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丹因山脉蕴藏丰富的锡苗,于60年代“锡”日风光之时,一度是非常繁华的市镇,由于四周环山包围,亦享有“小山镇”的美誉。
在这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地方,更有着鲜为人知的“山老鼠”,那是为了生计而长期“躲”在山上,负责采锡矿的矿工和淘洗锡米的琉瑯女。
山中矿工称为“山老鼠”
“山老鼠”一词在平原的锡矿工业并不常见,也因为如此,往往会让不熟悉这行的人一头雾水。老鼠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哺乳动物,但此“老鼠”非彼“老鼠”,在山区锡矿业当中,“山老鼠”其实有着特别的含义。
这是因为矿工们需经常在山中工作,犹如山中的老鼠,加上早出晚归,故名“山老鼠”。
追溯仁丹开埠的历史,可说是“没有锡矿,就没有仁丹”;仁丹之所以会存在,全赖当年拉曼锡矿有限公司入驻当地进行开采,鉴于需要大量人手采锡矿,继而吸引到许多从中国南来的矿工在此定居。
锡矿曾是仁丹的命脉,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和关系,不仅肩并肩走过一个世纪,也共同经历过当地锡矿业的盛衰。
没被锡价崩跌击溃
拉曼锡矿仍屹立操作
仁丹位于霹雳州北部,虽然在宜力和高乌之间,与泰国南部的勿洞毗邻,惟随着仁丹锡矿业在这半个世纪以来,从昔日繁华走向没落的沧桑,如今已成为一个被忽略的小镇,庆幸近年来当地种植的榴梿名声大增,得以绝处逢生。
说起仁丹锡矿业,拉曼锡矿有限公司是无人不晓的大规模锡矿公司,尽管我国的锡矿业于80年代崩溃,但这家公司至今仍历久不衰,它没有因锡价崩跌而被击败,也没有因时代变迁而淘汰,经过百年风雨洗礼依旧屹立在仁丹马不停蹄地操作,是霹州内仅剩数家的其中一家大规模锡矿公司。
从宜力往高乌市镇的方向沿途行驶,仁丹的入口处就在大路旁左方,设立着一座建于2007年的牌楼,而牌楼的对面即是拉曼锡矿有限公司,竖立在小斜坡上的招牌清楚写着“Rahman Hydraulic Tin Sdn Bhd”,极具历史纪念价值。
巴古山锡苗量最丰富
鉴于仁丹巴古山(当地人俗称山顶)是整个高乌平原锡苗蕴藏量最丰富的地方,根据一名曾在仁丹公立华小担任老师的何君生撰文记载,拉曼锡矿有限公司其实早在1920年代,就已采用高架钢线吊斗(Ropeway)来运输锡矿。
撰文中也指此系统的设计简单巧妙,完全不需电力马达来操作,而是依靠满载下山的锡苗,运用重力来牵动整条钢线操作,再加一个巨大风柜来调节钢线运作的速度,把巴古山的含锡苗的沙铄运至乌冷(工厂)淘洗处理。
采钢线吊斗运输锡矿
这些由英国工程师一手装置的钢线吊斗,在全世界可谓非常罕有,当年拉曼就曾一度拥有4条钢线,日夜不停操作,产量极为丰盛,更有著近80年的历史。据悉,当时每条钢线一日可来回三四趟,每天可运载两百多斗的锡苗,若持续运作24小就有约四百斗。
惟好景不常在,因长年失修和考虑到安全的问题,于1986年被拉曼最高管理层下令拆除,从此走入历史的钢线吊斗令人惋惜不已。
仁丹一度为“不夜城”
锡矿带动周边商业兴起
此外,该锡矿公司曾是仁丹新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随着人口逐渐增加,许多与锡矿有关的工业也陆续兴起,尤其是咖啡店和点心店特别多,带旺了整个小山镇。
根据另一名公立华小校友所整理的资料显示,仁丹的人口曾于1910年从400人飙升至约2000人,当中绝大部分为华人,其余的是马来人和土著。
而依据1931年的官方人口普查,相比仁丹与高乌的人口,仁丹共有2618人,男性及女性各占1718人及900人,至于高乌则有981人,男性及女性分别有595人和386人。由此可见,在拉曼锡矿开采后短短二十多年内,华人在仁丹的人口是高乌居民的2.5倍。
吃喝玩乐样样俱全
紧随华人大量涌入仁丹,导致当地经济逐渐上扬,仁丹一度被称为“不夜城”,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就连山顶上的英国管理层也允准开设赌场,让矿工有多一个娱乐休闲的去处。
且当时的仁丹还有一座地方法庭、土地局及一座设备完善的医院,内有待产室、病房、诊疗所及医护人员宿舍等。
伍瑞华:锡价回升返乡开锡米店
由于看到高乌一带的锡米买卖有前景,仁丹新村村长伍瑞华于2007年返乡开设锡米店,他受访时表示,仁丹包括他目前共有3家锡米店,当初因为锡价于2000年至2006年期间回升,锡米店业者也看准商机重新投入锡米买卖行业。
他说,锡矿业辉煌的年代,其实仁丹只有一家锡米店,反之现在却有3家之多,可见锡米生意在当地还是可以经营的。
居民都到郊区河流淘洗
“那时候很多当地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到郊区的河流挖锡米来淘洗,所以锡米店的生意都不错,后来到了2010年,由于拉曼锡矿公司因扩充,向州政府申请土地采矿后,居民不能再前往该公司管辖范围下的土地洗琉瑯,自此淘洗锡米也不再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
他告知,那段期间许多人因不晓得相关土地已属拉曼锡矿公司,依旧习惯性地跑去“别人的地方”洗琉瑯,结果遭警察发现后逮捕,还被关在警局内两三天才释放出来。
他指出,80年代锡价崩跌的时候,当地受最大影响的是拉曼锡矿公司,相反地居民则没有受到影响,这是因为他们还可以去淘洗锡米,也不需要任何成本,且在锡价回升后,淘洗1公斤锡米有约10令吉,若可以淘洗5公斤至10公斤,还好过在外打工。
他说,高乌一带其实尚有很多矿地未经开采,依据探测估计还能开采多50年,这也是为何拉曼锡矿公司如今还能扩充。
3新村 华裔人口仅剩250人
此外,伍瑞华表示,现在分布在仁丹的华裔人口仅剩220人至250人,仁丹有3个新村,即客家村、新兴村及广隆村,其中客家村以客家人居住为主,新兴村则以广府人居住为主,广隆以往是一家锡矿公司的名称,基于其工人都居住在该处,后来就形成一个村庄,命名为广隆新村。
“以往许多从中国南来的人都会携带亲友一同过来暂居,所以开埠后的聚集地也会分得很清楚,虽然大家居住在不一样的村庄,但这3个新村却有高达95%的居民都在矿场内工作,后来也有部分选择留下落地生根,就没再返回“唐山”(中国)了。”
大部分居民转种榴梿维生
如今,仁丹出产的榴梿在北马一带的名气不断上升,尤其是猫山王和D24品种。伍瑞华说,基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榴梿生长,所以现在大部分居民已转靠种植榴梿维生,取代锡矿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他也说,自从老一辈的居民离世,年轻一辈的相序到外地谋生,如今仁丹尚有淘洗锡米的华人已寥寥无几。
池日昭:鼎盛时期 山镇夜夜热闹
仁丹公立华小校友代表池日昭也指出,锡矿业鼎盛时期,仁丹这个小山镇每晚都很热闹,就算没有娱乐场所,整条街还是布满人群,大家就算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著,也是一件乐事。
“虽然当时没有任何消遣娱乐,但居民在吃饱晚饭后,一家大小就会出来散步,他们会在街上徘徊,直至累了才回家休息。”
他说,至于后期增设了电影院,居民就能在周末购买戏票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现址的仁丹公众礼堂就曾是一座电影院,且久久一次也会有马戏团和粤剧戏班前来巡回演出,大人和小孩都会非常期待。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仁丹的点心店从清晨6时开始就会坐满人,大家都会坐在店内吃点心饮早茶,直至上午约7时人群才慢慢散去,陆陆续续去矿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