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同年龄层的小朋友以小组的形式聚集一起,并从玩乐中建立社交、沟通、思维和自理能力,“游戏小组”(Playgroup)近来愈加受到大人与小孩的喜爱;家长为孩子找到玩伴,孩子也在各种游戏间释放天性,刻印美好童年记忆。
促进脑神经发展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这句广告语已在不少家长脑海中根生蒂固,不断送孩子到各种强化班、补习班时,另一个主张释放孩子天性,让幼童在入学以前尽情玩乐的“游戏小组”概念也蓬勃发展,让孩子在感知动作发展阶段时,通过游戏小组接触给予足够感知刺激,促进脑神经的发展。
游戏小组虽然倡导让小孩子尽情玩乐,但它并不只是一群小朋友聚在一起单纯地“疯玩”,而是在老师适度的指引,但不限制孩子动向的前提下,接触大自然,尽情探索,或是通过没有特定玩耍规则的“开放式游戏”自由发挥创意。
徐伊雯:开放给6个月至4岁幼童
新山一家“游戏小组”创办人徐伊雯(Eevynn)接受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的访问时说,游戏小组主要是开放给6个月大至4岁的幼童,让他们通过各种玩乐刺激大脑的发展,继而让身心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本身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徐伊雯,创办游戏小组的初衷是为了她的孩子,在她认识到玩乐对孩童的重要性时,却发现本地缺乏这样的游戏小组,才开启了自己开办游戏小组的契机。
增加亲近大自然机会
她表示,游戏小组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而她主要是以“主题式”的方式进行各种游戏,同时也会安排户外活动,让小朋友有机会亲近大自然。
她举例说,如配合“地球日”,她就和老师利用再循环材料制作一些“因果关系类”玩具(Cause and Effect),既能达到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又能宣扬爱护环境的意识。
激发好奇心主动学习
“关于学习这个部分,我们都是让孩子主导,就是他对某件事情有兴趣了,因为好奇心想要去了解一件事,进而有探索的欲望,我们才会从旁解说。在这里,都是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像是准备的玩具,也都是小朋友可以发挥创意和想像力的开放式玩具。”
因此,若小朋友当下对进行中的活动没有兴趣,选而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徐伊雯和老师并不会上前阻止或打断,而是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力,因为她认为在小朋友学龄前,保有好奇心和尽情玩乐较为重要。
她说,为了确保小朋友在自由探索时的安全,一个老师最多只照顾4个孩子。
透过感知认识事物
徐伊雯指出,0至3岁学龄前的幼儿主要透过感知动作来体验、认识事物,在这阶段,他们的大脑发展是需要配合适当的游戏、活动,及足够的感知刺激,从而提升智能、动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功能。
因此游戏小组除了有各种户外活动,也为不同阶段的幼儿准备了各类活动,包括可刺激感知的游戏,如沙池、豆类、水晶宝宝;发挥创意的绘画活动;亲子一起进行的讲故事、歌唱活动等。
在开办了游戏小组一年余后,徐伊雯也观察到一些小朋友性格上的转变。
她说,其中一位小朋友在参与游戏小组初期,不太与人有眼神接触,也更享受独自一个人游戏,但一段时日后,小朋友已经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性格也较为开朗了。
“其实小朋友在和同辈之间相处时,彼此之间学习、模仿的速度,是要高于大人直接指导的。所以在让小朋友之间自行相处后,家长会发现孩子很象学会很多‘新技能’。”
于耀信:家长难安排进行游戏
全职妈妈于耀信(37岁)受访时说,目前2岁的女儿大约在一年半前开始参与游戏小组,认为游戏小组提供了一个让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
“我一开始并没有很积极的带她去,但她渐渐长大后,也要有不同的活动,我才让她固定去游戏小组的。我也从一开始陪她一起,到最近已经是她自己一个人和老师还有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她说,游戏小组也会进行一些刺激感知的游戏,而这些游戏家长在家中是比较难安排,或是进行后难以收拾的,所以她认为让孩子到游戏小组参与这些游戏更理想。
金玲:在玩乐中学习相处
全职妈妈金玲(37岁)受访时说,对学习这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她认为比起让孩子循规蹈矩地学习数字和字母,她更倾向于让学龄前的孩子与同年龄的小朋友相处、游戏。
“由于家庭成员当中,新的一代只有我的孩子,因为没有同辈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我一开始没有想这样多,就只是让我的孩子通过游戏小组有玩伴。”
她表示,在陪伴孩子参与游戏小组时,发现孩子在玩的时候其实是很专注的,而她认为孩子在玩的过程学习到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之道、与成人的沟通等能力,都是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