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发布: 12:00am 04/01/2021

【小镇故事/01】马接──被水坝改写命运的新村

作者: 本刊 蒙慧贤;摄影:本报 赖国华

ADVERTISEMENT

入夜的马接峇鲁新村,凉风徐徐。
入夜的马接峇鲁新村,凉风徐徐。


在距离马六甲鸡场街约莫30公里处,有一座马接峇鲁新村,是全马六甲最大的华人新村。因村子就在水坝边上,发展备受限制,却也因此保留了相当原始的新村面貌和风土人情。

望向水坝,或许我们需要一些想像力,构想水底下的旧马接村子,探见当年华巫亲善的神诞盛事。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村里面最简单美味的面包干(Roti Kok)、原汁原味的手工大包,以及其他旧滋味,依然流转在味蕾上;平地而起的茶园令人眼前一亮,探索风土产物和地方品牌的可能。

新村人的凝聚力、坚持、个性与创意,让新村的人情味、老行业、新品牌得以延续和发光,继往开来。在马接峇鲁,总有说不完的老故事和新鲜事,令人回味。

位于马六甲的马接峇鲁新村占地约100英亩,有五百多户房屋,90%以上都是客家人。走进村里,放眼望去有的是色彩靓丽的现代住宅,有的是保存已久的传统板屋。家家户户的门口不一定设有篱笆,但或多或少都会种菜种花,停放汽车、摩托,和几张用作闲聊休憩的藤椅,加上门前的大红灯笼以及堂号,典型的新村风光。

第一路(Lorong 1)尤其热闹,集合民众会堂、茶餐室、药行等店,村民大多以摩托通勤,“轰轰轰”到茶餐室喝茶闲聊。

转眼之间,马接峇鲁已走过70年风雨。2020年,“马接峇鲁迁埠70年周年纪念”顺利举办推介礼,并筹划一系列活动,借此发扬及宣传马接峇鲁新村的历史、文化及精神。

“在我小时的回忆这里多数是板屋,2000年有一位新村子民成为行政议员,帮助村民延长地契,很多村民就把老屋装修翻新或拆掉重建,让新村有了新面貌。随着时代变迁,农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提高了很多小园主村民的收入,屋里从原来只有摩托到后来逐渐出现越来越多汽车,村子也逐渐繁荣起来。”80后村民韩胜衍说道,他也是马接峇鲁迁埠70周年纪念庆祝活动筹委会主席。

每年农历新年之际,马接峇鲁新村就会挂上红彤彤的灯笼。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年景布置都是本村子民亲自布置,而不是找承包商。除夕夜烟花倒数后,村民都会换上新衣新鞋,走在大街小巷跟其他村民拜年,如同一个大家庭。

“每年初一初二,村里会有马拉松式的舞狮拜年,在两天里向整个村子五百多六百户村民,每家每户去拜年,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不间断。”场面万人空巷,年味浓郁,多年来更成功打造“过年要来马接峇鲁新村”的声望。

5564MWY20201230824336731736.JPG

马接峇鲁新村内,有的是已翻修的靓丽砖屋,有的是保存已久的传统板屋。
马接峇鲁新村内,有的是已翻修的靓丽砖屋,有的是保存已久的传统板屋。

新村屋外空间广阔,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种菜种花,摆放汽车、摩托,和几张用作闲聊休憩的藤椅。
新村屋外空间广阔,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种菜种花,摆放汽车、摩托,和几张用作闲聊休憩的藤椅。

【马接峇鲁新村的诞生故事】

马接峇鲁新村的诞生,和全马来西亚新村一样。1949年,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法令,在马来半岛成立多个新村,由军警集中管制,切断马共供应线,因此把周围士兰道、阿依巴西等地区散居的居民迁埠到村子里,在1950年间,马接峇鲁新村正式成立。

当时的马接峇鲁新村位于现今榴梿洞葛水坝之处,来到70年代,政府要建立水坝,所有住在集水区一带的村民,必须迁移到现今的马接峇鲁新村和马接翁武新村。村民习惯把被淹没的村子称作“旧马接”(Machap Lama),把如今的马接峇鲁新村称为“马接峇鲁”(Machap Baru)。

谈及马接的地名由来,不得不提“拿督马接”这号人物,原名再拉尼猛迪马瑟(Jailani Mendik Masap),来自印尼的武吉斯族(Bugis),1500年左右来到马六甲经商,曾任“皇家祈祷司”(Imam Diraja),协助马六甲苏丹抵抗葡萄牙军。随着马六甲王朝衰弱,他和家人逃难到现今的甘榜马接定居,并且被委任为当地村长。1907年,许多华裔和印裔出资兴建清真寺,华人往往称其“马接亭”,新村因此而得名。

相传,拿督马接是村民的救命恩人。在日军侵占时期,当时日军逮捕二十多名村民,把他们集中在马接亭前的桥下准备斩首,焦急的家属祈求拿督马接显灵相救,后来传出前往行刑的军车故障,执行处决任务的军官也突然闹肚痛,被捕的村民当场获释。村民认定是拿督公显灵,把当天农历八月十三日,列为拿督公每年的神诞日。

马接峇鲁,全马六甲最大的华人新村。每到过年,村民就会合力布置年景,挂上红彤彤的灯笼,年味浓郁,非常热闹。
马接峇鲁,全马六甲最大的华人新村。每到过年,村民就会合力布置年景,挂上红彤彤的灯笼,年味浓郁,非常热闹。

韩胜衍表示,榴梿洞葛水坝虽导致马接峇鲁新村的发展受限,却让新村保持新鲜空气,造就“背山面水”的好风水。
韩胜衍表示,榴梿洞葛水坝虽导致马接峇鲁新村的发展受限,却让新村保持新鲜空气,造就“背山面水”的好风水。

在村里,除了客家擂茶,还能品尝到美味的蒜米炸花肉。
在村里,除了客家擂茶,还能品尝到美味的蒜米炸花肉。

这里的云吞有个特别名字,叫“狗耳”。
这里的云吞有个特别名字,叫“狗耳”。

【老马接的集体回忆:拿督公神诞】

曾经,神诞日是全村人的重大日子,许多年长的“老马接”叙述起来,依然清晰如昨。

早期拿督公祭拜的地点就在清真寺里。每当农历八月十三,各地居民都到清真寺祭拜,庆祝拿督公神诞。有的驾摩托,有的骑脚车,挤个水泄不通。到了中午就会杀鸡宰羊,煮黄姜饭和其他料理,给到来的村民一同食用。

在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献力的几位村民,回想起当年拿督公神诞的盛况,查账黄妙松非常记得:“以前这里是很热闹的,早在八月十三的前一个星期,我们就不会吃猪肉,整个新村也没有人卖猪肉,家里碗筷要100%清干净。”神诞前几天,当地已开始热闹起来。

筹委会顾问陈光成表示:“一般上会有这样的不明文规定,你要拜拿督,必须戒食猪肉3天,不能吃猪肉。”他说,这清真寺前面曾经是一条河,来者必须走过一条桥,拾级而上,才能走进清真寺的门口,“如果有人吃猪肉或不干净,爬上楼梯都有可能会跌下来。”

有发生过吗?“有啊,那时候很多人是相信的。”总秘书陈达留回想道:“那时我们还很小,要问事的话必须买黄丝带,两毛钱左右吧,然后把它交给祈祷司,财运啊近况啊都可以问。”

黄妙松提到:“在我小时候,华人马来人都可以集合在这里,大家膜拜后一起吃东西,可以烧香、插蜡烛,烧金银纸等等,没有分的。”

晚间节目更是热闹,村民一同跳起马来传统舞蹈,乐队演奏、电影播放、歌台节目等,3大族群高歌轻舞、一同欢庆,仿佛一个大型嘉年华会,华巫裔亲善事迹是如今许多“老马接”的集体回忆。

陈达留描述,拿督公神诞当天,村民会一同跳起马来传统舞蹈,乐队演奏等等,如同嘉年华会。
陈达留描述,拿督公神诞当天,村民会一同跳起马来传统舞蹈,乐队演奏等等,如同嘉年华会。

陈光成指出,每逢拿督公神诞来临,信徒必须戒食猪肉3天,祭拜前不能吃猪肉。
陈光成指出,每逢拿督公神诞来临,信徒必须戒食猪肉3天,祭拜前不能吃猪肉。

黄妙松记得在他小时候的拿督公神诞日,华人马来人会在膜拜后一起吃东西,可以烧香、插蜡烛,烧金银纸等等。
黄妙松记得在他小时候的拿督公神诞日,华人马来人会在膜拜后一起吃东西,可以烧香、插蜡烛,烧金银纸等等。

【水坝淹没村子,盛世不再】

这项盛事直到水坝的建设而不复返。1973年完成水坝工程后,昔日的村子被淹没,位于高处的清真寺虽然没受影响,但清真寺前的桥梁全被淹没,村民要到清真寺膜拜并不方便,加上州政府基于伊斯兰法律政策,禁止华人烧香及烧金纸,拿督公神诞也在80年代之后逐渐没落。

后来,村民也曾改到对岸的拿督婆庙膜拜,但最后那里也被铲平。黄妙松叹道:“从前车水马龙的画面肯定是没有了,很可惜。以前在马接峇鲁,除了新年,八月十三是最大的特色。”

来到今天,我们从马接峇鲁新村驱车前往清真寺,沿途的水坝地区已成为附近村民钓鱼的地方,尽头处的清真寺已围起了新颖的篱笆,显得相当宁静。若不是村民详细叙述当时盛况,真难想像马接人的这段历史,也不禁令人思考,当前的族群藩篱该如何跨越。

至今在清真寺后方,屹立着一座石碑〈哪啅建造亭宇碑记〉,铭刻当年捐款建造的各族人士,碑前架着一方木制圆长形的马来鼓,细看建筑物外墙上的图案,还能清楚辨识出色彩斑斓的花卉、花瓶等,屋顶有燕尾翘的架势,具有浓厚的中式风格,并在多年前列入国家文物遗产。

清真寺仍驻守着一位68岁的马来妇人,人们都叫她Nenek Masitah,自称丈夫是拿督马接的第七代世孙。1969年结婚生子后,她就开始在此看管,至今超过半世纪,即便是生病或不适,都会来到清真寺打理,附近居民对她都不陌生。

采访当日,她如常在清真寺范围打扫,亲切地述说起马接亭旧事。看着清真寺数十年的变迁,虽然比以前清静,但她认为人多人少并不重要,没有人打扰、没有额外生事,也挺安乐自在。

5564MWY20201230824306731728.JPG

拿督马接坟墓在翻新前后的对比。
拿督马接坟墓在翻新前后的对比。

马接巴鲁新村外的榴梿洞葛(Durian Tunggal)水坝上长满许多莲花和小黄花,景色怡人,吸引不少钓客到此。
马接巴鲁新村外的榴梿洞葛(Durian Tunggal)水坝上长满许多莲花和小黄花,景色怡人,吸引不少钓客到此。

马接峇鲁迁埠70周年纪念活动总活动策划主任曾昭智在导览旧马接清真寺时,点出碑文上“亭宇”含义,反映早期祭祀拿督的族群是多元的。
马接峇鲁迁埠70周年纪念活动总活动策划主任曾昭智在导览旧马接清真寺时,点出碑文上“亭宇”含义,反映早期祭祀拿督的族群是多元的。

【变也水坝,不变也水坝】

如今在马接峇鲁新村外的这座榴梿洞葛(Durian Tunggal)水坝,是马六甲3个水坝之中历史最悠久的,马六甲高达90%的净水都源自于此,只要一干涸,全马六甲就会闹水荒。

据悉,1991年马六甲发生大干旱,水坝干涸见底,水底下的村子风光再次浮出水面,昔日通往“拿督公亭”的梯子、山门、建筑物残骸等重见天日,让年轻一代的村民有机会目睹这历史奇景。

来到今天,因为水坝马接峇鲁新村发展受限,有不少年轻人到外谋生。但另一方面,也因为水坝关系,附近不可有工业发展、建立油站等等,才让新村至今都保持新鲜空气和凉爽气候,造就新村“背山面水”的好风水。

虽然马接峇鲁新村免不了人口外流的现象,但相比其他新村已是十分庆幸。大概新村情意结使然,很多年轻人都会居住在村里,白天在附近地区工作,晚上回到村里居住,即便中生代村民到外工作,都会让孩子留在村里,因而当地华小每年都维持在一定的学生人数。

外界此起彼落,这里淳朴依旧,水坝的建立仿佛在此设下暂缓键,在这里仍能看到客家人和海南人早期的生活风貌、传统技艺与文化的延续、浓郁的人情味等等。

韩胜衍说:“对于后代或我个人而言,我会希望它这样保存下去,期许几十年后我们退休回来的时候,这地方还能保持原来的面貌。”

有句话说:上天关了一道门,会开一扇窗给你,似乎也适合用来形容马接峇鲁新村。

由各族人士捐款建造的百年老马接清真寺,别具历史意义。
由各族人士捐款建造的百年老马接清真寺,别具历史意义。

清真寺外的墙壁绘有色彩斑斓的花卉、花瓶等,具有浓厚的中式风格。
清真寺外的墙壁绘有色彩斑斓的花卉、花瓶等,具有浓厚的中式风格。

仍驻守著一位68岁的马来妇人Nenek Masitah,自称丈夫是拿督马接的第七代世孙,帮忙打理和看守清真寺超过半世纪。
仍驻守著一位68岁的马来妇人Nenek Masitah,自称丈夫是拿督马接的第七代世孙,帮忙打理和看守清真寺超过半世纪。

5564MWY20201230824286731722.JPG

马接峇鲁,全马六甲最大的华人新村。每到过年,村民就会合力布置年景,挂上红彤彤的灯笼,年味浓郁,非常热闹。

5564MWY20201230824356731741.JPG

韩胜衍表示,榴梿洞葛水坝虽导致马接峇鲁新村的发展受限,却让新村保持新鲜空气,造就“背山面水”的好风水。

更多报道:

【小镇故事/02】马接古早味,看见传承的力量

【小镇故事/03】爱喝茶──开垦茶园创立自家茶品牌

【小镇故事/04】守护母语,留住特姆安族之根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07/04/2025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提到吉隆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双峰塔(KLCC)、中央艺术坊、武吉免登、阿罗街夜市等热门景点。走在人行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现代摩天大楼,翻阅旅游手册,看看旧照片,却难以感受这座城市的过往。若想要寻找吉隆坡仅存的历史印记,也许可以走进已有125年历史的甘榜峇鲁(Kampung Baru)。

百年时光流转,这里依然保留传统的马来高脚屋,许多马来家庭在此世代居住,延续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维系着甘榜邻里特有的睦邻情怀。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在甘榜走没几步,都能看见传统的杂货店,供应村民日常用品。(摄影:陈星彤)

“甘榜峇鲁的故事,还得从吉隆坡的发展说起。”

福亚德法米(Fuad Fahmy)是甘榜峇鲁第四代居民,曾祖父是村里占美清真寺的首位伊玛目(Imam)。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他在村子担起导览员,接待国外旅客。

“以前吉隆坡的屋子都是用木和亚答叶建的,1881年经历水灾和火灾后,整个吉隆坡的房子几乎摧毁殆尽。”当时雪兰莪参政司、英国官员瑞天咸(Sir Frank Swettenham)下令所有建筑物都得用砖块和瓦片建造。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茨厂街、半山芭和秋杰路,大多都是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装修前,甘榜峇鲁拱门采米南加保的设计。(图取自网络)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翻新后,甘榜峇鲁拱门现在的样子。

重建吉隆坡需要大批劳工,有人就必须有食物。当时来自印尼苏门答腊、爪哇的马来人,纷纷移民前来集中在巴生河流域,部分负责种植、提供粮食。

那是遥远的18世纪末,吉隆坡发展蓬勃。若按当时聚落分布来看,华人集中在中央艺术坊和茨厂街一带。受到城市重建工程影响,英殖民政府要求散落吉隆坡的马来人另择地方居住。

“但英政府意识到所有马来人搬走后,食物供应会出现问题。”同时间,马来人也向英殖民政府施压,要求在吉隆坡设立属于他们的村落,以保存文化、便于宗教礼拜和生活。

1900年1月12日,在英国殖民政府与雪兰莪苏丹苏莱曼的批准下,于巴生河旁划分一块空地成立甘榜峇鲁。这里隶属“马来农业定居地”(Malay Agriculture Settlement,MAS)管理,协助建设甘榜、发展农业活动。这也意味着,MAS比起现有的马来保留地限制更严格,即马来农业定居地的地主与居民必须是马来人。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附近的甘榜双溪峇鲁正面临拆迁争议,图为拆毁至一半的建筑。2016年,260名居民同意重建开发,但因37名村民反对未能顺利进行。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甘榜峇鲁被钢骨水泥环绕。

7个甘榜组成农业村落

最初甘榜峇鲁占地223英亩,一共聚集7个马来甘榜。

“我们走过的甘榜巴雅(Kampung Paya)是爪哇人聚集的地方。这里也是沼泽地,所以拿来种植稻米。”至于福亚德位于Kampung Atas的祖屋,大多为马六甲人聚集。

“马六甲人是很厉害的工匠,擅长建造房屋,尤其是木屋。他们的专业技能可以用来建屋子,这里还有来自巴生一带的人。”

他说,巴生人沿着河流寻找新的落脚处,但凡找到合适落脚的空地,就能向MAS申请,获得一块地。

“前提是他们必须在这里种植作物,确保甘榜供应足够的农作物。”由于城市发展迅速,越来越多人到甘榜峇鲁定居。迈入20世纪初,这里从种植地完全成为定居处(settlement)和商业区。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MAS甘榜 人口来源
Kampung Atas A 马六甲(Melaka)、曼代林(Mandailing)、米南人(Minang)
Kampung Atas B 马六甲、曼代林、米南人
Kampung Masjid 马六甲
Kampung Pindah 爪哇(Java)
Kampung Paya 拉哇(Rava)、米南
Kampung Hujung Pasir 马六甲
Kampung Periuk 马六甲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穿梭在甘榜小径,抬头就能看见双峰塔。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福亚德是甘榜峇鲁的第四代居民,他以导览员身分将这里的故事带上国际。

位于吉隆坡的甘榜峇鲁,也是追梦人的聚集地。无论是音乐人、歌手、艺术家或足球员,在未成名时都曾居住在此。

“因为这里是城市的中心,从北部或南部来的人一定会优先想到这里。像是音乐人就会租个房子在这边玩音乐,没地方过夜就睡在清真寺。”福亚德祖屋的后方,就曾住着已故著名前国脚卡立阿里(Khalid Ali)。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路上随处可见摇摇欲坠的马来传统房子。(摄影:陈星彤)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占美清真寺礼拜声为繁忙的道路带来一丝平静。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甘榜峇鲁的斋戒月市集,也是城中最受欢迎的觅食点,据说这里也是城里的第一个夜市。

苏丹苏莱曼俱乐部,走过战乱见证历史

离开甘榜峇鲁拱门,跨越马路来到苏丹苏莱曼俱乐部(Kelab Sultan Sulaiman),1909年成立,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马来俱乐部。

事缘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官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雪兰莪俱乐部(Selangor Club),这促使甘榜峇鲁的居民,在被列为马来农业定居地的前一年,自发建立了专属马来人的俱乐部,作为社交和会议场所。苏丹苏莱曼俱乐部的成立更接二连三激发如爪哇土生华人俱乐部(Jawa Peranakan Club)和槟城土生华人俱乐部(Penang Peranakan Club),建立属于自己的议会场所。

当时,俱乐部由居民建造,里头有阅读空间和会议室。建筑主要采用米南加保风格,屋顶用尼帕棕榈叶(Daun Nipah)覆盖,墙身以樟脑木(Kayu Cengal)为主。1930年,该建筑遭大火吞噬,分别在1932年和1967年,按俱乐部原型重建,才成了现在的模样。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苏丹苏莱曼俱乐部也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苏丹苏莱曼俱乐部外观。

年份 事件
1899 受雪兰莪俱乐部影响,村民自发聚集建立社交议会场所。
1901 雪兰莪苏丹苏莱曼捐赠土地作为俱乐部建地,随后村民也获得英政府资助500美元,加上民众捐款及举办文化表演募资。
1909 苏丹苏莱曼俱乐部建筑落成。
1940 8月18日,马来记者协会(Kesatuan Wartawan Se-Malaya)在此成立。
1946 3月1日至4日举办首届全马来亚马来人大会(Kongres Melayu Se-Malaya),聚集了41个马来组织,促成巫统(UMNO)的成立。

除了上述事迹,1941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马来亚时,这栋建筑物成为日军总部、物资储存点及军官宿舍,俱乐部草场则被用来种植番薯和木薯,供应食物给日军。

1969年,513事件爆发,这里成了马来人的避难所,更是军队和警察的临时指挥中心。1998年,甘榜峇鲁再次成为政治风暴中心,时任副首相的安华遭革职,全国掀起反政府浪潮,群众集结甘榜峇鲁占美清真寺(Masjid Jamek Kampung Baru)抗争。

历史事件过去了,百年后甘榜峇鲁依然存在。走在甘榜小路,寻觅尚存的传统马来木屋,有的保存完好,有的腐蚀得只剩下骨架。看着这些屋子,福亚德夫妇大呼可惜。关于收购土地,翻新重建的献议,时不时在国会被提起。凭着微薄的力量终究无法抵挡发展的洪流,两人只能透过导览方式,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文化价值。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苏丹苏莱曼俱乐部内的纪念廊。
【马来村落/01】甘榜峇鲁:大隐隐于市的高脚屋村落
1946年,在苏丹苏莱曼俱乐部举办首届全马来亚马来人大会。(图取自网络)

相关报道:
【马来村落/02】以旅游之名,让世界看见甘榜峇鲁的魅力
【马来村落/03】寻味甘榜,赏景觅食!

延伸阅读:
【大城小镇/01】“锡”日小镇文丁,旧景旧物还能撑多久?
【大城小镇/02】客家村历史不能遗忘,保村保家保根,抗争仍在继续
【大城小镇/03】百年宗教场所,安稳内心的力量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