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吉隆坡市区中心的吉隆坡暨雪兰莪华人大会堂(简称隆雪华堂),是吉隆坡迈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一栋标志建筑物。从1923年征图开始,到1934年完工,整整花了11年的时间,跨越了建筑史上由新古典主义转换至现代主义的折衷样式时期。这个时代的一些建筑师开始祟尚现代主义简单、以功能取向的新颖建筑形式;但由于一般世俗眼光还未完全脱离新古典主义风格,普遍上建筑外观仍然采用相当多的装饰元素。这种既追求现代,又不完全放弃古典装饰性的建筑,形成独特的建筑样式。
ADVERTISEMENT
负责设计的博迪及爱德华建筑师事务所(Booty Edwards & Partners ,今BEP建筑师事务所前身)从1920年代至1930年代所设计的建筑作品包含了新古典样式、折衷时期样式,乃至于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精神启发的艺术装饰样式(Art Deco Style),以及国际样式(International Style)等等。
隆雪华堂的建筑设计时期,是典型的早期折衷主义样式,这可以从建筑外观使用大量的装饰雕刻看得出来。这些装饰包括正面古典柱式、开口部(门、窗)上下缘之装饰、阳台透气孔装饰,阳台下方悬臂梁(牛腿)装饰、室内柱式,礼堂舞台外框装饰、礼堂上层观众席阳台装饰等等。相较于新古典样式建筑较正统的罗马或希腊装饰,隆雪华堂大大小小的雕塑装饰皆相当独特,除了西洋建筑常见的芼莨叶(acanthus)之外,还包括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的云形纹样等等。
西中结合的装饰
负责设计装饰的雕塑家是来自意大利雕塑家诺利(Cavaliere Rodolfo Nolli)。1913年,诺利离开意大利,被泰皇六世雇用为宫廷建筑师,参与一系列近代化建设工程,包括阿南他奠基宫殿(Ananta Samakhom Throne Hall)等。1919年至1920年间,他曾经在朱拉隆恭大学任教职,尔后前往新加坡,在前雇主,即负责建造阿南他奠基宫殿的拴盛及塞赫斯德(Swanson & Sehested)工程公司担任建筑雕塑师。在新加坡,他负责的建筑雕塑作品包括奥盛(Ocean Building, Mansfield Co. Ltd)、新加坡医学院(College of Medicine Building)、新加坡最高法院(Old Supreme Court)以及丹绒巴葛火车站等。
诺利为隆雪华堂特别设计的装饰结合了西洋建筑及中华文化特色的纹样,在他众多的作品当中,别具一格。除了外观装饰,折衷样式建筑的另外一项特色是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在1920年代之后,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技巧已趋成熟,由于施工期缩短,加上混凝土的可塑性高、厚度偏薄,同时在钢筋的辅助下,可以形成悬臂结构(Cantilever);这种结构特征与过去普遍使用承重砖石建筑的古典样式建筑有截然不同的趣味。混凝土结构技术的使用,使得建筑跨距变大,同时又不失去稳重感。
1928年9月,博迪及爱德华建筑事务所委派年轻的丹麦建筑师伊孚生(Berthel Michael Iversen)前往吉隆坡协调隆雪华堂的建筑工作。根据伊孚生在写给他母亲的明信片中描述,当时他参与吉隆坡的一项大型建筑工程。该建筑使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结构由丹麦籍工程师塞赫斯德(Dane Steen Sehested)所设计。塞氏将设计草图及结构计算式交给伊孚生,再由后者绘制详细图面,同时在现场直接监造。
在同年11月,塞赫斯德因病住院,伊孚生为了避免影响工程进度,唯有单独完成舞台下方乐池(Orchestra Pit)的结构设计。由于伊孚生的专业训练是建筑设计而非结构技师,他考量乐池的深度为10-12呎,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支撑旁边的壁体,同时又得维持最小的结构尺寸,在详细计算之后,决定以6×12吋为混凝土梁的尺寸。这项决定后来被塞赫斯德核准,并认为这样的结构设计相当大胆,却是可行的。
伊孚生在完成隆雪华堂的设计案后,便移居到怡保,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在怡保设计了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包括住宅、戏院、学校、教堂等等,最终成为怡保现代化的主要推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实时筑造没有办法一瞬间为当代学生带来多少益处,但这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方式,通过实时的沟通,在地的了解,去看见不同的需求导向。实时筑造提供机会,让我们打破设计美好的幻想。技术革新、材料创新在现代设计中固然重要,但更难得的是让设计与社会形成平衡,筑造良好的生活质量,去看见,去了解便是学习的过程。

2024年6月, 我们与台湾实践大学及日本静冈科技学院合作,为Rakachhmol Elementary小学建设校区,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地方,整个蒙勒塞县充斥着大小不一作用不同处境类似的“空间”,正是这一个个“空间”成就了蒙勒塞县当地居民的生活,搜索蒙勒塞县(Moung Ruessei),您会看到“这是柬埔寨马德望省下辖的一个县”仅有的描述,距离上一次人口普查,已经过去了26年。
Moung Ruessei是一个在暹粒与当地人提起,他们也需要费尽脑汁去回忆的地名,那Rakachhmol Elementary呢,这是一个离开时稍不留神都会忘记的拗口名字,可或许是太偏僻?或许是太安静?或许是过于充实,叫当代学生为自己手上所握的工具陷入迷思。


实时筑造以人为本
实时在过去描述金融、天气、运势,直至成为建筑的前缀,那我们在实时什么呢?其实早在1975年,Charles M. Eastman教授已经通过BIM技术来阐述实时对建筑的重要,只是在2002年随着科技的进步,这项技术才开始被业界正视。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实时数据采集和反馈系统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社区规划者做出及时的决策。建筑系学生和专业建筑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实时协作,分享设计方案、接收反馈或与社区成员讨论,可以评价是实时数据创造了当代智能生活。
实时筑造,便是在线平台转换为现实平台,在现场与村民协作,与孩童嬉闹。清晰记得在筑造的第5天,关于屋顶斜梁的部分,村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那个时刻,建筑一词开始变得具象化,设计一词开始变得模糊,并不是我们为他们做了什么,而是由他们实现了可以提供更多孩子学习的空间,成就了建筑一词。“以人为本”一词中的“人”也拥有了身分。


去看见,去了解,才能解决核心问题
实时筑造没有办法一瞬间为当代学生带来多少益处,但这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方式,通过实时的沟通,在地的了解,去看见不同的需求导向,“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服务一词对当代建筑学生好似越离越远,实时筑造提供机会,让我们打破设计美好的幻想。技术革新、材料创新在现代设计中固然重要,但更难得的是让设计与社会形成平衡,筑造良好的生活质量,去看见,去了解便是学习的过程。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第一天时,3所学校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去思辨和讨论设计方案,记得关于房子是落座于东边还是西边便出现了激烈的讨论,有小组认为背向东边可以阻挡白昼的高温,6点后可以坐在院子中欣赏夕阳,好惬意的场景,校长便说,强风从西边而来,伴着风沙,并且东侧地势低容易淹水,只是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沉浸在自我创造的夕阳之中,什么都听不进去。当然,最后房子落座在西侧,因为不论是在动线上还是可持续性上,这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当代建设仍需集思广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里便不辩证唯心主义对建筑政治的影响了,这是很宏观的课题,但是“心”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并不是宏观的概念,正如这古语想要表达的,心这个器官的作用是思考。
记得有次问同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这里,给到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需要持续看,持续做”,这让我想起林徽因与梁思成,坚守偏僻村落,研究古代建筑,成立营造学社,让古木造传承至今,若这只是靠个人学术并不能走得太远,集思广益,实时协作才可以保留建筑的价值。
正如柬埔寨2000年的历史,从战火纷飞到殖民统治再到一党制,到今天让世人看见柬埔寨,虽然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崛起让人瞩目,但传统建筑风格依然是柬埔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平衡建筑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仍旧会是柬埔寨建筑未来将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当代建筑学生所缺少的一点,或许是各式各样的勇气,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长远的学习过程,望互勉。


延伸阅读: 草稿筑迹/日本木造建筑杰作——聴竹居 草稿筑迹/双溪大年二街:一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街道 草稿筑迹/从公共安全到城市美学,纽约逃生梯的前世今生 草稿筑迹|不被定义的老宅:太平The Petrichor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