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异国食物里,从日本菜流行到韩国菜,从东北亚现在走到东南亚,泰国与越南菜相当受欢迎,近几年也有不少新开的新马菜馆。
然而台湾人对马来西亚菜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通常会依据对邻近国家的饮食经验作为味蕾连结的标准。举例来说:当台湾人吃到了标榜马来西亚的肉骨茶,会说:“这个肉骨茶,跟我在新加坡吃到的不一样。”又例如吃到了槟城娘惹菜,会说:“这跟泰国菜一样,吃起来酸酸辣辣的。”
马来西亚菜似乎被视为“很印尼”、“很泰国”、“很新加坡”,而非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以我身为台湾人的角度来看,主要跟台湾人到马来西亚的旅游经验有限有关,自然会以去过国家的旅游经验来比对。
台湾人对马来西亚菜如此陌生,想当然耳,在台湾想经营马来西亚餐馆可就更不容易了。当一个异国食物普遍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够大够成熟,就能开出单一食物的专卖店。举例来说:过去台湾盛行综合拉面、丼饭、生鱼片的日本料理店,而慢慢地能有单一品项专卖店,如拉面店、丼饭店、寿司店、鳗鱼饭店;而马来西亚的店家,至今在台湾几乎无法靠单一食物谋生,必须结合其他主题菜色营运,例如肉骨茶店兼卖海南鸡饭、椰浆饭与咖哩叻沙。
最近走访了台湾几家马来西亚人所经营的马来西亚餐馆,发现了不少两地饮食上的隔阂,冲击相当明显。
例如有家肉骨茶店,好吃是好吃,但干肉骨茶却少了重要的一味——吊片,我问店家为什么不放?店家说:“台湾人接受不到,而且不要说吃了,就连在翻炒时,飘出的气味就让邻居投诉了。”我一惊,以为只有炒峇拉煎才会有人以为是尸臭而报警,怎么连吊片都不能忍受。
另一家贩售亚参叻沙的店家,主厨说:“我把沙丁鱼类改成鲭鱼来熬汤底,只有原始版的七成气味,然而十个台湾人里,还只有两、三个人能接受。”一家卖砂拉越叻沙的店,不再随餐附赠酸柑与参峇酱,“因为台湾人不习惯吃太辣,给了没动,最后还是要倒掉。”
一家店卖参峇臭豆,台湾人一看菜名说:“什么?臭豆吃了会臭,那我不要。”臭豆在台湾获取不易,消费者却光看菜名就拒绝,一点机会也不给。我问店家为什么还要推出这道菜?店家回答:“这是留给一些真正喜欢马来西亚菜的人解馋用的。”
店家为了生意考量,逐渐调整口味以适应当地市场,然而当这么做之后,又让一群思乡的马来西亚人失望,自己人还做出不道地的马来西亚菜,真是情何以堪。我能理解店家很左右为难,只能说马来西亚菜要让更多台湾人接受或理解需要时间,真希望越来越多人能明白马来西亚食物的好,这不光是店家,而是每个爱马来西亚菜的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