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30日讯)智庫政改研究所的研究員施惟茗(译音)指出,如果柔州丹绒比艾国席选民保持第14届全国大选给予国阵及伊党的支持票数,这个国席很大可能会被在野党重夺。
他说,巫统已渡过第14届大选过后的低潮期,并重振党员的向心力,加上伊党上下的支持,巫伊合作很有可能从希盟手中夺下丹绒比艾国席,甚至西马半岛大多数议席也会落入巫伊手中。
巫统上阵被指意义更大
他说,不过巫统基层极希望丹绒比艾国席补选由巫统候选人代表出征,而不是马华;柔佛州是巫统的发源地,向来被视为巫统的堡垒州,因此巫统上阵有更大的意义。
他强调,这场补选也是巫伊两党在9月14日签署“全国共识宪章”之后测试支持率的战场,也可检测巫统是否仍是选民首选的指标。
他说,巫伊正式合作后,仍摸不清巫统的选战策略,是否倾向于更狭隘的伊党意识型态,还是会沿用国阵以往重视多元种族政党政治合作的模式。
他在一篇评论中指出,上述国席的结构是巫裔选民占57%、华裔42%及印裔1%,在第14届全国大选,土团党的首相署原副部长已故法力拉菲克,以524张多数票挫败国阵马华候选人拿督斯里黄日升。
他表示,在那场三角战,法力获得2万1255张票,黄日升获2万零731票,伊党候选人诺丁获2962票;虽然大选时由马华上阵,不过,从选民种族结构看,当地有多达57%的选民是巫伊两党(UMNO-PAS)的目标。
“假设当地选民给予国阵及伊党相同的支持率,那么,丹绒比艾国席很大可能让在野党夺下。”
是否上阵对马华极重要
他也说,在野党也能从补选中测试华、印裔对本身候选人的支持度,如果巫统执意委派候选人上阵,证明了马华在国阵低人一等;因此,马华是否可确保派候选人,对马华而言也极为重要。
他分析,目前社会大众一般不满政府兑现竞选承诺缺乏效率,也不断怪罪前朝政府的做法,执政党内部现有发展也不怎么对本身有利,而且触及宗教和种族的敏感课题在社交媒体疯传,政府依然被视为无法有效地应对。
他说,很多牵动种族情绪的议题如“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大学固打制、马来青年就业机会等课题,政府都被指责无法有效捍卫马来人的权益。
“随著小四课程纳入介绍爪夷文元素的课题爆发,在朝的行动党被指没有照顾华裔的权利,也引起华社和行动党基层的不满,和不太信任政府。”
希盟友党意识形态互相冲突
他说,相较于巫伊所强调的共同体(种族与宗教)主义的意识型态,希盟政府整体上还是实施多元文化原则和政治中庸路线,然而,希盟友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却有互相冲突的现象。
“例如土团党自我标榜为代表土著权益,公正党则突显本身为社会及为多元族群背景的党员伸张正义,这种不协调的路线,往往导致政府尤其是内阁成员各别阐述政府的政策,结果产生混乱。”
他说,土团与巫伊相互竞争成为马来社会权益的代表,在过程中,一般担忧土团党会体现比巫伊更狭隘的种族意识型态,结果与希盟的多元和中庸原则产生冲突。
他透露,巫统是否已经恢复元气,或暂时复元,或者有重返主流政治的迹象是执政党不可忽视的,因巫统仍然获得最大族群即巫裔的支持。
巫统渐摆脱颓势
施伟民表示,巫统于第14届全国大选落败以后,陷入自1946年创党以来最大的挫败,外界一度以为巫统会一蹶不振,可是随著党主席阿末扎希结束休假重返岗位、退党潮的落幕及民间掀起“害羞啥,我的老板”风潮、巫伊签署“全国共识合作宪章”之后,巫统已经摆脱了颓势。
他认为,纳吉也重塑个人形象,常在社交媒体以数据、统计数字和摆事实地针砭时弊,也抨击希盟政府违背竞选宣言,往往获得人民尤其是马来人的共鸣。
他说,巫统在士毛月州席补选成功以巫伊合作的策略夺下该席,就显示巫统摆脱困境。问题是以上复苏迹象是否仅是暂时现象。
他表示,虽然巫统的国席被削减,但依然是马来选民的首选,默迪卡民调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国阵在第14届大选中仍获得35至40%的马来票,伊党获30至33%,希盟获得25至30%的马来票。
他说,政改研究院认为,一般认为地方选民的支持已经从巫统转移到土团党,特别随著巫统国会议员跳槽而投靠土团党,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大数选民不一定会在国会议员跳槽之后,改为支持土团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