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护文物?还是伤了文物?
上周末,和两名来自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文化资产维护系的老师吃饭,谈到古迹维护的一些问题。以下几点“基本常识”值得参考:
一、古庙里脱落的壁画维修,千万不要轻易以“压克立”取代,这是台湾过去失败的经验。如果你要用“压克立”,要考察建筑物的结构,包括建筑物水的流通是往上还是往下,如果处理不当,有水气进来,压克立壁画在半年后很快就会变形,长“脓包”。
二、文物馆展示实体文物,不好把文物放在“地面”上。因地面潮湿,文物更易受损。所以最好是架高桌台放文物。
三、 纸质文件展示,不好贴“护胶”。你一“护”上去了,要修护就更难了。其实原文件(或扫描复制)平实的摆放即可。
四、同理,古庙里的古钟或香炉文物,无需用透明塑胶柜套锁起来。因为你把古钟等文物套锁在透明柜里,若有空隙潮湿之气进入,古文物的受损率反而更大。其实只要开放式的挂或摆放着,平时用乾的刷子(不好用湿刷或湿布)扫一扫,只要不让它沾太多灰尘,保持乾燥,古文物的保存会更好的。
以上这些讯息告诉我们,自然是美,不要想多多,过度爱护。想多了,爱护过头,给它“压”克“力”,给它“护胶”,给它“套锁”起来,其实是伤害它。爱是自然,而不是让它“装饰”的又“新”又“美”的。
为什么会谈到这课题呢? 其实是因最近金宝古庙大门的素面墙“彩绘”了门神和财神爷,引起的争议。有人说那是破坏古迹,有人说不是。其实类似这种“彩绘”,大马好多地方也如此这般。
是不是破坏古迹?暂不讨论。我只是想说,在正门原本的素面墙画上美美的“彩绘”艺术,基本上是违反中国传统建筑的彩色施用原则的。
中国传统建筑,是素色,还是多彩?梁启超之子,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如是说:(中国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彩绘多乃在装饰之处,约束于檐影下之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而保留素面于其他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
所以中国传统建筑,原该素面的部分,“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
梁思成指出:“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此外,中国文化学界权威之作: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亦指说:“这种建筑之‘庄’,人在对称建筑中行进,内心会有一种肃穆之感。”
所以,正门如原本是素面墙的部分,不适宜添加鲜艳夺目的新增彩绘。这对该建筑物和庙宇来说,有失“庄重”。这已经不是破坏古迹或不破坏的问题,而是中华文化里传统建筑彩色之施用的原则问题。
彩绘艺术是中国建筑“漂亮”之美,但彩绘要彩画在适当的地方。不能太随性而失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绘的基本原则。除非你不在乎你的“传统”,不在乎你的“中华”文化。先讲好:你可别说我是“中华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