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04/2019
黄先炳博士.还要保留生字表吗

小学华文课程一向都附设“生字表”。1983年的课纲,按年级要学的生字量是“396,397, 476, 485, 496, 507”,共2,757字。2011年推行新课程,每个年级要学的是“550,550, 450, 400, 300, 250”,共2,500字。

对比中可以看出一个是逐年增加,另一个则是减少。旧课纲以识字为目的,并遵守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逐年提高识字量。新课程随顺国际间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重视阅读,强调让学生“尽快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以便“实现独立阅读的目标”,因此识字量在低年级更受到重视。

我们不是说过去的课程编写者错,而是他们受到时代的局限。即便是中国教育界,在上个世纪也热衷讨论语文学习必须让过程更加科学化。每个年级该学什么,哪些字词是各年级学生该学会并运用的,都要有科学依据。每个学年的“生字表”因而产生。

科学用以解释现象,却不能用来解决一切问题,不该迷信。语文的学习就不一定要科学。例如阅读,谁说一定要“先识字,后阅读”?如果真相信先识字才可以阅读,就得科学地列出认识多少个字才可以阅读了。可是,你今天知道自己认识多少个汉字吗?你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自行拿起第一本故事书来读吗?你今天的语文能力真是老师逐字逐句教出来的吗?

现今的语文学习谈语感,谈素养,这就不是科学可以解释的,是感性的直面领悟。我坚信若有办法让儿童产生兴趣,把语文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鱼生活在水中却不知水是什么一样,自然地就驾驭好语文。语文学习首重阅读,除了因为阅读可以启迪一个人的思维外,也因为阅读才可以让人感到文字的魅力,愿意与之长相厮守。

儿童即使不识字,也可以靠耳朵阅读。大人若愿意花时间给不识字的儿童阅读,他们会把所听到的和所看到的文字相对照,逐渐地认字。可以激发一个人想阅读的,是其内容,不是文字本身。

如果是这样,学校的语文课程还要有生字表吗?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