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我的〈三角馏与海南笠〉刊出时,接到海南朋友发来简讯,说海南lap不应写成海南“笠”而应是海南“苙”。因“笠”是草帽的意思,吃不得。啊!意识自己错了,赶紧在脸书公开贴文:“感谢指正。今天的边缘评论,惭愧了。写错字。海南‘苙’,不是海南‘笠’。‘笠’是戴在头上的草帽,‘苙’则是一种植物,用其叶可包糯米食物。之前以为那可能只是译音,没想到是有正字的。”
岂料,新加坡王兆炳随即也发来讯息,指说“苙”字也有争议。他说:“苙字颇有争议之处,古汉语词典,苙字音立,猪圈之意。”啊,这下又把我给吓了一跳。查康熙字典,指苙,圂也。再上网搜索《汉典》,“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猪圈之意,即指猪住之处。原出处《孟子.尽心下》:“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使用“猪圈”一词一般是指肮脏之地,怎可用来指涉海南美食呢?而苙的第二个意思是植物名,即白芷。一种药草。白芷亦作白芨。但上网搜索这草药的照片,白芨的叶子不会是圈套海南lap的叶子。完全是不一样的植物叶。海南lap一般都是用细长的椰叶或蒌叶(野菠萝叶)串绑而成,形式和形状就像我们的马来传统食品ketupat。
ADVERTISEMENT
又查回“笠”字,“在线汉语字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但“笠”还有另一个意思是家禽的笼子,如鸡笠、鸭笠,用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
到底正字是哪个?其实,若你上网搜索,海南“笠”或海南“苙”,都有人使用。想来,不管是“笠”还是“苙”,应都是取其海南方言音,意指把运气lap(套住)起来。Lap有套圈的意思。但严格说来,“笠”或“苙”都不能准确指涉海南lap这个用来吃的美食。
后来,王兆炳又发来讯息说明原由:“最初指出用‘苙’字不当的是新加坡电台95.8新闻台海南导播陈修坤兄,他以古汉语词典为根据,说应该是‘簏’字才对,可惜认识这个字的人太少了。所以有人用‘苙’字,也有人用‘笠’字,究竟哪一个字正确?似乎也无人去研究了。”
海南“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查李荣主编《海口方言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页254),果然找到这个“簏”字。海南话就念成lap。有三个意思,一是装货物的圆形或方形的器具,用竹篾编成;二是用来装猪的筒形的器具,用竹篾编成,如猪簏;三是篓儿,用篾编的盛废纸等零碎废物的器具,如字纸簏。而海南话的背心和汗衫,我们常说的lapda或lapta,其实就是这个“簏褡”和“簏衫”,其意指lap(套)在身上的汗背心和汗衫,在这里,“簏”就有了海南话的“套”“圈”lap之动词意思了。
而海南联总会长拿督林秋雅也转发来海南文化研究学者,《海风》杂志主编杨卫平的回复:“苙是后人根据音注海南话,并不是本字。簏是繁体字的古字,现在已经不用了。”
所以海南lap,正解是“海南簏”吗?用“簏”字更具有古代汉语的底蕴和文化渊源?我们知道,海南话源自闽南语系的变体。而众所周知,闽方言本就具有很浓厚的古代汉语底蕴。所以,用“海南簏”是不是更“正”?然而,不要忘记,海南话固然是闽南(潮州)方言的变体,但它也因其在移殖到海南岛后受到当地土语的影响,改变了一些声母,一些词汇用语也受到比汉人移入更早就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语言的影响。那海南这lap,其原初是否出自古汉语,还是另有文化渊源呢?
如前所述,海南lap其实很像马来ketupat,而在海南岛黎族也有相类的传统食品,就叫gezu。跟同属南岛语系的马来ketupat前两个音节太像了,而且食物也相类似,椰叶圈绑的方法也相同。海南lap会不会是受海南黎族饮食文化影响而成的时节食品呢?热衷于海南岛乡土研究的青年郑翔鹏同学后来通过微信告知:“lap这种食物不仅仅海南汉人有,黎人也有,马来人也有。 至于是谁学谁,也讲不清楚。但Lop在黎族和海南临高语族的语言里表示套住的意思。海口话里也当动词用,会不会lop和lap是口音差异呢?如果是汉人从黎族那学到的,又借‘套住’的意思命名该食物,那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汉语本字。如此,海南lap用字可以根据信达雅和普遍认同来选字,不必纠结。”
郑同学的推断,可能更值得我们参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浪潮,东盟之间必须如首相安华所言:”东盟成员国先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后再公布统一立场。”对东盟而言,是一场压力测试与重大抉择。未来东盟必须检讨区域合作机制的突破,并考虑朝类似欧盟的“超国家经济机构”迈进,以应对接踵而至的地缘政治风险。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全球课征“对等关税”的隔天,首相安华强调,大马将与东盟成员国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后再公布统一立场。
安华表示,大马虽受美国对等关税影响,但24%的税率与邻国相较,仍相对低了许多,例如柬埔寨49%、寮国48%、越南46%、泰国36%。即使如此,大马依旧会审慎评估各种选项,以维护国家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利益。
投资、贸易和工业部部长东姑赛夫鲁已和区域伙伴洽商,将出席10日举行的东盟贸易部长会议,共商区域应对策略;同时会在近期赴美谈判。不过周三中午开跑的关税政策,50几个排队等候谈判的国家,白宫是“不读不回”的冷处理。
不过,东盟部分成员国已经在这几天自行选择与美国谈判,以避免贸易战扩大。例如越南积极与特朗普通话,表示“愿自降关税至零,并增加进口”;柬埔寨承诺“大幅削减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同时增加进口”;泰国也急忙表态愿与美国对话。不过这只是上述三国主动表态,希望获得美国“关税优待”。
在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祭出高达104%的惩罚性关税后,说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随心所欲,随时可以向上加码。关税风暴来势汹汹,迫使以出口为导向的东盟政府全部重新审视与美国的经贸关系。
美国对中国104%关税形成寒蝉效应
特朗普针对中国征收104%关税,是一项没道理的决策,将重创中国出口与制造业的命脉,因为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高达5247亿美元,涵盖产品范围包括钢铁、汽车、半导体、电动车、太阳能板、各类民生必需品及工业制品。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明确表示,增税目的在于“压制中国制造业扩张,确保美国工人不再被不公平竞争击倒。”但此举可能引爆的高通胀似乎未在美国考虑之列;美国是铁了心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强硬的104%关税政策,中国已表态绝不妥协,即使产生震慑效果也不露于形色。但这一招却让全球主要出口国警觉,了解美国不能容忍贸易逆差,会不惜代价的强势推动贸易平衡。
各国唯恐成为下一个“104”,纷纷展开游说活动,希望美国通融。而白宫透露,已有超过50国寻求关税豁免,但只有极少数个案可能获得考虑。而周三中午落实的关税政策,美国根本不见排队等候的国家。
美国如果与中国闹翻,他们必须找一些能替代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国,东盟或许会被考虑,但依存与风险并存,毕竟中国才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9843亿美元。
根据东盟秘书处资料,2023年美国与东盟的双边商品贸易总额为3959亿美元,占东盟整体对外贸易的11.2%,是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美国是新加坡、越南、大马的前三大出口市场。
大马对美出口商品中60%以上为电气与电子产品,这些正是美方关税政策的核心对象,预期的损伤可能很深。
至于泰、印、菲、越等国,主要出口包括汽车、半导体、成衣、家具等领域,关税一旦实施,冲击也很严重。根据越南贸易部评估,美国关税政策将影响越南2025年约20%的出口总值。
大马与东盟的态度与谋略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浪潮,首相安华表态:“大马不会单打独斗,将与东盟各国召开高峰会,在达成区域共识后,才会正式对外发表立场。”这句话体现了两个重要思路:其一,避免被美国挑出来个别谈判;其二,希望东盟形成合力以提升协商能力。
但问题是,东盟多国已经慌了手脚,急于向美国表态,毕竟“日头赤焱焱,随人顾性命”。外交部长莫哈末哈山形容此次局势为“东盟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外部与经济压力”,主张必须区域协调、统一回应。
但安华此番布局面临现实挑战:越南早已单边提出对美国商品降税;印尼计划与美国进行双边关税谈判;新加坡一向重视自由贸易,倾向不介入地缘经济对抗;缅甸与柬埔寨则因内部政治动荡,难以参与共识制定。换言之,东盟的“集体发声”恐怕难以成形。
东盟此刻应该同舟共济,不能各自为政。因为过去多年,东盟已经成功塑造区域经济体的形象,并推动《东盟商品贸易协定》(ATIGA)与《东盟数位经济框架协议》(DEFA)。但怎么知道在面对美国关税压力下,区域合作显得脆弱。
东盟不同于欧盟,缺乏关税统一机制、货币统一与贸易政策主权集中。东盟成员国各自拥有主权,可以根据本国利益做出贸易决策。“各自为政”的自顾自,在危机时刻很难团结一心。
中美角力下的东盟能否摆脱边缘化
这场贸易战,不仅是中美角力,也是一场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重构”。美国意图重塑全球价值链,将制造业从中国、越南、大马等地迁回本土或其他“可信赖国家”。
对东盟而言,这是一场压力测试,更是一个重大抉择:继续倚赖出口导向模式,还是转向区域内需、市场多元与科技创新?今天缺乏共同贸易防线的情况下,未来东盟必须检讨区域合作机制的突破,并思考是否应向类似欧盟的“超国家经济机构”迈进,以应对接踵而至的地缘政治风险。
诚如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所言:在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逆风如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复苏之际,加强区域合作已不再是选择,而是东盟的策略要务。他呼吁东盟秉持开放、坚韧和团结的精神。东盟必需深化区域联系,发掘6.8亿人口的内在力量,充分释放共同的潜力,使东盟市场和合作伙伴多样化。
此刻,不仅是对东盟政治协调力的考验,更是对未来经济命运的抉择。关税战场上,沉默不安全,但分裂才是更大的危机。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东盟必须在裂缝中找出韧性,否则注定在强权博弈中,被动的承受风暴。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