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我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中国籍学生闲聊,才得知该校中文系只有49%的课程用中文教学,51%得用国语或英语上课和考试。
该校中文系自2015年开办,已经栽培了一届毕业生,并获得马来西亚学术认证局确认其学位。全校学生约3000人,六成以上是本地学生。中文系学生约150人。
当我听到中文系得用英文授课,颇感惊讶。我问他们师资成问题吗?他们说不会,欧美很多汉学专家都用英文授课,海峡两岸三地也有不少双语专才。
我好奇地问他们何以到马来西亚念中文系,是不是国内大学申请不到才做的后备选择。没想到这个不太礼貌的问题却没有令他们尴尬,他们表示是以第一志愿到这里来,看中的恰恰就是我感惊讶的用英文教中国文史哲。
他们志在四方,来马来西亚求学,是希望用相对较低的学费修完学士课程,之后再到欧美读研究所,成为中英双语都行的汉学家。
我听了惭愧不已。我和许多国内的中文专才一样,只精通一种语文,若要我们用英文写论文或授课,便感委屈,仿佛被“欺负”了。还真比不上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小小年纪便放眼国际,希望构建更多东西方对话的桥梁。
回想我初到师范学院就职,因人手不足,经常就是忙于上课,少与其他同事沟通。某次轮值主持内部培训课程,秀了流利的马来语,同事因此另眼相看。他们以为我也像“桃花源”里的住户,只沉浸在自己的母语世界。
其后二十多年,我在学院一直都参与主要的工作,并没有因我的专业资格而被边沿化,靠的就是还吃得开的马来语。有时我会慨叹,当年若学好英语,我今天还可以走向世界!
厦大开的是个新局面,本地的中文系学生得以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视野也会拓大。对此多元的发展,我是欣喜的。传统中文系也该加把劲,协助学生建立更高的视野,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