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四”事件的印象,绝大部人忘不了“坦克人”(Tank Man)这张照片,简洁有力的表述了天安门镇压事件,也成为他们追求民主精神和控诉强权的一种象征与勇气。摄影记者当年用菲林记录了历史一刻,从另一个时空,我们今天得以透过照片重新感受当时紧绷方的氛围,忧心重重的心情。
每一起事件只有“当下”,没有任何“如果”,军队在天安门广场四周严密戒备,为媒体记者带来严峻考验。当年在使命感驱使下,他们毅然走上前线。脑海里没有任何假设,只有眼前的真相,待他们去报道和传递至全世界。直至展开清场活动,无论是亲眼目睹的经历、照片记录、口述,他们都必须以最快速度报道和传播出去。
今年迈入“六四”事件30周年纪念,我从本报资料室搬出了5大本剪报档案。所幸尚保存完整,玻璃胶纸的痕迹依附在发黄报纸上,紧贴着“六四”事件的每个报道细节,刻画了整起事件的生长进度,成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当我敲打着键盘,一字一句的铺叙时,构思没多久又删除重写,担心遣词用字无法承载这份沉重的历史。
《星洲日报》的剪报档案不仅收藏本报报道,也剪贴了当时其他部分报社的封面报道、社论、画页,尽可能用最多和完整的角度复述当年的历史。最早的一份剪报从1989年5月份开始,距离“六四”还有一段距离,但我却是一个早已知道结局的读者,逐字逐句看着坐守在天安门的学生们,其命运轨迹一步步走向设好的终章。
翻阅期间,我久久沉默,字里行间都挤满资讯,需要逐一挑出消化。报章刊登中国军队6月4日驶入天安门的路线图,大红加粗的“军队血洗天安门”标题,每翻开一页,都是血淋淋的伤痕。各方言论用最严厉的措辞谴责对方,媒体也持续追踪报道,很多人为了平反喊哑了声音,却得不到任何回音。
至今,“六四”成了中国的禁忌符号,每年会触动中国政府的敏感神经。中方陆续加强网禁,过滤任何与“六四”有关的信息。当然,有人选择噤若寒蝉,不再提及。同时,也有不少年轻声音开始接触这起历史事件,参与“六四”纪念晚会,尝试了解更多前因后果。
据2014年美国白宫解密文件显示,六四期间,民众死伤人数高达4万人,其中约有1万454人死亡。英国2017年的解密文件也说,中共军队在六四期间至少杀害了1万人,屠杀手段惨不忍睹。只要人们还记得,历史就会持续记载“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