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人物

发布: 9:00am 08/03/2021

非常人物/生活梦想家Cikgu Ayu:我相信这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

作者: ​白慧琪(记者) 本报资料室、受访者提供(图)

“现在的秋杰街头书坊(Buku Jalanan Chow Kit),不再是当初后巷的夜间补习班;现在孩子们也学写程式。”荧幕那头,阿尤老师(Cikgu Ayu)翻着简报介绍道,“你看,我们已经走到这么远啦!”

2015年8月,她和朋友一起在吉隆坡秋杰区陪小朋友读书、补习。后来,他们注册成为非政府组织,找了遮风挡雨的场所,还开办了学校让当地无国籍孩童也能上学。如今,写程式、设计机器人、拍摄剪辑都难不倒这些小朋友。

ADVERTISEMENT

从街头走到屋瓦下,问阿尤老师怎么做到的?“I’m a dreamer(我是梦想家),我相信这世上没有办不到的事。”

阿尤老师:助人是明白对象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定义套在他们身上。
阿尤老师:助人是明白对象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定义套在他们身上。

上次与阿尤老师见面是2017年8月。炎热的星期天晚上,秋杰区的小朋友从四方聚集Alka Ria大厦后巷的卸货区。在志工哥哥姐姐帮忙下,他们在地上铺了几张大帆布,打开折叠书桌和行动桌灯,席地而坐温习功课。阿尤老师在一旁边整理图书边接受采访,家长不时打岔,“谁谁谁怎么了,老师你去劝一劝……”

秋杰街头书坊原本位于大厦后方的卸货区。
秋杰街头书坊原本位于大厦后方的卸货区。
在街头时,孩子一人一套书桌、桌灯和专属文件夹,散落在几张大帆布上。
在街头时,孩子一人一套书桌、桌灯和专属文件夹,散落在几张大帆布上。

她是秋杰街头书坊的其中一位创办人,原名茜蒂拉哈尤(Siti Rahayu)。街头书坊原是马来知识青年圈自2011年兴起的阅读活动,在公共空间借书、交换书、办读书会、画展或文化工作坊等。2015年,阿尤老师和友人带着一两箱书到秋杰街头陪小朋友阅读,成立了“秋杰街头书坊”,慢慢发展成后巷夜间补习班。

从以前到现在阿尤老师都坚信,让孩子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是教育。
从以前到现在阿尤老师都坚信,让孩子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是教育。

在一般人印象里,秋杰是吉隆坡的红灯区,还处处可见街友、街童、瘾君子,街头书坊成了当地孩童难得的学习环境。阿尤老师像孩子们的妈妈,也是家长们的“人民代议士”,帮着处理家庭、社区问题。

2017年吉隆坡东运会,街上警力大增,家长却步不敢带孩子去补习。阿尤老师和同伴们心想,该为孩子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说罢就着手写企划书。隔年,他们转型注册成为非营利组织,迁入哈芝泰益1巷一处店屋2楼,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里继续吸取知识。

现实无法达成平等,那就努力追求公平

街头书坊里有不少无国籍小孩,阿尤老师曾尝试帮他们申请报读政府学校,来回奔波都不成功。“既然我们有了学习中心,就不限制星期五和星期天上课了,别人不让我们的孩子上学,就自己开学校吧!”

于是,阿尤老师成了秋杰街头书坊的校长。在街头时有40名孩子,现在增至93名,来自60个家庭,年龄介于6至17岁。

周一至五日间是学校,共有3名全职和2名志愿老师,科目包括马来文、英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程式设计和日文。孩子依照程度分班上课,例如有名13岁的孩子理应上中一,却上着中三科学。“因为我们不想浪费他的时间,既然他也没得上政府学校,只要他能力所及,我们就推他一把。”

此外,星期五和星期日晚上依旧是夜间补习班;星期天早上还有本地球会Nexus FC义务提供足球训练。

“我们无法达成平等(Equality),那是不是能追求公平(Equitable)?”阿尤老师说,秋杰的孩子(anak-anak)面临非常现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差异,他们和大多数儿童(kanak-kanak)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但他们应该享有公平受教的权益。
她不用pelajar、murid-murid或kanak-kanak来称呼秋杰的小朋友,而是用anak-anak。她真心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星期五和星期日晚上仍是夜间补习班,许多大学生都来义务帮忙。
星期五和星期日晚上仍是夜间补习班,许多大学生都来义务帮忙。

敢敢做梦敢敢试验,收获不少人间温情

聊起秋杰街头书坊这些年的发展,阿尤老师很自豪,孩子们不只学习基本的听说读写,还有机会学写程式、日文以及企业精神,“是不是挺像私立学校呢?”

她展示简报,店屋二楼装修得非常明亮,有很多书柜、桌椅。每一张黑板或白板代表一个班级。其中一张书桌其实是乒乓桌,下课后孩子们可以打球。“秋杰一直以来与污秽划上等号,可是看看我们的中心,弄得像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不错的生活环境。”

每一面黑板或白板代表一个班级,孩子依程度分班上课。
每一面黑板或白板代表一个班级,孩子依程度分班上课。

前面是学习空间,后方厨房是家长团“Ibu Kuali”的营运空间。每逢开斋节、圣诞节、农历新年等佳节,他们亲自烘烤曲奇饼制成礼盒贩售,平时也提供自助餐服务,获得不少企业支持订餐。前述企业精神训练,指的就是书坊里16岁以上的孩子帮衬学习,收入都用来帮补书坊开销。这些都是阿尤老师成天“做梦”再一步步“实现”的。

租金、装修费用、书架、桌椅、甚至是厨房里的商用烤箱都靠募捐。“很多人会问书坊缺什么,学生要什么?我都很不客气地要求。”阿尤老师自嘲“不耻”,因为她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状况不好的也不勉强接受。

还有一辆客货车也是“敢敢”开口要来的,用来接送孩子和运送餐点。“反正就开口试试嘛,要到当然很感恩,如果没有也没关系,至少尝试了。”这是她的人生哲理:不就试试嘛。失败了?再试一次呀!

找人订制书架时,某家公司派人丈量尺寸,她怕太贵,公司老板要她别担心,等发报价再说。怎知报价2万令吉,吓得她不知要从哪儿生钱。不一会儿,老板又来讯“Surprise(大惊喜)!我们愿意赞助。”

秋杰街头书坊搬迁过程中,阿尤老师深刻体验到大马人不分种族信仰的温情。“尽管很多人为了个人利益破坏社会关系,但搬迁过程证明大马人其实比我们在社会上体验到的好很多很多。”

传授孩子知识,让孩子决定自己的未来

2019年,秋杰街头书坊的几名孩子参与了3天2夜的学生领袖营。营规规定所有学员的校服必须除去校徽,只互道名字,直到最后一天临别时才相互自我介绍。当他们得知秋杰的孩子们是无国籍儿童,没有机会上政府学校,所有人都哭了。

“我真的很想以此证明,儿童如果获得同等机会平台,他们都有机会好好表现。”她展示领袖营的大合照反问,“他们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这也是她想在秋杰办学的原因,穷苦学生很难真正摆脱贫困,就算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很快又会陷入学贷和其他债务,未能好好帮补家里。在秋杰,很多地方是好几户人家挤在一起居住,很多孩子长大了连上大学的机会也没有。
她希望书坊成为孩子的“垫脚石”。秋杰街头书坊专注帮助孩子,也关注他们的家庭,把家长纳入,合作做餐饮小生意。“如果我们没有照顾这些家庭,孩子很难专注学业。”

谈及帮助孩子,阿尤老师不讳言,很多人伸出援手是要有所报偿,例如政治人物想换取选票,一些极端宗教分子想换得追随崇拜。“我们不想要有这样的文化,即使这能使孩子们填饱肚子。”

“在秋杰,我们想建立一个完善平台,让孩子决定自己的未来,想长成什么样的大人。”阿尤老师希望孩子们和所属家庭也都能拓展自己的能力来共建社区。“我们给予的就是知识。人有了知识一定会比较不一样,他会调整自己,他可以决定自己要的生活。”

如果我不坚持下去,这些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

阿尤老师相信,教育是社会共存(Co-existing)及充权(Empowerment,也译作赋权)的工具。秋杰街头书坊有很多无国籍小孩,“这些孩子就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而我们始终必须共存,那我希望教育能使他们融入社会。”

秋杰街头书坊开学前问孩子们要穿校服还是便服,“如果是一般小朋友肯定回答便服,但秋杰的孩子全都嚷着要校服。”只要穿上校服,好像就能确认他们“儿童”的身分,让他们觉得“我是儿童,我可以上学。”

对秋杰的孩子而言,校服能确认他们“儿童”的身分,让他们觉得“我是儿童,我可以上学。”
对秋杰的孩子而言,校服能确认他们“儿童”的身分,让他们觉得“我是儿童,我可以上学。”

瘟疫降临,恰好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教育对所有儿童都非常重要。这期间学校关闭,很多学生都被负面情绪吞噬,不能上学好似生活缺了一块。“换句话,学校带给儿童身分认同,是他们建立自我的地方。”

这期间阿尤老师自认有“自私”的想法,她想激励秋杰的孩子,“现在我们和其他小朋友都一样,让我们把握机会认认真真地学习!”

有机会上学的孩子,看起来也更有自信。2019年,秋杰街头书坊在创新工艺比赛和机器人与无人机比赛都有所斩获。他们在双威梦想足球联赛(Sunway Dream League)14岁以下组别荣获亚军。

孩子穿上印有秋杰街头书坊缩写的球衣,在足球赛14岁以下组别荣获亚军。
孩子穿上印有秋杰街头书坊缩写的球衣,在足球赛14岁以下组别荣获亚军。

“你看,这些孩子本来也不突出的,如果他们没上学,人们就看不到他们的能力。”阿尤老师总是鼓励他们,“去!去玩玩,可以的,你行的!如果不做,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

她说这就是赋权,赋权的关键是,明白对象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定义套在他们身上。比方说,很多人觉得成功的定义是拿到大学文凭,可是她不会告诉孩子“为了成功,你要考获大学文凭。”阿尤老师认为应该让人自行定义成功,自行设计美好人生。“因为每个人的满足感不同,需求也不同啊。”听起来,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再问秋杰街头书坊一路走来有什么挫折?“一定有的啊,常常呢。不过生活还是要照过啊,macam itulah!(就是这样啦)”阿尤老师正面得不谈那些失望受挫的过程,只说一切在错误中学习,哪里不对就矫正过来。

“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生命,而是关乎到孩子的生命。如果我不坚持下去,他们要怎么办呢?”

这些年经营秋杰街头书坊,阿尤老师从没放弃,“因为关乎到孩子们的生命,如果我不坚持下去,他们要怎么办呢?”
这些年经营秋杰街头书坊,阿尤老师从没放弃,“因为关乎到孩子们的生命,如果我不坚持下去,他们要怎么办呢?”
行动管制令期间,秋杰街头书坊改用WhatsApp和Discord教学,2020年7月短暂复课,孩子们保持身体距离上课。
行动管制令期间,秋杰街头书坊改用WhatsApp和Discord教学,2020年7月短暂复课,孩子们保持身体距离上课。
相关文章:

非常人物/孙文豪 人生坠入暗黑谷底,音疗引领我浴火重生
人物/巫程豪:卸下州议员身分,我是一名医生,也想为公共医疗出一份力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2:00pm 31/03/2025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沉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他曾是“问题学生”,如今是享誉世界的主题乐园佼佼者,也是主题乐园领域中少有的东方脸孔领导人。他就是来自槟城、今年60岁的沈氏休闲集团(Sim Leisure Group Ltd)创办人兼主席拿督沈芝庆。

沈芝庆多年来的发型,一直都梳成注册商标的“怒发冲冠”,如今在这年纪看来,更像是“叛逆中年”,也有人直呼他为“老顽童”,他都照单全收,毕竟这是他在主题乐园世界中,不断追求“好玩、创新”元素与目标的象征。

文:本报 刘振仪
图:受访者提供

沈芝庆认为,学术仅占据整体教育的15%,在当今的环境中,其重要每年都在下降。但在马来西亚,人们追求教育时往往过度注重学术成绩,忽略了其余85%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他称之为“生活技能”,这导致个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尤其是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他说,学术不等同于教育,在教育的真正意义上,学术仅代表一小部分。“但是,为何很多人看不到这项问题?这一道问题就是答案。通过系统化灌输下,我们已被洗脑并相信学术等于教育。对我来说,学术教育是一门生意,也是一套控制人们的工具,就像大型制药公司的故事。此外,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因为对于那些不习惯质疑的人来说,效果最佳正是12至15年的课堂教育带来的影响。”

“有一句古老谚语是这么说:‘谎言重复说多次,就会变成真相’,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教育的转折点。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会像购物中心那样很快消失。但线上购物(可不必去购物中心)也是一种选择,并且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这就不禁让人深思了,不是吗?”

沈芝庆说,学术是指有结构地追求学科知识,从学校学习的语文、数学、地理和历史等基本科目,到更专业的大学学科。这个学习过程通常依赖死记硬背,即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相比之下,真正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原始和自然的学习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探索、观察和采取行动,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不仅在课堂上进行。”

沈芝庆认为,课堂上学习不到的85%教育,可以从家庭、自然环境、体育或户外活动中补足。

他说,有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学,却过度强调正规学术,而不是注重于全面及体验式的学习,这将造成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在生活中表现良好,尤其在企业和经商方面。

沈芝庆举证,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都没有完成高等教育,有些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像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李嘉诚、比尔·盖茨(Bill Gates)、林刚河(Ekovest)、麦克·戴尔(Michael Dell)……我们的骆文秀、陈志远、汤爱迪生等,这绝不可能只是巧合。

“但请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必须放弃学业才能成功。许多人在学校中表现出色,也同样取得很大的成功,原因是他们也在教育的另85%方面做得很好,不是单纯依赖那15%。

“一个人即便在学校考到很多A,也不代表这人拥有思考能力,而一个在学校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人,也不可能太聪明。”

沈芝庆在主题乐园世界中,不断追求“好玩、创新”元素,位于迪拜Motiongate主题公园的“John Wick: Open Contract”,就是一座以《疾速追杀》电影系列为主题的过山车。
思考能力是死记硬背的终结

沈芝庆提醒,进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普遍的现代,教育也在改变,从以往取得资讯和知识的模式,转向培养出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从未如此重要,这也是死记硬背学习的终结。你的未来将不再由你拥有多少个A或学位来决定,这是因为人工智能透过赋予每个人知识和资讯的力量,重新设定竞争格局。教育也必须让我们的下一代,为明天的需求做好准备。

“拥有批判思维的能力,就像能够打好羽毛球或足球,或者把歌曲唱好,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但遗憾的是,死记硬背几乎无法或完全无法培养此能力,毕竟批判思维,需要在接受之前提出质疑和挑战。”

学校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沈芝庆说,马来西亚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制度下,学校采纳的死记硬背教学法只是“洗脑”的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而不是真正的学习。

“死记硬背要求你牢记并接受资讯,没有质疑甚至不完全理解,这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深入理解资讯背后的基本原则,要去理解‘这是为何’而不是‘这是什么’。”他举例:“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

他说,当然谁对谁错是次要的事,重点在于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教育核心的价值所在。

在他看来,依靠死记硬背的学生不会质疑被教导的内容,导致他们服从。但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学校采用死记硬背的这一套,将逐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力来自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做事,学校却在做相反的事,他们阻止独立思想和个人意见的做法,已经扼杀个人的创造力。”

他提醒,当教科书上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且不存在提出异议的空间,学校里的孩子变成了教科书设计出来的机器人。

“坏学生”不代表是没用的人

沈芝庆自揭,他于1982年在锺灵中学念中四时因为不服从和“有意见”的性格,其操行被班主任打D评。事关他在课堂上不会对老师的教导照单全收,反而在好奇或不明白时主动举手发问,甚至发表意见。但在老师眼中,这是“问题学生”的表现。

沈芝庆因此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并受到惩罚。1983年他念中五时,校长想出了一个主意——将他和几位同样被认为“有主见”的学生,与其他行为评分较差的学生编排到同一班级,这个班级被戏称为“问题学生班”。

“放牛班”有如龙虎门,有调皮学生、“阿飞仔”或意见多多者,都被校方视为“没有希望”的学生,无法考好成绩,老师不看重且不会细心教导。这件事让沈芝庆感到生气:“我的学校将好奇心视为罪行,就像犯罪或暴力一样。

“校长的策略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谜。无论如何,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这个因行为评分为D的班级在第二年取消。”

他发现,学校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士兵,灌输类似军队的纪律,不允许质疑,服从才最重要,但他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他本身就已证明,即便曾被归类为“坏学生”,也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世界顶级主题游乐网站Blooloop组织的首席执行员,把年度全球主题乐园界50大最有影响力人物奖颁发予沈芝庆(右)。沈芝庆的人生历程证明了,即便他曾被标签为“坏学生”,也不代表他是没用的人。

他强调,培养出有如士兵的学生根本不是学校乃至大学的目标,学校要求学生穿着同样校服、同一款袜子,甚至留着相同发型的做法,尤其应该受到批评。

“你跟我,我跟他,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都保持独特性,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这才更重要。”

沈氏休闲集团至今参与全球超过300个主题乐园项目,包括Motiongate Theme Park(图1)、DreamWorks的Kungfu Panda(图2)、Lost Paradise in Bahrain(图3)、Ski Dubai(图4)、Laguna Waterpark(图5)等。
Motiongate Theme Park。
DreamWorks的Kungfu Panda。
Lost Paradise in Bahrain。
Ski Dubai。
Laguna Waterpark。

 

沈芝庆认为,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长久以来犯下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自称为教育家的决策者和所谓的学术专业人士,也是死记硬背的产物。所谓“由盲人带领盲人”,因此走向一个缺乏批判思考和创造力的未来。很快地,这将导致传统的学校教育脱节和过时。

“为何像我可雇用未来劳动力的雇主,却无法参与制定教育政策?这些‘专家’是否了解工作中的生产力和效率?他们是否有经营依赖创新生存的企业?他们是否面对商业生存挑战的经验?答案,其实都隐藏在这些问题里。”

沈芝庆(左)结交许多中东好友。
母亲是学习榜样

“我母亲没受过教育,但她是我见过最成功,最勤劳的人。”
沈芝庆的已故母亲洪秀珍生于1934年,从中国下南洋来到槟城落地生根。母亲从年轻开始独自一人,靠着种菜、饲养猪只鸡只和各种杂工的收入,把沈芝庆共9个兄弟姐妹培养成才。

他回顾母亲这一生,每日忙个不停,清晨5时起床收割蔬菜带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赶回家喂猪和鸡,下午去做各种杂工,晚上还要回家与孩子们一起缝制雨伞,至晚上11时才停下。后来,母亲的养猪和鸡场,也从小小规模扩大到数百只猪和上千只鸡。

“我母亲通过多年的努力,把一间破旧的木屋改建成一栋拥有两层楼、七间卧室的房子,这一切都来自她的辛勤工作!”

沈芝庆把母亲视为学习的榜样,母亲的身教,让他学习到勤奋与刻苦耐劳的精神。他更加认同一点,即一个人接受的85%教育里,其中一部分来自生活的环境。“母亲是文盲,但她在生活中非常成功,她在15%的学术是0分,但在85%的其他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母亲不识字,但一生勤奋、坚韧、充满常识、性格坚强、聪明,靠自学成才,懂得家禽养殖场的成本和动物健康管理。”

更多【】: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大胆想像精彩人生, AI专家苏仲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从害怕大海到热爱深潜 伊帕用镜头掀开海底神秘面纱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