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06/2019
新山老城区华文招牌的演变

1662NHK20196131444173304128.JPG
1955年的陈旭年街,华文招牌举目可见。

新山老城区的新旧差别之一,体现在:华文招牌越来越少了。

以陈旭年文化街为例,旧照是上世纪50年代的陈旭年街,新照则是今天的陈旭年街。从这一对照,很明显可以看出,这简真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旧照中的陈旭年街,华文招牌林立,很有特色,且并非孤立的个案,其实当年老城区各条街道,都与陈旭年街一样,各商店挂起的招牌全是华文招牌,没有其他语文。难怪早年的新山,享有“小汕头”的美誉,这并非仅反映其具有的潮人特质,而是它特有的华人色彩。

不过,这一现象,在1957年8月31日国家独立之后己逐渐改变。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因素,国家的政策转变所致;二是华人2004年开始,逐步离开老城区,向郊区发展。

在这一大潮的冲击下,今天新山老城区的景观,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据笔者在两年前的独自调查,现仍挂上的华文招牌,剩下的最多只有130面左右,其中不少商店店主已易人,只是招牌没拆下来。

过去及现在的新山华文老招牌,不少出自名家之手,都是有非常有价值文化瑰宝。

本地著名书法家杨金荣在受访时指出,这些名家包括:宋子文、郭沫若、黄少怀、赵朴初、潘受、黎省三、竺摩、萧畹香、马季、黄树芬、林镇维、郑一峰、郑天炳、杨草山及陈蕾士等。他们的字体,以楷书、魏碑、行书、棣书等为主,并有少数的竖碑匾。

此外,他继指出,因时代的变迁,华文招碑的制作,也从英殖地时期的中英文并列的木刻匾,到上世纪50年代洋灰柱及较后时期的手写美术字的铝制牌,步入新世纪则以电脑字取而代之。

杨金荣现为柔佛州书艺协会会长、新山书法馆馆长、马来西亚中华人文碑林顾问,他也是千禧年新山区老碑匾资料收集发起人之一。

在今天新山老城区,像泰和堂药行的柱子浮体字形华文招碑,已属凤毛麟角。该药行创办于1935年,创办人是宋子廉,早年曾任新山同源社(新山客家公会的前身)社长,现由其孙男宋晋财承接。

创办于1878年新山广肇会馆,其独有的华文会名招牌及其对联匾额,独具一格,格外引人注目。华文招牌叙述一座城市故事以及华人在新山成长的记忆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述的泰和堂与广肇会馆华文招牌,可作为新山于1855年开埠后,新山华文招牌史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更见证了华人对新山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因此,善加保存现仍在华文招牌,是新山华社身负的重责,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再唤醒大家重视这一问题。

1662NHK20196131444173304129.jpg
今时今地的陈旭年街,是另一番景观。

1662NHK20196131444173304130.jpg
早年新山直律街华美茶室的华文招牌。

1662NHK20196131444173304133.jpg
今天华美茶餐室的招牌,是另一风格。

1662NHK20196131444173304132.jpg
新山广肇会馆独有的华文招牌及对联匾额。

1662NHK20196131444173304131.jpg
杨金荣与纱玉街泰和堂药行的浮体字形华文招牌合影。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