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9/09/2019
风起南洋:甲必丹与槟榔屿博物馆
作者: 潘舜怡

对于远渡重洋讨生活的华侨,在异地发达之后,多数会荣归故里,建大屋,修祖祠祖坟以及建书斋设教,以“光前裕后”,方谓完成人生的大事。

——陈耀威《甲必丹郑景贵的慎之家塾与海记栈》

19世纪末以降,华人或因游历、工作、迁居为由,从中国“南来”至南洋已属常态。这是南洋学术研究的一大课题——至今仍有不少学人正从此角度探析华人“南来”现象,可谓东南亚文化研究的一项小显学。

有趣的是,来自哈佛东亚系的王德威教授透过辩证“华夷”关系,为华人游移、跨境等“南移”现象提供了另一个值得参考的论述框架。对此,由哈佛东亚系、台大中文系、蒋经国学术交流基金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7月初举办“华夷风起:槟城文史研习营”,试图从华人“南来”的重镇“槟城”为考察起点,探索“南来”华人遗留的文学与文化轨迹;作为该研习营其中的参考书目——陈耀威的《甲必丹郑景贵的慎之家塾与海记栈》(2015)(以下简称为《甲必丹》),则从甲必丹郑景贵的个案研究谈起,恰好勾勒了南来华人甲必丹阶层与槟榔屿的互动脉络,开启了读者群对于槟榔屿的华人贵族阶层所塑造的南洋风土、风物阅读感知。

从建筑美学史窥探“人”的移动

同样是槟城出生的陈耀威,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从事相关文化遗产保存、东南亚华人建筑史研究工作。或许正因如此,陈氏在《甲必丹》一书中,除了聚焦于甲必丹郑景贵宗族家室背景,也投入关怀于郑甲必丹家族的家塾、商业楼等建筑艺术。譬如在“中西合璧”一节,陈氏认为海记栈镂雕贴金大门的“南天湛露源,北厥彤云厚”的对联内容,意指郑景贵广利济人,恩泽彼乡此邦,颇具韵味。此外,本书也分析砖雕、木雕、彩门、神阁、寿屏、灰批等建筑细节,辅以该艺术品与南来华人互动的文化蕴涵,展现了陈氏对槟榔屿华人建筑与美学的见解,以及其认知槟城风物的“感觉结构”。

总览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除了一章探讨郑景贵的身世移动史,其余4章分别针对海记栈、慎之家塾的建筑构造、建筑摆设如铜像、雕刻等艺术品作解析。换言之,本书尝试透过建筑艺术视野来阐述中朝命官的形象,从建筑美学史的研究视角来窥探“人”的移动。这乃属“华夷”之辩中“人”与“物”之间的对话与关照。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