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刹,闽南语,马来文是Pasar,意思是市场或是市集。在中国、港台或世界其他华人聚居之地,没有巴刹的称谓。可以说,这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等地特有的名称;尤其是在马新两地,不论何处,凡有华人落户生活的地方,就有巴刹的存在,差别就在大小或是否现代化。
巴刹(Pasar)一词,根据学者的研究,源自波斯语。有可能与明朝时期,居住在泉州的波斯人有关联。当时的泉州是海上丝稠之路的起点,居住了许多波斯人,因此在整个闽南语系中“巴刹”一词一直通用。
新山开埠于1855年,不过,至1900年,才有第一座纱玉街巴刹,以位在纱玉河边而得名的,所以新山的巴刹史,迄今约有119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新旧巴刹,建建拆拆,拆拆建建,约有下列大大小小十几二十座。
今天已被拆除的巴刹,有纱玉街巴刹、黄亚福街巴刹、淡杯巴刹、大马花园巴刹,4个位在拉庆、龙舌、水塘路、士多利路的小巴刹,以及翁固本熟食巴刹、新山沙爹巴刹。最后两个其实是专门卖熟食的,既被冠上巴刹之名,就列为讨论之列。
后来新建的巴刹,计有:拉庆大巴刹、柏伶花园巴刹、柔佛花园巴刹、柔佛再也花园巴刹、皇后花园巴刹、苏丽雅花园巴刹等。这些巴刹,其演变的过程中,各有不同故事。
新山巴刹有一特点,不少与巴士车站合二为一,纱玉街巴刹即创先河。以后的黄亚福街巴刹及拉庆巴刹,照样跟随。
同时,为顾及及尊重穆斯林教徒的习俗,巴刹内的猪肉档位,一向独处一方与众隔离。1900年兴建的纱玉街巴刹,早就作此安排。
新山巴刹的迁移与拆除,往往引发摊贩的抗争。1960年,纱玉街巴刹接获拆除指令,摊贩群情反对,投诉新山中华商会要求协助。随后成立小组向当局交涉,见了州务大臣,历经一年多的争取,然反对无效终被拆除,走入历史。
这座巴刹与新山华社很有渊源,不但摊贩90%是华人,而且民间传说它的兴建,与义兴公司领袖之一的陈大存有关。
黄亚福街巴刹的搬迁与拆除,一样问题多多,引发摊贩诸多不满,闹到不可开交,最后当局建了拉庆巴刹与柏伶花园巴刹才加以平息。
翁固本巴刹之抗争,也连绵不断,摊贩的营业地点一再更换,间中还闹出一条人命,最后在州务大臣出面后,终于在2003年3月1日,全体小贩迁入明里南街后巷后落幕。
大马花园巴刹小贩的抗争,更创造历时最久的记录。在1992年,要拆除的消息就传出,期间波波折折,层出不穷,令人眼花撩乱,最后大部份摊贩同意于2019年3月1日结束营业,搬至苏丽雅花园巴刹开档,一场历时27年的风波算是圆满落幕。
2019年3月1日,苏丽雅花园巴刹正式启动,登上新山巴刹史的新篇章,成为新山最新的一座巴刹。
除此,拉庆巴刹未来的远景最亮丽。新山市政厅日前已展出一份《新山8个特别地区发展草案2030》,拉庆巴刹是其中一个地区。计划中要把拉庆巴刹打造为文化市集,提升各摊位设施、重新粉刷建筑物,建有盖走廊,注入除绿化、增设5G上网区、推行电子钱包交易等,且拭目以待未来10年拉庆巴刹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