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过去有哪个手工业可支援起一整个工业,那手工织箩肯定会是其中一个。珠宝及拱桥一带拥有广大的平地菜园,菜农们在农作物收成及载送蔬菜到批发市场时,往往需要盛载的容器,而竹箩过去几十年来就扮演著装菜容器的角色。
珠宝拱桥新村有几间单位,经常可看到屋外一栋栋的竹箩摆放著,再往前走一点,会看到几名妇女在竹片堆中熟练的编织箩子,这些织箩工人就是由在手工织箩业浸淫了约40年的刘永娣(72岁)所带领。
拱桥新村4家只剩一家
刘永娣说,从前竹箩需求量盛的时期,单单拱桥新村就有4家竹箩厂以手工生产竹箩,但随著塑料箩的面市,对于手工竹箩的需求日益下降,其他竹箩厂都纷纷关闭,只剩下她一家还在操作。
“塑料箩虽然比竹箩耐用,但价格也很贵,所以还是有很多菜农跟我们要竹箩,一个竹箩才5令吉50仙,如果好好保护,可用三四次左右。”
谈到织箩,她表示,小时候居住在怡保旧街场时,就常常帮忙邻居编织竹箩,自己长大嫁人后,就跟丈夫到拱桥新村定居并到菜园去工作,后来菜园被推芭,一名从事收菜的老板就建议她重拾手工织箩业。
她说,该老板指菜园常常需要用到竹箩去装菜,但苦于竹箩稀少,如果她可以编织竹箩及供应给菜园,就可以跟她一起配合了。
于是,她就在家里开始织箩。后来附近一些村民和邻居见到,就要求跟著她学织箩,进而把手工织箩事业发展起来了。她过后也赚到了资金,把隔壁的村屋也买下,打造成一个手工织箩厂。
龙竹最坚韧易弯曲
刘永娣表示,本身织箩所采用的竹子,都是通过供应商从和丰叻沙的竹林中所收割过来,最适合用来织箩的竹子是龙竹(Buluh Akar),竹身很长但有韧性,破开后会有竹丝,这类竹子比较容易弯曲及不易断。
“以前竹子载过来后,我要自己用刀来破竹的,一条长20至22呎的竹子要破开三段,然后再每一段再破成一条条薄身的竹片。后来我们引入了几台破竹机器,就开始用机器破竹了。”
要编织竹箩,一条20多尺的竹子,会被切成竹身上面部分的两段各8呎,剩余的竹脚部分由于较硬和结实,破成片装后,每三条竹片会被作竹箩的底垫。
工序不复杂易学
而两段各8呎的竹身也依序会被破成小竹片,竹片也会再被横切成二或三层较薄的竹片,平滑的竹片会织成箩底,其余有竹节的部分则织成竖直的箩身。织箩时,先把直径两呎多的箩底织好,三条垫底的硬竹片则会被摊叠成六个脚,塞入箩底以固型,才依序编织直立的箩身。
她说,织箩的工序不复杂,也很容易学,基本上初学者在一星期后就可学上手了。她工厂织箩工人都是新村里的家庭主妇,她们可以选择在家里或工厂工作,方便她们照顾孩子也能赚钱。该工厂每天可制作约100个竹箩。
竹箩可当阻隔物保护树苗
她指出,一个大竹箩一般可承载70至80公斤的蔬菜,例如萝卜和冬瓜等大型蔬菜,通常这些蔬菜都被载到怡保华林市批发公市(大马巴刹)去批发,也有者会买竹箩当阻隔物,盖住及保护小树苗,以免被野猪等动物破坏。
她表示,工厂会视菜农和菜商的需求来编织竹箩,有时候供应商缺乏竹子,工厂就唯有休息而没有开工,有时候客户要求的量增加了,就必须日夜赶工。
10年前跌倒行动不灵活
儿子接手工厂生意
不过,刘永娣在10年前一次不慎跌倒后,行动已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了,如今走路和上下楼梯有时也需用手杖,而从小就有帮她忙的儿子也接手了工厂及生意来做。
她如今还是会到工厂去帮忙,例如操作机器破竹等,偶尔会织箩,但多数交给其他织箩工人去做。问她什么时候要退休,她说:就做到工厂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