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1:05pm 04/03/2020

抗疫幕后英雄!科学家作强大后盾

作者: 梁慧颖

说到抗疫英雄,很多人只想到前线的医护人员,认为他们是最劳苦功高的一群。但其实除了医护人员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领域专家也扮演极重要角色。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撑,医护人员在前线恐怕会溃不成军。

这些幕后的抗疫英雄,像是病毒学家、免疫学家、分子生物学家还有公共卫生等专家,他们平时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在目前这个非常时期则连成一条防疫线,成为医护人员的强大后盾。今天的【新教育】,且将镁光灯让给这些默默做研究和献策的专家们。

ADVERTISEMENT

每当有疫情爆发,最忙碌的人除了前线的医护人员之外,还包括那些在实验室跟时间赛跑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各有专精的领域,譬如有的人负责找出病毒源头;有的人负责分析基因组序列;有的人负责研发疫苗。如果以一场演出来做比喻,前线的医护人员就好比舞台上的演员,而科学家们则是幕后的工作人员,例如灯光师、舞台设计师和音乐总监。

现代的学问非常庞杂,同一个学科可以细分成很多分支。譬如以微生物学为例子,如果依研究主体划分的话,微生物学可细分成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等。但如果依研究方向作区分,微生物学可分成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等分支。马大分子生物学家陈国银指出,这其实跟商科的道理一样,商科若细分的话可以分成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问,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关注面向。

陈国银(左)和郑国健(右)一个是分子生物学家,一个是病毒学家。他们以自己的经验,讲解科学家对抗疫所扮演的角色。
陈国银(左)和郑国健(右)一个是分子生物学家,一个是病毒学家。他们以自己的经验,讲解科学家对抗疫所扮演的角色。

他说,现今的科学研究几乎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而且是跨领域合作,不太可能由一个人一手包办。举个例子,当病毒学家要从动物身上采集样本做化验,这时若有动物学家帮忙将会事半功倍,毕竟动物学家对动物习性比较在行,知道应该怎样正确地采集样本。

对于最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说,从找出病毒源头,到研发疫苗和制定防疫措施,同样会牵涉许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例如:

●谁在解码病毒?

一旦爆发疫情,科学家第一步必须找出源头。只有知道病毒来源和特性之后,医护人员才能更有效地对症下药。

研究病毒是病毒学家的工作。病毒学关注病毒的结构、分类和进化,为病毒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像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发现此病毒很可能起源于蝙蝠,而且跟十多年前的SARS病毒是近亲,这些都是科学家在分析病毒之后得出的结果。

在一般情况下,病毒学家如果要研究蝙蝠的基因,事前必须想办法从蝙蝠身上采集样本做实验,包括可能需要到野外寻找野生蝙蝠。然而,野生蝙蝠要去哪里找?找到后要如何从蝙蝠身上取得血液和唾液样本?这些都不是病毒学家的专业,这时候病毒学家就需要动物学家和微生物生态学家的协助,毕竟动物学家比较了解蝙蝠的生活习惯,而微生物生态学家则比较了解病毒跟环境还有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郑国健指出,病毒学是一门庞大的学问,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面向。
郑国健指出,病毒学是一门庞大的学问,有很多不同的研究面向。
陈国银说,医治病人是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找出病源和分析病毒则是科学家的工作。
陈国银说,医治病人是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找出病源和分析病毒则是科学家的工作。

病毒学是一门庞大的学问,有许多不同的研究面向。像马大病毒学家郑国健,他是医学院医学微生物系高级讲师,过去修读博士时专攻分子病毒学和演化生物学,目前的研究侧重于病毒的遗传物质和演化特性。虽然他现时没有直接参与新冠病毒的研究,但他过去曾经与团队研究出其他新型病毒的基因型。

现今很多学科不再有明确的分界线,学科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交错与融合。例如陈国银,他是马大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副教授,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本来关系就很密切。

简单来说,分子生物学是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的研究,包括研究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连带使医学研究上升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

陈国银指出,生物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快速,以最近的新冠病毒肺炎来说,中国用几天时间就分析出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换作是从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才把人类的基因组序列排出来。他说,时间长度从10年缩短成区区几天,“这就是分子生物学的贡献,也是科技的突破。”

●谁在研发疫苗?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武器,跟免疫系统大有关系。世界上第一支疫苗是由英国医生詹纳(Edward Jenner)在1796年发明,他当时从挤牛奶的少女身上得到灵感,提出用牛痘疫苗预防天花。不过现代疫苗的技术,则是等到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19世纪末才进一步奠定。

现今的疫苗研究基本上融合了免疫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因此疫苗研发项目往往需要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

世界卫生组织早前透露,新冠肺炎的第一批疫苗可能在18个月内准备就绪,当时很多人就好奇:为什么研发疫苗需要用那么长的时间?

对于此疑问,郑国健表示,研发一种新病毒的疫苗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这是因为研发过程中有很多事情必须考量,例如疫苗对人体是否有害、有没有副作用,以及对所有年龄层的民众是否同样有效?除此之外,疫苗必须先进行动物或临床试验,证明有效后方能面世,所以疫苗花费数年时间研发是很正常的现象。

●谁在把关民众的健康?

疫情能不能受控制,除了仰赖科学家争分夺秒找出病源之外,还有一组人也担纲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公共卫生专家。

陈国银指出,很多关于防疫措施的决定,例如有疑似症状的民众需不需要隔离、隔离多少天、在哪里隔离,这些事情都不是随便说了算,而是公共卫生专家在评估各方面因素之后做出的决定,而且前提是这些决定必须有医学和科学根据。陈国银表示:“在目前这个阶段,医生的医术再高明也可能只救得了一条命,但是公共卫生专家救的是一个社区、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命,所以他们的决策很重要。”

那么究竟谁是公共卫生专家?公共卫生专家通常来自哪个专业背景?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郑国健表示,公共卫生专家通常具有医学专业背景,像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公共卫生学院讲座教授梁卓伟就是一个很好例子,他早前推算疫情如果无法受到控制而可能发生的状况,这类资讯可以说服政府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

此外,中国的锺南山也是一个很好例子,他提供的意见不仅仅是针对临床治疗,还包括预测疫情的发展走势,所以可以说他既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做研究的防疫专家。

其他领域的专家呢?

除了上述提及的专家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专家也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譬如专家们做研究时常使用的生物感应器,其技术原理就来自物理学。一些学科即使看似跟防疫工作不太相关,但实际上可能或多或少也有贡献,难以说分明到底谁重要、谁不重要。

现今很多人在决定升学道路时,都会选择例如医学、工程学、药剂学等应用科学(Applied Science),对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科学(Basic Science)倒不是那么重视。可是要知道如果没有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所以基础科学还是很重要。

陈国银说:“我们需要优秀人才来研究基础科学。如果优秀人才都去了前线,我们后面就会青黄不接。”

从这次新冠肺炎的例子来看,我们需要医护人员,也需要各个方面的科学家。学生若是对基础科学有兴趣,陈国银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相信一样能在科研这条路上对社会有所贡献。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