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津大巴刹是由瓜冷县议会兴建,它是于2002年开始运作,至今大约有17年的光景,堪称为于三大民族的“亲善巴刹”。
它总共设有200个摊位,建筑外观也相当宏伟,只是室内空间流通欠佳和稍嫌闷热,所以有待提升,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光顾。
根据年过六、七旬的小贩透露,万津最早期的巴刹是在万津大街大众银行一带,即在一座有盖巴刹内,当时的规模较小和简陋,惟当时已有分干和湿巴刹,不管是牛、羊、鸡、鱼、水果、花卉、蔬菜和杂货,都可以在旧巴刹寻获。
过后,小贩才从旧巴刹搬迁至巴士和德士车站后面,直至现代化巴刹在2003年建好后,才搬迁至现址,而小贩售卖的物品主要是5大类别,即牛、羊、猪、鸡和鱼,其余是鸡蛋和蔬果。据悉,该县议会当初拟建这座巴刹时,有与发展商完成土地交换协议。
光顾者长者居多
《大都会》社区报记者在瓜冷县议员林斗溢及万津医院巡察员吴均霖的带领下,视察上述巴刹的作业环境和访问多名小贩。不久前,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也带领大批县议会官员到访这座巴刹。
他们指出,这座巴刹特色是物品齐全和全面化,所有肉类都一应俱全,惟前往光顾者多半以上了年龄的长者居多,年轻一辈较少,同时巫裔消费者也比较多,令人未免担忧该巴刹迟早一天会被淘汰。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这座大巴刹是不会被淘汰,因为不管是鸡、鸭、鱼、肉或鸡,都是以批发形式售卖,属于比较传统的菜市场,只有年轻一辈会因为一些因素,如巴刹会比较焖热、鱼档地面较湿等,而宁可选择到霸级市场购物。
据了解,部份小贩会把鱼类批发给餐饮业者,但他们同时有做零售生意,因为那些需要少量鱼类的熟食小贩,会主动到巴刹选购鱼类,作为烹煮的食材。
开档前后有清洁工清洗
在目前,该巴刹的清洁工作是由达鲁益善(KDEB)集团包办。该集团是自去年3月起接管瓜冷县议会管辖区,包括该巴刹的清洁工作,工作时间是从小贩开档之前在巴刹外打扫,待小贩收档及不再有任何买卖活动后,清洁员工将以高压射水机来清洗巴刹地面。
这座巴刹共有三座建筑物,其中鸡和猪肉档是在各别两座建筑物内,其余一座建筑物是鱼、羊肉、牛肉和蔬果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鸡档小贩多年来是以“现宰现卖”的传统作业方式营业,而在宰杀的过程中,“血水”会流入沟渠,造成环境污染。对此,林斗溢指出,瓜冷县议会工程组正在规划在巴刹的范围内,物色一个宰鸡场,以让鸡贩们分开宰鸡及销售鸡只的作业模式,以切合时代需求。
部份小贩感叹,光顾这个巴刹的小贩是以友族同胞居多,华裔消费者较少,因为他们多半是到距离这个巴刹大约5分钟车程的露天巴刹买菜,因此他们希望政府能设法改善和提升当地的作业环境,以吸引更多华裔消费者光顾。
黄思汉:将拨120万提升
黄思汉指出,巴刹是当地人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日常食材和用品都可以买得到,尤其是郊区,店铺不多,巴刹尤其重要。
他说,万津大巴刹的规模确实相当大,它聚集了许多摊口,也是附近社区居民前来购物的场所算,是当地的经济命脉之一,所以雪州政府将拨出120万令吉进行提升,让购物者或小贩能在舒适的环境下进行买卖。
顾客以巫裔为主
吴清荣(鱼贩)
“严格来说,是我公公创业,我父亲是帮忙顾档,轮到我这一代,算是第三代了。
我卖的鱼主要是较小只的,种类形形色色,不管是拖网或拉网都有,主要的顾客是巫裔,华裔一天可能不到10人,因为他们多半是到距离这个巴刹大约5分钟车程,华人人口较集中的露天巴刹买菜和鱼肉类。
我所卖的鱼,价格算是相当公道,因为我做的是批发比较多,毕竟若只是做门市的话,上门光顾的顾客不多,又岂能维持生意?”
保护政策 禁外地人摆档
吴金雄(76 岁,菜贩)
“我在巴刹摆卖超过半个世纪,早期是被限定必须在上午8时至11时,以及下午3时至5时的两个时段,在万津大街的路边靠近大众银行摆卖,几经转折才迁入大巴刹。
我早期摆卖时,巴刹只有五、六档露天小贩在摆档,当时在政府的保护政策,外地人是一律严禁在巴刹内做生意,这种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继承父亲衣钵卖鸡蛋
李美娥(50 岁,鸡蛋小贩)
“这座巴刹是2002年开始操作,而我也是从旧巴刹(巴士车站附近)搬迁过来,主要是售卖玩具、鸡蛋和一些杂货等,其中鸡蛋是在直落彭里玛加弄一带的农场运来,所以相当新鲜。
这个巴刹共有两个鸡蛋档,我和弟弟是传承父亲的衣钵,只是巴刹人潮较少,或许是距离车站比较远一些,但也是做熟客生意。
巴刹的最大特色是小贩涵盖三大种族,我是在清晨大约5时许开档,一直摆到下午1时至2时之间才收档。”
不会被淘汰
吴均霖(万津医院巡察员)
“这座大巴刹是不会被淘汰,因为不管是鸡、鸭、鱼或肉,都是以批发形式售卖,属于比较传统的菜市场,”
室内流通欠佳
林斗溢(瓜冷县议员)
“万津大巴刹的小贩是经过两次的搬迁后,才搬迁到现址营业,只是室内空间流通欠佳和稍嫌闷热,这也是消费者较少光顾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将建议县议会提升基设和装置大型的吊风扇,以便吸引更多消费者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