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宝人物:颜维升
挖宝地区:吉中巴东伦武
挖宝地点:马华学校
挖宝事件:偏远乡区的乒乓天堂,乒乓国手的摇篮!
乒乓球很小,但有一个新村,却因小小的乒乓球,取得大大的成就,村内一所华小更因乒乓而受宠,成为国家体育理事会和吉州体育理事会重点支持,长年关注的华小。
因为,1990年代至2000年上下,国家乒乓球手,多数来自这所华小──巴东伦武新村的马华学校。
它确是一个很平凡,表面毫不起眼,入村不会觉得稀奇的传统新村,只是平凡的背后,隐藏一股不平凡的动力乒乓的动力!
黄淑琴2010年共运会夺铜
这一新村“生产”的乒乓国手,信手拈来就有黄淑琴、方锦山、方锦长、曾莲芳、林依雯、温宝琴、刘婉霞。这些,都是乒坛响当当的名字!
当中最出色的当属黄淑琴,她在2010年印度新德里共和联邦运动会,为国家队取下关键2分,击败英国队,协助大马乒乓队夺下女团体赛铜牌;这也是大马乒乓队历史性的第一枚铜牌。
这名国家乒乓英雄黄淑琴,就来自巴东伦武新村的马华学校;马华学校,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乒乓球手摇篮!
也因为有这样多乒乓好手来自这一新村,国家体育理事会和吉州体育理事会为马华学校带来好消息;2006年兴建一所乒乓球训练中心,为教练打造更理想的空间以训练更多球员,好让乒乓运动可以茁壮成长,可以继续代表国家出赛,争取更高荣誉。
教练高荣光 屡出高徒
这个故事有个关键人物;高荣光。他就是巴东伦武新村,也是马华学校的“宝”!
在马华学校任职的高荣光(58岁),本身就是乒乓教练,自1980年开始训练校队,原只因兴趣教球,交出成绩却相当惊人,手下球员一飞冲天,一个个排队从区赛、州赛一路打到全国赛场,更先后成为国家乒乓选手。
他本来就异常热爱乒乓运动,从小就在乒乓桌上练身手,长大后到处参赛,经常拿奖。
机缘成熟后,他才有机会接受培训,成为合格乒乓教练,从此在教练岗位上屡创佳绩,年复一年一路打造乒乓国手,成为国内非常杰出乒乓教练之一。
坐望这一生的成就,他就一句感言;“此生已无遗憾了!”

58岁依然精力充沛
与他交谈,说起乒乓运动或聊起有关乒乓的点滴时,他就眼神发亮,即使现已58岁,依然精力充沛,仍在持续自己最喜爱的工作。
他说,可以长久呆在乒乓圈子,是因为所付出辛劳都看到回报,每见学生获得杰出成绩,他心里都会感到开心和自豪。
“当学生拿到奖项,无论冠军、亚军或季军,都不会忘记向我道谢,这样的知恩图报精神,也让我感动,这也成为我最大的推动力。”
他说,他也开心看到马华学校出产这样多的乒乓国手,他们的杰出表现,获得国家体育理事会开始注意到吉中巴东伦武这个小新村,同时也提高了这里的声誉。


经年累月苦练
高荣光说,乒乓运动除了天赋和天分,也要付出心血去苦练,遇到好球员也要长时间陪伴他们训练,才有可能练出好成绩来。
“成为国手,首要条件是对乒乓运动有兴趣,且要热爱,唯有热爱这项运动,才会特别努力的练习,练习过程中不论遇上什么问题,都会设法化解。”
他说,从1990年代一直迈入2000年,巴东伦武的小孩都是一个星期7天,每天到马华学校课室打乒乓,无论早上或下午,都有小孩在这里打乒乓。
他指出,这些年代会出现这样多乒乓球好手,是日日练、天天练的成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就的事,不是随心打球就可以幸运拿到冠军宝座的。”
“我想说,以前小孩们都没有所谓的智能手机,当时也没有很多娱乐可以玩,所以新村的小孩子都是会花很多时间在他们喜欢的球类上。”
“相比现在的小孩子,他们都被许多电子产品所吸引,还有现在的小孩子也要去很多补习课或其他课程,导致他们无法抽出时间来打乒乓、练乒乓了。”
借用课室打乒乓
回想90年代,马华学校根本没有乒乓室,校方只是允许学生借用2间课室打乒乓,当时也只有4张乒乓桌,学生却已玩得忘我,乐得忘形了。
高荣光说,学校假期间,学生甚至可以从早上到晚上,一直留在课室打乒乓。
他说,一些比较杰出的学生,会在各项比赛中摘下冠军杯,过后代表瓜拉姆拉县去区赛,再代表吉州体会理事会去全国赛,都会交出杰出的成绩。
“当其他学生们看到球友们都拿冠军回来,就会激发大家更积极投入乒乓运动,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代表国家出赛。”
他非常感谢学生们的用心和努力,让乒乓球运动发扬光大,甚至把巴东仑武这个新村的名气,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
董家协全力支持
马华学校校长黄振丰说;“这是不容置疑的成绩,这里确是乒乓运动的摇篮,这里培育了许多乒乓好手。”
他说,该校董家协和校方一定会百分百支持这项运动,给予他们协助和鼓励,再把这运动推向更高峰。
“一些家长会自荐孩子到学校参与乒乓队,都希望训练出下一个乒乓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