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们崇洋媚外从科研角度看中美科技战,这一篇我们看这一场科技战役如何决战在香港这个城市。
科技战与我们过往所见过的冷战与经济战并不一样。冷战虽然在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开始,但是里根总统在1983年的“星球大战”却是诱骗苏联花费大量的金钱在军备上而最终倒台的主因,耗时7年左右。
科技战讲求的是长期人才和知识储存,并不是金钱所能堆砌出来,而我们所说的长时间并不止是两三年的时间,而是5年以上的时间表,如果不能长期稳定的进行知识储备,将会出现技术断层。而美国对华为的封锁会造成该企业内的技术断层。而美国企业对华为的封锁除了造成经济损失外,正是这个技术断层可能影响华为的长期科研能力。
科技界有摩尔定律,在稳定的科技发展下,芯片性能几乎每两年将会提高一倍。华为在科研上被富有经验的大型软体企业孤立,国际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禁止华为员工参与审稿编辑学术期刊,甚至不能参与国际标准决策。所以只要美国和西方国家有能力在科技上封锁华为3年或以上,华为与外界技术的鸿沟自然就进一步扩大。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不懂科研的人才会认为科研可以在闭门造车的情况下取得突破。
中国企业另一个不常见的高端技术入口途径就是通过香港。
1997年英国离开香港时,与中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虽然中国外交部声称这个文件失效,但是它是一份在联合国仍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而且,当年美国“给脸”英国,1992年颁布了《美国──香港政策法》。这个政策承认香港是有别于中国大陆的独立关税区。这是一个美国单方面的政策,不涉及中国或是香港政府。
在这个政策法下,即使美国限制高科技出口到中国大陆,但却可以不受限制的进入香港。因此很多高科技硬体和技术仍然在香港通过学术交流、企业共研或其他管道进入中国大陆。而其中一个最新平台就是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政府已经说得很清楚,要把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和筹资中心。换句话说,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高科技可以从香港通过大湾区进入中国境内。而这些技术在中国境内“再次”创新后,就可以利用香港的国际贸易地位融资和推出市场。
从经济和政治角度,美国境内已经开始要求取消《香港政策法》的声音。在科技战掀开序幕后,我认识的几个香港科研人员都认为美国取消《政策法》只是时间上的问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并未能掌握从香港流入中国境内的高科技数字。
但是以特朗普享受谈判的性格,取消《政策法》等于失去一个谈判筹码。因此与其取消,倒不如签署暂停的行政命令,每3或是6个月再进行评估是否恢复或继续暂停。
这种做法的冲击远远大于直接取消《政策法》。香港是向外型经济,外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并不会在不稳定和拖拖拉拉的政治环境投资。
想象一下,中美贸易开战拖拖拉拉至今一年余,已有大量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迁往越南、柬埔寨或是台湾等地。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更显示有4成在中国的美国企业考虑或已将生产线转移其他国家。此外,中国的经济数据不断下滑,管制资金严格。
中国有强大内需,可以承受外国企业撤资,但是香港是否有同样的承受力?一旦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受损,以后中资更难进入国际市场。 而香港如果失去了独立关税的特殊地位,还可以在国际扮演什么角色? 它与中国境内的其他城市又有什么分别呢?
当然,签署《政策法》并不能与目前的科技战相提并论。目前的科技战已经在美国民意形成主流,也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共识。此外,由于国际高科技企业,例如欧洲高铁技术在过去与中国营业都吃暗亏,所以这次的科技战相对容易获得某些盟友支持;但是暂停《政策法》则更大的程度上影响金融和服务业,因此未必会达到同样的围剿效果。
《香港政策法》是双面刃。比较起贸易战的“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还要严重,也会连累无辜的香港市民,美国政府虽然可以使用《香港政策法》进一步削弱中国的科研能力,但是其逆火效果不容忽视,必须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