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3/10/2019
安焕然.“马华”当自强
作者: 安焕然

9月15日,受邀到新加坡草根书室演讲。新加坡有很多高手,提问也很刁钻。

有人问到“马华”(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华”(新加坡华人)的问题。我认为这两个词的提出和强调,背后的“情境”是不一样的。马来西亚华人或马华文化的强调,这里面存在对权力位阶的回应。1979年7月21日,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主催华人文化基本问题研讨会,隔年又先后在各地举办有关华人文化的各种专题研讨会。1982年研讨会上的主要论文结集,并以《马华文化探讨》为书名出版。根据该书主编赖观福的说法,有关华人文化问题的探讨,过去是附在东南亚研究范畴里,而“马华文化”一词在当时,学术上还未出现。因而编者以“马华文化探讨”为书名,“无非是一种尝试,一种创举。”由此观之,“马华文化”实是一个“创造”出来的新名词。

当时,赖观福在《马华文化导言》中明确指说:“我认为原来的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土壤生长,受到客观的时空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某一些变化,染上一些马来西亚的色彩,便可名之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或简称为马华文化。”“把马华文化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主流,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必须努力以赴,使马华文化能够在国家发展的主流里有合理的地位,使它在马来西亚的阳光照耀下能披上光荣的彩衣,昂然屹立。”显然,华社对马华文化的探讨,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时代使命感。

然而虽言当时马华文化的建构,有意识其有别于“在中国”的文化传承,有其在地扎根的本土性、融合性和独特性,但什么是马华文化?其内涵有哪些?文化活动虽然办了不少,华人文化节一年一年的办,每有“文化过节”,文化牌坊也就跟着树立起来。可是数十年下来,马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仍是相当的空洞与滞后。华文教育和华社曾经紧密结合,救亡意识强烈。可惜时至今日,内讧分裂,内斗连连、名声败坏,华教领袖早已失去其草根的代表性。至于马华文化的“展现”则多局限于表演文化,甚而沦为敲锣打鼓的“文娱表演”。你讲是骑劫也罢,无知也好,甚至有人以为“马华文学”跟马华公会有关,搞“马华文化”似乎就跟马华公会有什么挂勾似的,莫名其妙的“马华”了。再加上中国崛起,“一带一路”给“世界华人生命共同体”的资源赞助,激发“中国心中华情”,你就更不要去提什么“马华主体性”的建构和探讨了。一讲就说你是要“去中国”、要给马来人同化、汉奸走狗。思辨的逻辑完全错乱了。

但在讲座问答环节有年轻人说到“中华胶”的问题,我倒有不同的看法。“中华胶”那是带有负面为他人定性的用语。不好把具有中华情意结的长辈都把他们划为“中华胶”。这里面还是有落差的。不应同质看待。

然而,我对世界华人生命共同体的建构和强调,也是有所保留甚至是担忧的。东南亚华人要注意,要有自觉。如今,国家与族群之间的关系相当敏感,而即使是华人与华人,也因民主化问题、本土与中国、香港、台湾等问题,也已是世代大撕裂。中国不要只剩下“强”和“逞强”。河蟹未必和谐。

而谈到评论界,相较马来知识界,马来西亚华人是在“倒退”。再补充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匹很厉害的老马。说他“老马识途”你知道这“途”在哪里吗?自己的骑术不太行却以为自己能骑,更大的问题是95%当初竟还去深信那些骑术不行的人有本事骑老马。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的“公知”太弱了。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