷尾的“永安公市”。

在该公市内经营鱼档的李治成(63岁)透露,他的父亲是该公市的第一代小贩,自1962年就开始卖鱼;他则是在30多年前接手父亲的事业。

他笑言,该鱼档算是永安镇最久的摊位之一,这么多年来都平平淡淡,没遇过什么特别的事;在他看来,只要敬业乐业,也不会感觉压力和辛苦。

4194TSR2019331817351311873.JPG
陈福源:永安镇早市巴刹的摊位从旧时的16档,已增至目前的逾200档,且吸引巴生一带居民前来采购。

4194TSR2019331817251311861.JPG
陈文波(76岁,永安镇早市小贩公会发起人之一)“我在永安镇早市业余售卖衣服已经20年,一直以来我只在星期日摆档。早期这里只有16档,后来增至85档,且只允许在周末营业,如今已增至逾200多档。以前我们都摆在店铺对面(永安公市对面)的路旁,直到20年前才两旁都摆档。早期因为申请不到营业执照,所以我们甚至必须在凌晨两三点就来霸占街角的位置,以便在执法组来取缔时,能有足够时间打包逃走,否则一张罚单要150令吉。

4194TSR2019331817341311871.JPG
郑丽香(糕点档主)“我在永安镇早市摆档30多年,是当年16档熟食小贩之一。我初期只售卖包点,后来因竞争激烈而增卖糕点,让顾客有多样化选择。我是个单亲妈妈,靠摆档养育4个孩子,一做就做了27年,至今仍有一些老顾客支持;很多老一辈的顾客看到我,还会笑问:‘你还在啊?’。这份工作和老街坊算是陪我走过来的,如今已经习惯了,要我不工作,待在家反而觉得闷。”

4194TSR2019331817301311866.JPG
1961年就到永安镇经营杂货生意的陈朝正忆述,以前邻里的人情味很浓,邻居间就像老朋友,会互相串门子聊天,与现在极大不同。

4194TSR2019331817221311859.JPG
刘金棠:部分妇女到巴刹买东西,喜欢讨一些小便宜,可能要小贩送一些葱蒜、辣椒,或拿一些折扣,这些都是商场比不上的。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