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有福了。也许很快的,他们左手拿雇主付给的薪水,右手还可以拿政府提供的补助。
政府准备了60亿令吉,只要这些年轻人想工作,即使不是打政府工,政府也会帮着付薪水。
拨款来自国库收入,而国库收入通常来自纳税人的口袋。既然是用纳税人的钱,就得有个花钱的理由。
政府没把理由说个清楚,我只能用猜的:
1. 私人界付给年轻人的薪水太低,政府必须补贴;
2. 政府承担部分薪水成本,鼓励企业界雇用青年就业;
3. 年轻人不爱工作,政府必须用高薪鼓励他们就业;
4. 年轻人对现状不满,普遍不支持希盟政府,希盟必须讨好年轻人,换取下届大选的选票;
5. 以上皆是。
这些假设之中,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不管是基于哪个,或是哪些原因,都必须符合社会需要,也要有经济效益,当然,不能偏离公平原则。
首先,可以承认的是,许多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薪水偏低。
大马经济成长缓慢,缺乏高成长领域,企业界盈利水平低,薪水也就高不到哪里去。加上企业界依赖外劳,而外劳相应的拉低了国人的薪水水平。
这是个宏观因素,也是客观因素。
但是,企业界也有话说。它们认为,付给社会新鲜人的薪水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年轻人的能力跟不上企业竞争的需要,无法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企业只能承担现有薪资水平。
另一个原因,企业界不愿,而无力雇用更多新鲜人,政府必须介入,以避免青年失业问题趋于严重。
这种情况,普遍出现在欧洲和南美国家,一些国家如西班牙,也有类似的政府补贴企业的方式。
不过,像西班牙的失业属于结构性问题,青年失业率超过20%,甚至达到30%,侵蚀国家经济,也冲击整个世代,逼得政府不得不介入,用公帑来解决危机。
然而,大马的青年失业问题究竟是否严重?失业率是多少?是青年缺乏就业意愿,还是真的找不到工作?
在政府鉴定问题,找出答案之前,不应贸然学外国采用这种激进的手段。
毕竟,国库是政府的有限资源,而60亿是一笔大数目,如果用在缺乏效益的地方,就是资源的浪费。
经济效益之外,也得考虑是否用得公平。如果只补助一部分缺乏竞争能力,或是准备坐享其成的年轻人,那么,对大部分兢兢业业,每天努力工作10几个小时,只拿到合理薪水的年轻人,以及资深工作族,肯定不是公平的现象。
相反的,缺乏公平和效益的津贴,只会让更多年轻人依赖补助,失去自我奋斗的精神。
话说回来,任何的政策,都有政治考量。今天的希盟政府,流失年轻族群的支持,特别是马来青年,几乎一面倒的反希盟。
这项补助措施,是否试图挽回马来青年的政治取向?
如果用意是如此,那么,新马来西亚只是奢谈,族群政治和拐杖文化成为执政中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