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文.图:李永球
一个朋友家里房间忽然有蜂筑土巢,她拍摄照片放上网,很担心家人被蜇。看到图片后,发现是不会蜇人的土蜂,便叫她放心。
土蜂,客家话叫做“泥蜂”,福建话则称为“鸳鸯”(uan-iunn,也叫鸳鸯蜂)。正名是蜾蠃(guŏ luŏ),又称作蠮螉(yē wēng)、泥壶蜂、细腰蜂、土鸳鸯、蒲卢等等,属于胡蜂科。小时候,老人家看到它,就会说“鸳鸯掠虼蜇做某”(福建话,鸳鸯捉蟑螂做妻子),意思是土蜂是单雄性,无法生育后代,捉了蟑螂来做妻子交配,以传宗接代生育产子。
《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以螟蛉为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现代汉语词典》“螟蛉”条目)。
古人误会蜾蠃不产子,是叼螟蛉或其他昆虫来传宗接代。于是便将买来或抱养的儿子叫做螟蛉子。南北朝梁代的医学家陶弘景,不信蜾蠃是单性无法生育,通过研究发现蜾蠃雌雄俱全。它们捉其他昆虫用尾刺蜇个半死,然后在虫体生卵,幼虫就吃这些昆虫长大。(网上百度百科)
北马王山野君说,福建民间将蜾蠃的捉虫现象,编造成俗语,即“鸳鸯咬虫做囝”(蜾蠃咬虫做儿子。台湾人则说“鸳鸯咬蜘蛛做囝”),就是指拿取人家的东西来充门面炫耀之意。例子:“伊甘哪‘鸳鸯咬虫做囝’,专门抄侬兮文章摕去发表。”(他好比蜾蠃咬虫做儿子,专门抄袭人家文章拿去发表)。无论是捉取蟑螂或蜘蛛等昆虫,都是蜾蠃幼虫的营养食物,民间误解为代为产子或做其儿子,因此衍生了此类俗语。
我国常见的土蜂,是黄色细腰蜂,另外有一种是青色体的,叫做“青蜂”。它们衔泥做巢,当捉获其他昆虫进入后就产卵,并把进出口封住,直到幼虫长大后破巢而出。通常它们会在建筑物或野外地方筑巢,多数选择洋灰墙壁、木板、纸盒或塑料物上筑巢,待幼虫成长羽化后破巢离去,这个土巢就没用途了。土蜂的土巢,福建话叫做“鸳鸯涂(土)”。
民间土方认为鸳鸯土可治皮肤病,诸如生癣等皮肤病均可用之。用法是将鸳鸯土混合醋,也可以搀酒,搅拌均匀就涂抹在患处。多年前曾经患上皮肤病,老人家叫我采鸳鸯土搀和醋涂之,果然有效,很快就痊愈了。
早期福建人取名字,常见“鸳鸯”,那是取自鸳鸯水鸭,寓意成双成对,恩爱不离,幸福美满,不是本文的昆虫“鸳鸯”(蜾蠃)。鸳鸯通常见于女性名字。男性极少,昔年马印对抗时期的13名死囚事件,其中有一位男性就取名“鸳鸯”,他是福建人,不过他的罗马拼音名字,却被媒体界的朋友译作“万友”,福建话的鸳鸯读音近华语的万友,数十年来被讹译迄今未被人发现。
相关稿件: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