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20日综合电)“就算有点疯狂,也要勇敢去做”台湾罕病基金会创办人陈莉茵一句话,鼓舞马来西亚罕病童家长李意盛,不仅替30多名罕病童争取医疗费,也让更多大马患者愿意站出来替自己发声。
马来西亚溶酶体储积症协会理事长李意盛今天出席罕见疾病基金会“罕病20周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分享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李意盛:庞贝氏症医费庞大
李意盛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他的小女儿从小就有严重肌肉无力症状,到了一岁还不会走路,就医检查发现心脏严重肿大却查无病因,经过基因科医师诊断,大、小女儿均确诊为罕病“庞贝氏症”。
李意盛说,庞贝氏症医疗费相当惊人,1年至少要100万令吉,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马来西亚政府过去虽视情况提供医疗费补助,却在2010年宣布中止一切补助款,让这些罕病家庭顿时陷入困境。
从媒体下手争取政府补助
他回忆,当时他曾到世界各国了解各国罕病政策,也到台湾和台湾罕病基金会交流,回到马来西亚呼吁政府作出行动却一无所获,正当他想放弃的时候,罕病基金会创办人陈莉茵鼓励他:“就算有点疯狂,也要勇敢去做”,区区几个字给了他莫大勇气,他转而从媒体下手,让各界看见罕病家庭困境,终于迫使政府作出回应。
李意盛说,接受政府医疗费补助的孩子从2010年的20人,至今增加至53人,不仅将相关权益法案带进国会,也让更多患者愿意站出来替自己发声。
曾敏杰:涉及基因多诊断困难
罕病基金会共同创办人曾敏杰表示,罕病涉及的基因很多,即便同一种罕病,症状也可能大不相同,无法像一般人一样,头痛找神经科、皮肤问题找皮肤科,让诊断难上加难,只能不断在各科间徘徊、求诊,对于逐渐加重的病情无能为力。
曾敏杰说,根据国际调查,罕病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耗时8年,误诊次数约2至3次,35%患者会在1岁前死亡,全球影响人数恐多达2亿人。
为了及早确认新生儿是否罹患罕病,罕病基金会20多年来做了许多努力。曾敏杰指出,台湾自30多年前开始做新生儿筛检,普及率高达99%,随后罕病基金会和医界共同努力引进串联质谱仪,只要1滴血就能检测30种罕病。
曾敏杰以自身为例,他的孩子1993年确诊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白胺酸代谢异常”,当时全球只有26名患者,一半过世、一半有智能障碍,由于这类患者缺乏一种蛋白质分解酵素,只要吃到含蛋白质的物质就会形成毒素、伤及脑部,因此虽然无药可医,他却能避免让孩子接触到蛋白质,降低脑部损伤机会,如今孩子已成年、在国外就读博士班,也凸显了及早确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