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0/06/2019
从拉律战争到邦咯条约·锡矿遗迹沉灭太平
作者: 黄顺光

0089LMH201969122573221961.jpg
太平的锡矿业,遗留下最有价值的遗产─太平湖公园。

锡米于约1840年在当时称为拉律的太平被发现,接下来大规模的开采锡矿也在太平风行一时,并引发了我国史上著名的拉律战争,以及英国人政权渗透半岛所签署的邦咯条约。

太平作为我国的锡米发源地,其市镇取名也与锡矿业息息相关,但在锡米被“清洗”一空后,除了废矿湖被发展成为太平湖公园外,便没有留下许多有关锡米的遗迹及史记,令人对这个锡米的发源地不胜嘘唏。

从大象脚下发现锡米

历史记载,锡米的发现者是马来土酋雅依布拉欣的父亲隆查化,他所饲养的一头大象“斯里拉律”(Sri Larut)在失踪数天后返家时,脚上沾满了泥土,而泥土中有拥有黑色金属物,锡米于是被发现了。

当隆查化发现锡米,并在1844年初次输出锡米到槟城后,当地的商家便纷纷前来太平开矿采锡,当中以增城的客家人最早来到太平的吉辇堡,过后惠州的客家人也南来加入采锡,他们分别在亚三古邦、吉辇堡及甘文丁一带展开采锡工作。

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必须依赖由同乡所组成的帮派才能生存,各帮派也有各自的地盘,他们只要与土酋协议后缴付固定的金额,便可以开采锡矿。

0089LMH201969122583221962.jpg

隆查化在大象脚上发现了锡米,使锡矿业在太平蓬勃发展了起来。

自相残杀争采锡利益

在1860年代,帮派之间因为采锡的利益而争夺地盘,流落异乡的华人便自相残杀起来,引爆了共三次持续了十余年的拉律战争。

太平区一带的采矿业在兴旺时,分别由两个势力雄厚的帮派掌控,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义兴派及海山派。

海山派的领袖为郑景贵,其控制的矿区是在吉辇堡一带,义兴派的领袖是陈亚炎,其矿区多在甘文丁。

英殖民政府干预“太平了!”

1861年,海山及义兴帮派因为争控水源的问题而爆发冲突,演变成第一次拉律战争。在接下来的十年多中,两派人马又爆发了二次的战争,造成拉律及峇登一带的产业被严重破坏,矿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加上当时霹雳州王室成员也涉及支持华人帮派的斗争,结果英政府在华人领袖的要求下进行了干预。

在1874年1月20日,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爵士在邦咯岛的船上,召集各有关方面举行会议,并签署了《邦咯条约》,中止了拉律这场腥风血雨的战争。

当签署了和平协议的消息传到拉律时,当地的华人便纷纷嚷着“太平了!”“太平了!”,英籍官员史毕利便将这个地区冠名为“太平”,太平也因此成为了国内鲜少以华文命名的城镇之一。

走入峇登博物院时光隧道

在太平的霹雳博物院,几乎已经完全没有关于太平锡矿业的资料,一些当年仅存的采矿工具,都被转到峇登的博物院展览了。

峇登博物院位早年是土酋雅依不拉欣的古堡,过后被改为博物院,展出了许多有关与采锡及华人矿工的文物。

0089LMH2019691225103221963.jpg
矿工的交通工具─脚车,车后则是盛装食用品的竹箩。

生动图画讲解历史

在踏入博物院底层的厅堂时,迎来的是一只与实物身形相当的大象塑像,有3个人围聚在象身旁并触摸象腿。这就是隆查化走失数天后回家的大象斯里拉律,其腿上的泥垢带有锡米,锡米是因此而被发现。

这个展览区拥有许多与采矿有关的展览物品,包括华裔矿工当年采矿所使用的工具、矿工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运载锡米的脚车等。

而在博物院的后方,也置放了数根数十尺长的红木,这些粗大的红木是当年矿工在采矿时的“楼梯”,在当年兴建南北大道时,在峇登路段出土。

底层展览厅也有生动的图画及说明,讲解三次拉律战争的发生过程,让旅客可以一目了然知悉因为争夺锡矿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拉律战争。

虽然如此,但这些文化及图画对于一个曾因为采锡业而带来巨大商业活动,并将当时人烟稀少的太平发展成为一个城镇,锡的功劳可说不可没,但由于没有政府方面主导,以及民间的配合,太平锡的历史便只有留在历史书上,没有如金宝般设有近打锡矿工业博物馆,让公众及旅客对太平早年的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0089LMH2019691225143221965.jpg
位于峇登的峇登博物院,还保存著一些当年彩锡矿的用具及史记。

李永球:民间自资不易

建锡米博物馆须政府主导

文史与田野工作者李永球受访时说,太平最早期投身采矿业的著名华裔有郑景贵及陈亚炎,近代的有已故黄务美、王台永及柯祖仕等,他们当年都是富甲一方者。

他表示,太平一带的采锡业在1980年代因锡价大跌而没落,当时在甘文丁还有一辆采锡的“铁船”,过后采锡活动完全停止,“铁船”也消失无踪了。

他认为,要在太平兴建与锡米有关的博物馆并非易事,最理想是由政府主导,这将事半功倍,如果由民间或会馆等自资,相信是难上加难。

他表示,这是因为有关采锡业的文物保护不足,许多采锡者在结束营业后,便纷纷把各种用具出售,留在民间的相信也少之又少,要筹集并不容易。

锡业催生古庙遗产

“当然,作为锡米的发源地,太平应该有一间记载着与锡米有关的博物馆或文物馆,但很遗憾的是各方面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让锡米的遗产在这个发源地湮没。”

李永球说,虽然如此,采矿业也在太平留下了多间历史悠久的古庙,如甘文丁的三皇爷庙、太平监狱前的潭公爷庙、凤山寺及峇登的绥靖庙等,这些可称是锡业所催生的遗产了。

何江湖:收入稳却高危

矿工拿命采锡

在1970年代曾经在锡矿场负责操作砂泵引擎车多年的何江湖受访时说,从事金山沟采矿是相当危险及辛苦的工作,但工作却相对的稳定。

他说,由于引擎车及砂泵都是在深下地面百尺的矿底,一旦发生矿崩,矿场的沙壁便如雪崩一般的泻下,来不及逃跑便会被活埋,这种事件在矿场也经常发生。

他指出,一旦发现沙壁有松动及沙石滑落的现象,便要即刻往矿顶奔跑逃命,否则整片的沙壁倾泻而下时,要逃跑为时已晚。

“当年的工作机会不多,加上锡矿工相当稳定,每天都可以开工,每个小时有数令吉,收入要算是不错的了。”

他表示,采矿活动于1970年代在太平仍相当蓬勃,后廊、甘文丁、甘榜务央一带都有许多矿场,但在80年代锡价下跌后,锡矿便纷纷关闭。

0089LMH2019691225123221964.jpg
这是在70年代的金山沟,锡矿已开始采用砂泵采锡。

0089LMH2019691225233221972.jpg
李永球:太平应该要建立锡米博物馆,但说易行难。

0089LMH2019691225163221967.jpg
峇登博物院内展出华人帮派在拉律战争,互相仇杀的图画。

0089LMH2019691225183221968.jpg
当年因为没有机械,采矿工人都是通过人力挖矿采锡。

0089LMH2019691225203221969.jpg
琉瑯女以木制的琉瑯洗锡米。

0089LMH2019691225213221970.jpg
中国的矿工休闲时谈天喝茶的情景。

0089LMH2019691225223221971.jpg
甘文丁三皇爷庙与采矿历史息息相关,是当年矿工精神及心灵上的寄托。

0089LMH201969122563221960.jpg
何江湖:采矿工作具高度危险性,随时有生命危险

0089LMH2019691225243221973.jpg
早年采锡工人挑著担子,在木梯上干活的情景。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