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1/05/2019
怡保矿家饭后娱乐.“笃笃锵”风光半世纪

0089LMH201951919812800312.jpg

昔日繁荣昌盛的怡保市区内就设有十多家戏院,京都戏院是其中一家非常著名的戏院。

0089LMH2019519197582800306.jpg

银禧园娱乐场内有电影院也有各种游戏玩,是怡保人以往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年代,劳累了一整天的矿家和矿工,在下班后又会有什么消遣放松心情呢?他们在吃晚饭后,多数会携带家人或伴侣步行到邻近的游艺场消磨时间,部分戏迷会坐在戏台前观赏“笃笃锵”(粤剧),一解心中戏瘾。

戏曲也有大戏之称,当年马来亚尤其是霹雳州坝罗(怡保旧称)锡矿业辉煌时期,基于许多从中国南来的矿家都有观看戏曲的习惯,继而吸引大量戏子从中国广东和香港涌入怡保,只为了获得登台演出的机会,造就粤剧在本地风光了近半世纪。

演出获怡保人肯定必红

当年甚至流传著一句话,贴切地描述了粤剧在怡保的地位,即“手掌拍得响,回去有运享”,意指若演出能获得怡保观众的肯定,那返回香港后必会大红大紫。

是的,在我们年轻一辈看来相当乏闷、现已沦落为神功戏的粤剧,当年在华社中竟然是不可或缺的消遣娱乐。这些老戏迷到底有多喜欢粤剧?听闻当年若要知道一个演员的功夫是否深厚,只要听一听台下的喝彩声便知。

因这些老戏迷不仅对大戏应有的动作了如指掌,有些习惯了“听戏”的戏迷,只要演员稍有跑调或出错,都逃不过他们的敏锐的双耳,甚至可能会被大声批评后直接哄下台,不过一般经得起这些磨练的演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非常吃香的演员。

0089LMH2019519197552800301.jpg
由于旧街场的巴刹坐落在此,所以周围都能看到很多三轮车川行。

0089LMH201951919802800311.jpg

锡矿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有著“商埠”之称的怡保,是许多矿家巨子致富的市镇。

0089LMH201951919822800314.jpg
从外地来的戏班一般都会居住在光兴茶室楼上,而旁边就是演出的戏院。

锡矿巨子纷纷开戏院

鼎盛时期有15戏团

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副馆主周承隆受访时表示,当年锡矿业吸引大批矿家及矿工从中国移民到怡保采锡矿,戏曲就是大家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单单怡保一带就有约15个戏团,后来才被时代淘汰剩下2至3个戏团。

对粤剧发展史颇有兴趣的他经常都会阅读相关书籍及网上收集资料,有助于他做导览时可加入这些元素,更能反映出怡保在“锡”日辉煌时的蓬勃,因这些都是锡矿业发展和城市建立后的文化。

他说,戏曲的历史可追溯到1903年时,有一群本地人因对粤剧非常有兴趣,继而组织成一个业余戏班“文明社”,除此之外,当年也有专业的戏班为了谋生而来到怡保,主要表演粤剧予本地的矿家、矿工和华社观看。

0089LMH2019519197562800303.jpg
以往一张戏票的售价介于几十仙至两元。

0089LMH2019519197542800300.jpg

许多粤剧演员都相信只要来过怡保登台演出,返回家乡后肯定会大红大紫。

戏曲表演传播革命思想

他告知,在40至50年代期间,中国广东有一群粤剧戏班的人反清,他们所建立的“大成国”被清朝剿灭后,朝廷就针对这些戏班的人,认为他们会造反和影响社会,进而大规模追捕戏班的人。据悉,霹雳慈善社(前称霹雳华人剧班)当年也是通过戏曲表演来传播革命思想的组织。

“那时很多受到压迫的戏班为了逃离中国,就南来东南亚一带的新加坡、马来亚、印尼及缅甸等。他们大多数分布在各地的锡矿场当矿工,由于早就身怀表演才华,所以闲时就会哼唱一两句戏曲。”

他指出,早期的娱乐方式是很直接的,主要的4大娱乐为“嫖、赌、饮、吹”,所以赌坊和烟馆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其他休闲活动包括在酒楼喝茶聊天,戏曲则是比较有文化的活动,它不涉及罪恶,从而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

他说,随著怡保发展愈来愈蓬勃,成为著名的“商埠”,矿家和有钱人特别多,对戏剧的要求也提高。

他表示,当中有数名非常喜欢粤剧的锡矿巨子,如余东旋就是一名粤剧迷,因受到母亲的影响,在本地和新加坡都开设了很多大规模的戏院。另一人也是余东旋的好朋友,即郑景贵的四儿子郑大平,含著金汤匙出世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一世人享尽荣华富贵。

“怡保人相当熟悉的姚德胜,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喜欢看粤剧的他在赚到钱后却盖起了戏院,其中旧街场现址为Plan B的咖啡馆以往曾是姚德胜戏院,可容纳1000人,后来不幸被火魔吞噬,而戏院附近就设有其他娱乐活动,包括一间很有规模的马房。”

伶人及名伶纷纷学艺

来过怡保登台证明有“料”

20年代至40年代是坝罗粤剧发展最辉煌的时期,许多广东和香港的伶人及名伶都会认为,要大红大紫就必须来怡保,因只有经过怡保的考验,证明他们可以在此立足,才是一个有“料”之人。

周承隆表示,当年橡胶业和锡矿业的蓬勃发展造就经济繁荣,很多人都会聚集在怡保,形成一个文化大熔炉,而进来怡保的主要就是广东文化。

他说,有句话一直流传至今─“客家人开埠,广东人旺埠”。根据调查,1910年左右,怡保的广东人多过客家人一倍多,因客家人在开埠后,就吸引大批广东人移民过来,他们从事各行各业,是旺埠的功臣。

“当然也有很多广东人投入锡矿业,余东旋就是最好的例子。至于客家人则是领头羊,如嘉应会馆、姚德胜和梁燊南都是客家人,怡保就是由他们先殿下基础,之后广东人才慢慢进来。”

他指出,由于怡保是一个高水准的演出地方,观众的水平也很高,所以不是任何演员都能在怡保登台,除非这些演员在原乡就已有一定的底子,如此受邀过来表演的机会就相对较高。

他也曾听过一些戏班的老前辈说,如果演员担心不够资格在怡保登台,可以先去金宝磨练,只要过得了金宝老戏迷那关,之后要来怡保登台大致上都没问题。

他举例,粤剧名伶马师曾早年也曾来过怡保学艺,过后获得一名来自广东的名伶靓元亨收他为徒,两人都曾在怡保逗留过一段时期;后期大马粤剧名伶蔡艳香也曾到怡保登台演出,她也曾是怡保“何人可”凉茶的代言人。

他感叹,惟60年代至80年代粤剧逐渐走下坡,因受到其他因素如电视机及电影崛起开始式微,再慢慢走向没落,如今也只剩下节庆时神庙特备的神功戏。

0089LMH2019519197592800310.jpg
潘东生

潘东生:当年旧街场晚间特别热闹

虽然不曾接触过锡矿业,但现年88岁的霹雳嘉应会馆副会长潘东生却见证过以往锡矿业辉煌时带动怡保繁荣的情景,尤其是旧街场一带,每当晚间都会特别热闹,不仅街边摆满熟食档口,不时还会有三轮车售卖各种东西。

他说,当时的人多居住在旧街场的店铺楼上,当三轮车经过时,就会敲打竹板发出声响,这时住在楼上的住户就会放下绳索,让这些小贩用绳索绑著云吞面或炖鸡蛋,然后直接拉上楼。

他告知,较早期时,大部分人在晚间都会出来散心休闲,部分则会前往戏院观看粤剧,川流不息的人潮、熙熙攘攘的街上,一点都不像如今的旧街场死气沉沉。

“那时候光兴茶室旁边就是一座戏院,从广东及香港前来登台演出的戏班都会居住在光兴楼上,且每逢到来都会大箱小箱地运来,里边装著的都是他们的戏服和道具。”

他指出,后期怡保有了“银禧园娱乐场”(Jubilee Park),由于内头有戏院又有各式各样的游戏,经常都会吸引大批人前去游玩。

最爱玩“波仔机”“飞镖”

忆起当年去娱乐场游玩的点滴,潘东生笑言,那时最爱玩“波仔机”和“飞镖”,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尽兴而归。

“当时银禧园娱乐场营业至晚上11时许才打烊,且一场电影才几毛钱(几十仙),所以很多人在散步后,可能就会走去戏院看戏。”

他说,直至1960年代中期,因受到电视机和时代变迁的冲击,以往热闹非凡的银禧园大势已去。

0089LMH201951919832800315.jpeg
周承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