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個報道提及了一位來自馬來西亞東馬,參演電影《Paskal》的華裔藝人許亮宇,因為看不懂中文字而被馬來西亞華裔網民嘲笑和譏諷。有些說他是“香蕉人”,還有網民直罵“回家種香蕉,華語字都不會”。不知何時開始,很多馬來西亞華人對中文的執著已經到了霸道的地步。
ADVERTISEMENT
我們學習中文,除了作為溝通工具,也是傳承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很多文字,不是其他語言一言兩語就能解釋或翻譯清楚。舉個例子,當代“君子”,英語的“Gentlemen”可能只是包含了其中“君子”80%的含義。或者“任性”,英語“Capricious”也是隻能翻譯其70%含義。
瞭解了中文這個語言後,就要傳承其美之文化與哲學。中華文化是幾個大思想的集合體,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有些學者也在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探出墨家、法家等精髓。這些哲學思想都是引導人們邁向崇高的道德價值觀,忠君盡孝、禮義廉恥的品德。可惜的是,很多馬來西亞華人注重的是傳承管道,而不是應該傳承的精髓。
許亮宇被嘲諷後,他的助理用中文回覆說“語言是溝通的橋樑,不是拿來攻擊人的理由。”他還說,“身在多元種族文化的馬來西亞,不是每一個人都懂全部語言”“愛不會因為語言的不同而不存在”。
在這裡,許氏的助理,和謾罵許氏的網民相比,何者更能顯示出中華文化要求入鄉隨俗、尊重他人、禮尚往來、翩翩君子的風範?相信不需要我更詳細解釋。
母語,是一個人出生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語言。也有人說,母語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語言。馬來西亞華裔,多數源自華南閩、粵和瓊區。如果用“老祖宗傳下來的語言”為母語,那麼,閩南語、粵語和瓊州話(海南),才是我們的母語。
如果用第一個解釋方式,那麼許氏的母語是英語或者馬來西亞國語。據瞭解,許氏的祖籍是客家,而他的客家話說得挺流利。所以從這兩個“母語”的詮釋方式看,許亮宇都把母語說得不錯。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當成母語的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絕對不應嘲笑不把普通話當成母語的華人。
我們祖宗打從夏朝開始,甚至到了盛唐時期,都不會當今的“普通話/漢語”。是到了明朝時期,當今普通話才被朝廷定為“官話”,也俗稱為“北方話”。唐朝定都長安,也是當今西安。當時的國語被稱為“雅言”,而比較接近“雅言”的現代方言為閩南,甚至日語。所以,很多文字,如“世界”,閩南語稱“sekai”, 在日語也念“sekai”。
唐朝玄莊(唐三藏)法師翻譯的經典,如果用閩南語來唸,反而更接近古印度的巴利文或梵文。如“佛陀”,在閩南念“Butto”, 比起“foto”更加接近梵文的“Buddha”。
長話短說,很多馬來西亞的華人一概而論地把“當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定為大中華區以外的華人的“母語”,在語言學上,未必是最正確的做法。中國香港地區,學校、官方機構,甚至是立法會的官方語言是粵語。因此,粵語是香港普羅大眾的母語。如果香港人可以以粵語為母語,為何許氏不能以客家或馬來語為母語?
同樣的,新加坡、澳洲、英國和美國華人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泰國華人第一語言是泰語,印尼華人的第一語言是印尼語,何錯之有?為何有馬來西亞華人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話為母語,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簡體字為準?華夏文化在漢朝開始都是繁體字,當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還是沿用繁體字,我很後悔沒學好繁體字,畢竟在我接受教育的學校,都已經不再教導繁體字了。
很多人都仗著自己會說中文而歧視不會中文的華人,以帶有貶義的“香蕉人”(外黃內白)來取笑。這些做法,一點都不能顯示以中文來傳承的文化、精神和品德。很多不會中文的西方學者,通過研究和翻譯,所瞭解的巍巍大中華歷史和精髓,甚至比我們華人還精深。
我們應該自我反省,我們要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繼承崇高品德的孔孟思想、孝道、愛國忠君的岳飛屈原精神,還是隻是形式上的會看、會讀、會說,會聽漢語寫中文,但是品德卻讓他人不敢恭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