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哥打丁宜,我出生的地方,是感恩的滋味。
听老先生说故事,讲道理,很有意思。很多不明白的,论文写不出来的,听一听,茅塞顿开。听听乡土民情的声音,那才是“王道”。
老先生说故事,越说越爽。他说早期的地方官,马来人比华人好,很乐于助人。而官越大的,越好。反倒是小官难缠。而一些大官,为人相当正直,尤其是一些有伊斯兰宗教背景的头头,他看你人老实,是好人,不管你是什么肤色、什么宗教背景的,你尊敬他,他也乐于帮助你。一毛钱也不收。
其实,所谓的“马来西亚人”,很早就存在。我认识的家乡,就是这样的。曾几何时,变味,变了样?这是新政府要去导正的职责,而不是整天骂前朝,又傻傻被前朝留存的人员提供的讯息牵着你走。
不用一直讲什么要向千里之外的什么人学习什么。你好好的跨文化,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文化,那才是重要的。
上个星期,在脸书发了一个“求教”的帖。事因这次日本爱知大学来南方现地学习的学生,有一名巴基斯坦籍穆斯林。想到一个月就斋戒了,这名虔诚的穆斯林就问起马来西亚的行情,她想买斋戒月穆斯林常吃的dates(枣子)。
难倒我了。在脸书发帖求教:“请问我的穆斯林朋友和熟悉穆斯林饮食习惯的朋友,什么品牌或种类的枣子,比较值得推荐?”
没想到“反应热烈”,好多人提供讯息,某某牌子最适合,某某牌子好贵,某某牌子的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老师,你要买有“连枝”的,那才是真正原味的。甚至连YB,以及我的同事也来提供讯息。知道这种枣子在马来话里叫kurma,我们还讲起了笑话。因日本人会念成kuruma,那是“车子”的意思。Makan kereta(吃车子)?大家都笑了。轻松愉快的一晚脸书聊天。
故事还没结束。有穆斯林朋友真好。上周末受邀担任新山巴西古当区国中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审工作。这也几乎是快成“常年”的“社会服务”了,不因我的教职升迁而改变。而在赛前茶点时,同是担任评审的李来燕老师(华裔穆斯林)特地送来了两盒那天在脸书大部分朋友都推荐的kurma。好好吃。再加一杯一展技艺表演的泡沫拉茶。幸福满满。还真是谢谢啦。又是一场欢愉享受诗意的评审工作。
而在之前的一天,我是到新山郊区乌鲁地南,担任该区福建会馆和哥打丁宜福建会馆联合举办的中学华语辩论赛的决赛评审。在会场巧遇我的小学马来文老师郑振政。以前我很怕他。小学记忆,他总是拿着藤条进课室,声大,也会骂不好好读书的我们。但是长大后,很感谢他。马来西亚人,当然要把马来文学好。但他一直是热爱华教的积极分子。退休后更是积极。华小迁校、华教筹款,他都积极参与。
我若是堂堂正正的马来西亚人,就更非是堂堂正正的华人不可。
马来西亚人与华人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