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人过世时,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悲伤、痛苦,公司也有丧假让我们办理亲人身后事或处理情绪;但当亲如家人的宠物去世时,饲主的悲伤无法得到体谅,大家对于失去宠物的悲伤接受度不高,更别提饲主请假处理宠物身后事或处理悲伤情绪,往往令饲主更加走不出悲伤。
尽管现在美国、英国、日本许多公司都把宠物丧假列为公司基本福利,但宠物丧假在大部分国家都未普遍。对很多饲主而言,宠物就等于是家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要如何走出“丧亲”之痛,是饲主要学习的功课。
台湾死亡咖啡馆活动主办人,也是著名生死教育专家郭慧娟认为,宠物对现代人来说,已经不是所豢养的动物而已,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我们的家人。
她提到,以前大家都会认为养宠物是女性或女生才会做的事,但近年来台湾社会有很大变化,现在经常看见很多中年男人与狗外出散步的情景,宠物已经成为家庭班底。
“在台湾很多人因为宠物死亡,陷入悲伤久久不能释怀,甚至以后都不敢再养宠物。有的人在死亡咖啡馆分享宠物死亡的经历时,一边讲一边哭,夸张的说,父母死了也没有哭得这么惨,其他人看到会无法理解为何会这样。”
也是台湾生死关怀教育推广协会理事长的郭慧娟表示,家里也养了两只狗,一只11岁,一只8岁半。
“虽然是生死教育讲师,但我没有经历过宠物死亡,所以当看到这些饲主的悲伤时,我认真思考这问题。后来我明白了,这些悲伤是来自依附关系,依赖性越强,失去的时候失落感越大、悲伤也就更深,这不但是对宠物的依附,任何事情都一样,无论是感情还是工作。”
无法割舍的依附关系
她谈起养宠物的缘起。一开始是孩子们吵着要养小狗,养下来之后照顾狗狗的责任就落在爸妈身上,最后宠物变成与她最亲近。
为了了解与宠物的依附关系,她4年前开始观察自己与宠物的相处,几天之后她就知道为何当饲主失去宠物会这么伤心。
她认为,生命教育如没有同理心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在第二天的观察期中,她已经发现她与狗狗之间的关系很紧密,回到家打开门两只狗就已经在欢迎她,让她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狗迫切期待她回家的感觉。
她更笑言出门几天,回到家时孩子会随口说一声“你回来啦”,但见到狗狗时无论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她一定会放下,然后抱着狗狗团聚10至20分钟才分开。
“我一出门,牠们一定会在家等我回来。在家的时候,无论我是在洗手间还是厨房,牠们都会在旁边等候,形成非常紧密的依附关系。这种紧密与人不一样,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但人与动物却很靠近,所以当相处十多年后,突然有一天牠们不在了,打开门再也看不到牠们,一想到这里眼泪就会不自觉的掉下来。”
同理心、关怀、陪伴:别忽略他们的痛苦
郭慧娟表示,当宠物成为生命中重要陪伴者后就会养成习惯,十几年后宠物离世,那种悲伤与亲人离世是不一样的,因为动物对人只有爱,不如人与人之间有爱恨情仇。所以当宠物离世时,有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感觉,这也就可以理解何以很多人在宠物离世时悲伤得无法自已。
她认为,虽然面对亲人或宠物离世都是非常悲痛的事,但社会对失去宠物的死亡悲伤态度不一样,支持度不高。如亲人离世有丧假,但宠物离世,想告假一天时,却不被接受或质疑,但请不要忽略他们的痛苦。
“我在台湾办过多场宠物死亡咖啡馆,台中动保处也派人来参加。我记得有一位承办人来参加过很多场活动,有一天他与我分享,说他女儿养的一只仓鼠死了,太太叫她不要一直哭,他开始也没有意识到什么,不就一只仓鼠死了嘛!”
“后来想起我讲过失去宠物的悲伤,他才意识到女儿的悲伤,就叫太太不要再说话了,而他则好好安慰女儿,还安排女儿与仓鼠好好的告别,女儿看到他的举动大为感动,所以面对失去宠物的人,我们要有同理心、关怀与陪伴,让他们可以面对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