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丰富锡苗的近打谷曾经繁华耀眼,随著著名矿家随之崛起,在各区域缔造一段又一段流芳百世的佳话,昔日的辉煌光景在人们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迹,形成挥之不去的情意结。
务边文物馆一窥当年盛况
【锡日好风光】这期将来到务边这个曾蕴含丰富锡苗的小镇,从当地目前仍保持良好和尚有运作的务边文物馆、文献、老街道及拥有百年历史的大水涵等,一窥当年锡矿业的盛况。
务边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小镇,有激励人心的创业故事,也有令人听得热血澎湃的革命故事,加上古老的建筑、文物馆、怀古楼、怀古咖啡馆等,都让人沉浸在一片历史气息浓郁的氛围。
锡脉丰富且.孕育多位矿家
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副馆主周承隆周承隆叙述,务边在战前的旧译名为“毛兵”,是近打谷最早开发锡矿业的地方,锡脉丰富且地灵人杰,孕育出多为著名矿家,其中包括余广和余东旋父子,创造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发迹小故事。
他说,余广从中国南迁到南洋,以锡业致富,并于1879年创立“仁生”药材店,同时经营多种饷码生意。可惜余广回中国探亲后突然撒手归天,当时年仅15岁的余东旋只好子承父业,惟父亲留下的生意已经被其亲戚败剩空壳。
“余仁生”打响名堂
“从那时开始,余东旋因而发愤图强,四处积极寻找锡矿,希望重振家业,最终凭靠刻苦耐劳的精神,成为务边与金宝两地的大锡矿家,并把仁生药材店重新命名为“余仁生”后,逐渐在世界各地打响名堂,开始四处设立分行,至今成为赫赫有名的药材连锁店。”
七十二烈士故事流传
他表示,务边除了以余广父子的事迹扬名四海,也曾吸引孙中山到当地宣扬革命救国论,感召了许多当地热血男儿,一些甚至为革命奉献宝贵生命,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余东雄和郭继枚,还有当年独自行刺两广总督的温生才的故事,令它流传至今依然津津乐道。
彭西康:当年最大锡矿公司
十二公司 养育三代务边人
务边虽比怡保更早开埠,拥有百年历史,甚至曾是近打县的行政中心,但这个被“夹”在怡保和金宝之间的小镇,多年来都被世人忽略,知名度也不如前两者来得高。
从小在务边长大的务边文物馆创办人之一彭西康受访时表示,英国人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已在务边落脚并发展锡矿业,当时因探测到务边蕴藏著丰富的锡矿,所以就留下来开设了其中一家名为French Tekka的公司(十二公司的前身),在这大展拳脚。
他说,“十二公司”(Sup Yee Kong Si)也被称为奥斯本与查比尔(Osborne & Chappel),这家公司不仅在务边叱咤了一个世纪,也因提供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养活了半数的务边人,无论是当地的华裔、巫裔、印裔或原住民,大部分都曾在该公司工作,养育了三代务边人。
顾名思义,十二公司的英文名称就已显示此公司是由奥斯本(F.D.Osborne)及查比尔(W.R.H Chappel)等人所成立。
根据彭西康编著的《重拾历史的记忆:务边华人先贤的故事》记载著,十二公司于1891年接管怡保的华人力成公司(Leh Chin Mining Co. Ltd.)后,便成立务边锡矿公司(Gopeng Tin Mining Co. Ltd.),自此在务边大规模开采锡矿。
随后于1903年,务边锡矿公司联合新务边矿业公司(New Gopeng Ltd)一同成立十二公司,为当时国内最大的锡矿公司之一。
80年代初缺矿地.结束百年业务
后来80年代初期因缺乏矿地,十二公司停止开采锡矿,最终于1983年交由霹雳州政府发展局接管,易名为务边机构(Gopeng Berhad),从事多元化业务。自此,享誉矿业一个世纪的十二公司便结束了百年业务。1985年10月24日这天,国际锡价崩溃,锡矿业一蹶不振,光辉日子一去不返。
至于为何十二公司会以“十二”命名呢?彭西康指出,这是因为当时这家公司共有12名董事管理,且旗下12家公司在我国都赫赫有名。
他说,以往务边高达70%的矿工都在十二公司工作,男女老少皆有,部分甚至只有十多岁,其余则在规模较小的华人矿场工作。
“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锡米盛产的时候,由于务边每寸土地都含有锡苗,若在空中鸟瞰务边方圆5英里,就会看到当地满目疮痍,地面到处都是坑洞,其实这都是开采后所留下的矿湖,如今部分矿湖已进行填土作为屋业发展。”
他表示,当年锡矿业辉煌的时期,务边共有三十多个矿场,其中高达80%的矿场是由十二公司管理,其余的则属华人公司。
他说,继太平拉律之后,务边是锡米产量最多的地方。马来西亚占全世界锡米产量55%,尤其是近打谷的产量占大多数,进而被誉为全世界最多锡米的地方。
锡价胶价一落千丈.务边“半生不死”
“没有锡矿就没有务边,没有橡胶就没有工作”(No Tin No Gopeng,No Rubber No Job)。
这句话是当年务边非常“流行”的口头禅,其含义也非常地明显,主要表达务边人都是靠锡矿和割胶来维生。
彭西康说,直至20世纪80年代,锡价和橡胶价一落千丈,加上务边再无矿地让这些公司开采,导致这里最终成为历史沉淀的古镇。
他说,锡矿业没落后,大部分年轻人都决定离开务边,远赴外埠或“跳飞机”到国外“找吃”。
当时部分华人还以谐音开玩笑称:务边(前称:毛边)这次真的“没变”了,意指没有办法;巫裔则形容务边当时的情况为“半生不死”(Tak Hidup, Tak Mati);至于外国人则称之为“美国牛仔城”(Cowboy Town),意思指务边与美国没落的牛仔城相同。
19世纪1000人涌到务边淘锡矿
他表示,许多华人先贤因知道务边蕴含丰富的“黑金”(锡米),因此在清朝咸丰年或19世纪50年代,超过千人一窝蜂拥到务边淘锡矿,其中客家籍贯者占大部分,接下来是广东人及其他籍贯的先贤。
十二公司工作32年
叶亚来:专修矿场发动机
现年75岁的叶亚来来自务边新咖啡山新村,他曾在十二公司内当矿工,其职责就是确保电房内的发动机都正常操作,只要哪个矿场的发动机坏了,他都必须前往把它修理好。
访谈开始时,叶亚来面带笑容地说出了自己的姓名,语毕,他羞涩地开玩笑表示,此叶亚来非彼“叶亚来”(吉隆坡的开埠功臣),逗趣的开场白惹得旁人会心一笑。
鉴于家境贫穷,他17岁那年便加入十二公司,他说,担任矿工的基本条件其实至少要18岁或以上,当时他是获得一名英国人的协助,才有幸进入该公司工作。
他说,他在十二公司工作长达32年,直至该公司宣布解散时才离开。
“锡价暴跌的时候,因公司尚有操作,我就继续留下来工作,岂料公司在数年后真的撑不下去了解散,我也因此而失去了工作。”
他告知,咖啡山一带共有7个坲瑯,每个坲瑯设有一个金山沟,皆以砂泵的方式采锡矿,而他的工作就是检查每个坲瑯的发动机是否操作,再进行修理。
他指出,水笔喷射的方式当年在务边也有分成两种,其一是靠发动机发电,其二则是从务边山顶接驳大水涵至务边迪加,通过冲击压力的水源来发动水笔。
盛产年代全天候采矿
锡米盛产的年代,采矿的工作是24小时不间断进行,换言之,金山沟也需跟著操作不能停。赶工的时候,矿工们于清晨6时便出门喝杯茶再开工,直至加班到晚上8时才能回家休息。
叶亚来说,矿场经常都会发生意外,幸运的话就轻微受伤,然而情况严重的话,分分钟就此送命。他举例,水笔在矿场喷射石壁时,因泥土很松崩塌的关系,足以压死在该处工作的矿工。
【十二公司旗下公司】
年份 公司名称
1891 Gopeng Tin Mining Co. Ltd.
1900 Kinta Tin Mines Ltd.
1905 Rambutan Ltd.
1907 Tekka Ltd.
1907 Pengkalan Ltd.
1913 Idris Hydraulic Ltd.
1913 Tekka Taiping Ltd. (1919年重组)
1920 Petaling Tin Ltd.
1926 Kent (FMS) Tin Dredging Ltd.
1926 Tanjong Tin Dredging Ltd.
1927 Hong Kong Tin Ltd.
1929 Kilinghall Tin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