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吴龙川以《找死拳法》荣获第一届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首奖。而在成为武侠小说创作者以前,他对于文学的“美”是系于现代诗当中。在一次与黄锦树的对谈中,他曾说无论是武侠小说或者是诗,“除了情节的推敲比较实际外,写诗与写武侠的想像意境相似”。而这一趟百里的诗路之旅,他也悄悄走了30年。
《仿佛,一群字体在遗书里活着》是吴龙川作诗30年以来的第一本诗集。可惜,诗集并未全收诗人从过去到现在的诗作,仅收录作者筛选过的作品,并以不同时期、不同长短篇把诗作分为4卷,共有55首诗。不算多。诗路百里,还是年轻诗人的他,对于“诗究竟是什么?”存疑。诗集的后记中,他提及要先“懂”诗以前必须先“感受”,而也在他诗作中实践:“诗首先诉诸意象和感觉。所以与其要求说懂不懂,不如说有没有感觉,才不会设立阅读障碍”。
如此的诗观,我们可以从他的3首诗作〈所以我们要筑成一首诗〉、〈仿佛,一群字体在遗书里活着〉、〈瘦诗〉感受。第一首诗〈所以我们要筑成一首诗〉的第二段,诗人把石子喻为诗体要求最严密、架构完美,才能抵抗湍流的侵蚀与冲力,并且“带着惊叹的泡沫/辗转流去”。接续的,第三段诗人认为如此才能“屹立于时间洪流”作为“是存在的唯一见证”。这是一首意象非常鲜明的诗作,而放在诗集第一首诗,非常有宣示的意义。
〈仿佛,一群字体在遗书里活着〉却延续上面的诗观变成一种叩问,读者如何才能“懂”诗:“如何/依一封遗书,详绘无误/一幅地势分布图?无须理会/日月键结迵异的心灵不同的/解读;不管它们一再变化转移/高低大小景色位置如/组合后文字意涵扩大引申/相互渗透乃至吊诡颠覆?”。十几年过去了,第三首〈瘦诗〉则是他将身体比作诗体。瘦的紧实让一切得以存在,反而“因此凸显了曩昔冗赘杂质的/附丽。”诗的美,应该是有所节制。诗人所抱持的人生观亦是。
诗人后来化身侠客悠游于江湖中,或许把美借由想像途径,展开不同的江湖世界。晚近的吴龙川诗写得节制,甚少长诗而多短诗,集中在卷四“这是一盘诗的散沙”。瘦如柴骨的〈早餐〉、〈阴影〉只有两行,〈母逝,1993〉留下大片的空白,一如母亲留给他的遗物:“这孤独的世界”。偶有几首长诗如〈雷〉、〈春色〉、〈古道〉,诗的尾韵总留下对未来的寄望。
仿佛,30年才筑成一首瘦诗。那是,“我亲抚它希望的热/与绝望的冷/而因此不可抑制的/哀凉涌出”……滴落——所成就的一首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