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亮声、亮相,秉持严谨态度,用声音传递最重要的新闻资讯,一字皆不能错。1994年,他提早向电台请辞,完成人生下半场的梦想——开办“蒙叔叔语言艺术中心”,极力推广标准语音和语言艺术。所谓“三岁定八十”,他深信这句话,长年累月投入心思在从事儿童口才培训课程。他,是我国一代金牌新闻播报员蒙润荣。
ADVERTISEMENT
犹记得在中学时期,每逢傍晚时分,父亲吃过晚膳一定会准时扭开电视收看RTM华语新闻。我坐在一旁,似懂非懂地看着蒙润荣在播报新闻。当时心生好奇,他究竟如何练成字正腔圆的语音。
遇到本尊,谈起我心中疑惑时,他倒是先叫我试念“我们知道他们回来了”这句话。听我念完,他便说,“其实‘我们’、‘知道’、‘他们’都是轻声。‘回来’也是轻声,而且还变韵,这里不念‘hui lai’,要念‘hui lei’。”
常有人问他,为什么语音如此“中国腔”?他不以为然地回应,这才是正式的普通话发音,有其规范和标准。“有人说北京话是标准的普通话,其实不对,比如说北京人把‘那个角落’叫做‘那个旮旯儿’,我们只会用角落。”当他受邀到八达岭长城主持节目时,有工作人员以为他是北京人,便询问他住在北京哪一个地方?“我说,我是马来西亚土产。对方睁大眼睛看着我,以为我在开玩笑。”
“很多人声称要说马来西亚本土华语,但,本土华语是出自何经何典?”他指出,学校所学习的语音标准规范,正是中国所推行的标准普通话,必须要有重读、轻读、连读、缓读、断句、轻声、儿韵、变韵。“比如‘马来西亚’这4个字是中轻中重,很多人把字读准了,声调却错了。”
因为讲故事,他变得外向
年幼时期家境贫困,蒙润荣家里一共有5个兄弟。父亲是文冬菜农,除了自供自给,收成之后会拿到菜市场销售。4位哥哥都要下菜园帮忙,唯独他不用。“我妈说,我力气不够就看家。”他肩负起照顾家人责任,学会煮饭烧菜、洗整家人的衣服。
他小时候个性胆怯内向,犹记得一次到菜档帮忙,一位来自英国的天主教修女走到了父亲菜档。“她用华语问一斤菜心的价格,我爸没受过教育,他是因卖猪仔的身世来到南洋,所以不谙华语。他用广西话对我说,‘孩子,你跟她讲3角钱。’我一看到这位修女赶紧躲到我爸身后去,最后靠旁边的水果档老板替我开口。修女点了点头,接着再对着我微笑。”
时隔七十多年,此事对蒙润荣影响甚深,“我当时给自己一个目标,决心学好语言,一定要有胆量跟人家交流说话。”小学四年级时,校内正好有一个讲故事比赛,他报名参加,凭着《包公审石头》的故事赢得冠军。这次获奖仿佛启动了他体内的潜能,赋予他胆量和自信。期间,他陆续代表学校比赛,频频有斩获,进而改造了他的个性,形塑成开朗外向的男孩。
遇到恩师,打稳语音基础
蒙润荣热爱学习,中学时期更在两间学校上课。就读初中一,早上在文冬启文中学,放学后直奔回家,站着扒了几口饭又得骑脚车到美以美中学上课。他深感庆幸,恰好几位哥哥另辟商机,从事鱼档生意,收入尚不错,足以支付两所学校的学费。
也许渴望汲取知识,他也培养了收听广播节目的兴趣,“我大哥的收音机可以听到中国的广播节目,这样我每天定时下午3点收听。不过那个时期的播报员,声音是非常高亢激愤的。”基于长时间聆听中国广播节目,他模仿对方的语调,但是语音仍欠火候。“朋友听到我讲标准华语都会排斥,认为我矫揉造作。其实,我后来一直维持这样的语音声调,无论广播或说话都是一致。”
考到初中三的初级教育文凭(LCE),同桌同学要申请日间师训班,随即也问了他意愿。此时,蒙润荣一心向往大学,不愿停下求学脚步,便独自前往吉隆坡中华国中念书,接着在高二时转到中华独中。“我很幸运来到中华独中读书,因为遇到了王伦老师。”
这位老师特别照顾他,下课后会要求他到教务处给予语音指导。“她本身从事音韵对称说话法,深究语音的用法。她教我一些语音理论或实际应用的情况,我也深受她的影响。”不过,对方在学校执鞭的时间不长,仅仅两年就到马来亚大学担任教授。
患上急性肺炎,因祸得福
“王伦老师对我影响太大了,她是我去台湾成功大学深造的保送人。”原以为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先到台湾成功大学修读历史系,接着远赴美国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然而,天意弄人,偏偏在关键时刻,蒙润荣突然患上急性肺炎,令他与海外求学的机遇失之交臂。
“我那时呼吸困难,简直不能呼吸。”他立即向一位胸腔专家求医,但对方没有发现问题。碍于情况没好转,加上在吉隆坡无处落脚,他只好回去文冬。蒙润荣说,一开始,文冬医院的一位外籍医生同样没有找出症结。病情拖了约两个星期,才意识情况不妙,赶紧推他进手术室,抽出肺部积水。面对生命危急,他依然心系大学,希望医生尽快治好,让他顺利出国。“医生看着我说,没有机会了,台湾是不会接受你(入境)的,最少要等两年。”他那时采信了医生的话,没有拨电到大学询问。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养病期间,幸运女神为他捎来了一份礼物。有一回,他要乘坐巴士来到吉隆坡医院拿药。不料,错过了巴士,必须乘搭最后一趟巴士回文冬。“我只好沿着巴生河走一走,思考未来方向,脑海里面就蹦出王伦老师曾提起的剧艺研究会。”
剧艺研究会(附属在《学生周报》社)当时位于半山芭星光戏院(现为E-Mart)对面,许多电台播音员、文化艺术界的人都会参与该研究会。当他上门拜访时,正好遇到有人排戏,他便坐在一旁观看。“当时周立良是戏剧导演,他一眼看上我,便问要不要试读几句剧本对白。我记得饰演一个书童角色,名字是小练子。后来,姚拓先生每次见到我都会喊我小练子。”这场演出不经意地为他叩开一扇门,有机会排演戏剧,更是通往电台的准证,成为一名电台播音员。
在大钟楼斜对面的联邦大厦(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原址),他碰到了时任电台主任黄兼博。对方曾看过他的演出,大为赞赏,还提供在电台工作的机会。“我记得原话是‘你愿意帮我演广播剧吗?’当时我心情很灰淡,有人提供工作,我就一口答应。”当天录制好音频样本,就回家等消息。一个星期后,蒙润荣收到一封通知信,“信里面只有8个字,‘蒙先生,请来隆一谈。’这封信还蛮传奇。哈哈!”自此,开启了他在翡翠广播网(马来西亚广播电台的前身,旧称为Rangkaian Hijau)的广播生涯,成为人们口中的广播王子。
成为第一代华语电视新闻播报员
“马来西亚广播电台翡翠广播网,现在蒙润荣报告新闻……”1965年4月6日,他把日期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正式在电台上班,办公室就在联邦大厦。没想到,不到一年,他被人“哄”到电视台应征华语电视新闻的新闻播报员。两天招考日来了300名应征者,清一色是男性。“其实我是被逼来应试,那个人是郑清强先生。对方觉得我的华语很溜,表达能力很好,一直缠着我来考试。”他笑说,别人一身正装现身,他就穿着短袖来应试。“我当时依然要去读大学,志愿一直没有变,很想去念历史系。”

当时电视台只需要5个人,蒙润荣不知自己已成为首选,第一位上阵播报新闻。“我后来觉得第一次播报新闻很不过瘾,时间太快了,只有15分钟。”他内心舒坦了,对无法到海外留学一事释怀了,慢慢享受播报新闻的时光。
1966年1月1日,他正式成为第一代华语电视新闻播报员。难以想像的是,那年的播报员没有提示机,新闻画面很少,大部分时间,观众是盯着播报员的脸。“(记者:那么你真的很压力。)没有啊,我脸皮厚啊,哈哈!不久后延长到半小时。我可以说是经历了整个华语电视新闻呈现的历史。我经历过黑白、15分钟、半小时;70年代变成彩色画面,男女播报员同时播报新闻。变成彩色时,电视台还是安排一位男播报员当班,后期才有男女一起播报的制度,第一个出镜的女播报员就是王宝英。”
新闻报错了怎么办?
如果出错了,要怎么补救?蒙润荣一脸淡定,即场念了一段新闻示范如何补救。“凯里说,这个数据显示,对年长者来说是不安全(念错)……我再说,凯里说,这个数据显示,对年长者来说是安全和稳定。”他会用“我再说”这3个字来“改正”错误,有些播报员是重复整个句子,而他却认为需要用谨慎的形式去纠正。想当然耳,倘若出现严重失误就必须马上道歉,比如念错我国最高元首或首相的名字。
1994年,蒙润荣离开了电台,2004年12月31日才离开电视台。如今化身蒙叔叔,全神贯注在经营“蒙叔叔语言艺术中心”。同时,他与前新闻主播江宇凡(入室弟子)一起成立公司,推出儿童卡带和书籍。他说,一年一度的全国华语演讲比赛是华校的盛事,很多校方和老师重视这个比赛。不少学校特别邀请他来授课,让学生学习正确的语音。后来年事已高,他逐渐推掉这些工作。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网络热词,例如用“车祸现场”来调侃歌手发挥失常的情况。再不然用谐音字来替代原有的词汇,比如“灰常稀饭”等于“非常喜欢。”世界上最权威的《牛津英语字典》也曾收录不少中国式英语,比如gelivable(给力)、niubility(超越常态的能力)、add oil(加油)等等。
蒙润荣认为播报新闻时还是得用正规中文,若加入新颖词汇,观众都听不懂,那该怎么办?“我认为有很多特创词都没有(实质)意义。”以“爆红”为例,现有的词汇如蹿红、走红都可以使用,换成“爆”字有比较好吗?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时间是有限的,你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让人家记得你?我就是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正当许多人使用数码绘画软件和AI创作时,香港漫画家黄水斌却选择逆流而行,坚持用传统技法作画。
拿起钢笔,他便能一笔一画地雕琢光影层次,精准还原经典港片角色的神韵与动作,将大家的集体回忆定格在纸上,用钢笔绘画再现港片黄金时代。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苏思旗、部分照片由 Shuipanworkshop水斌工作室提供
“最怕粉丝说‘都唔似嘅!’所以我每一格都很用心去做,注重细节。”
画了这么多香港影坛艺人,谁最难画?黄水斌毫不犹豫地答“张国荣”,因为他太帅了,很难画得传神。想要画出一幅很神似又能让粉丝接受的张国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观丑角容易得多,轮廓非常鲜明,对方皱一皱眉,就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不过,一开始,黄水斌并不是专攻电影漫画,反而是在漫画出版社工作,制作传统的薄装漫画。1993年,正好碰上港漫辉煌时期,他中学毕业后便去应聘天下出版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天下”)的漫画助理。“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稿,投了一些单篇插画作品过去。没想到,很快就拿到面试通知。”
接受征聘前,他有些踌躇不定,因为月薪只有1800港币,反观其他行业开价月薪3000港币或以上,几乎少了一半,担心无法应付高涨的生活费。另外,他住在新界,来回车资也不便宜。但,他不想放弃所爱,最后决定领取1800港币追梦。
他笑说,那个时候也想近距离接触马荣成(天下创办人)。“我很喜欢《中华英雄》,我进到天下出版,见到了真人,那种激动的感觉,你知道的啦……”

港漫助理突围成为主笔
进入漫画出版社后,他马上体验到,每一期的港漫其实是集体创作,属于流水线的工作。马荣成负责起稿,其余成员一个接一个润饰,将它变成最终产品。黄水斌当时被分派到的任务是绘制角色头部和身体,且一做就是20年。
然而,他想要有更大的天空。期间他看到文化传信集团综合漫画《EX-am》举办了“漫画新人赏”新秀比赛,他便绘制了10页的短篇漫画参赛,结果获得优异奖。随后,文化传信集团便邀请他“过档”担任主笔。
“我那个时候是新人,又是一个助理,便斗胆地问阿Sir(马荣成),说自己参加了这个比赛,然后对方邀请我担任主笔。马Sir听到后,说不如你留下来,正好他也想培训新人。这样我就顺理成章地留在天下出版。”
半年后,他升职成为美术主笔,并出版了第一本作品《诞生》。“原本马Sir想要往《少年Jump》的方向做漫画,他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叫我不如出一本个人漫画作品。”
他笑说,幸好有大胆地询问马Sir能不能“过档”,不然,说不定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用钢笔重新演绎经典港片
普遍上,一位漫画家要出道,必须经历漫长的磨练和等待,通过连载漫画提高曝光率,先让读者认识他们的作品,才会有机会独立出版自己的作品。马荣成当年有意栽培黄水斌,直接让他出道。
“阿Sir经常叮嘱我,画漫画要明白剧本在写什么,知道那个角色要表达的眼神,所有的东西都要画得充分饱满。你要知道每个角色的性格是如何的,不是每个人都一样。脸谱要多元,不是每个帅哥都是一个样。如果你留意马荣成的漫画,你就知道每个人都能辨识得出。不是你改了发型,就说是另一个人。”
惟,他在天下廿载,仅仅出版了3本独立漫画——《诞生》《世纪末烟花》和《极速传说电影漫画版》,与他的目标渐行渐远。因此,在2013年,他萌生“出走”念头,想要打造专属的个人作品。
当年,适逢港漫趋势逐渐走下坡,网络娱乐变得很多元,加上翻版漫画非常猖獗,导致读者大幅流失。有了这些“契机”,他决定出去一闯,不想留下任何遗憾。
离开后打算做什么?他其实还挺担忧的,始终做了一粒齿轮那么久,突然想做一本个人漫画是很难的。刚好大渡出版有限公司向我招手,他们有制作了很多类型的漫画。我和少杰便拍档做《欲望之翼》,并在2016年出版。那本书后来做了4期,我终究不是很熟悉一个人做一本书,所以花很长时间在制作。”
可是,不到几年,他再一次出走,只不过这次是自立门户,创立了水斌工作室,而且还大玩新意,用钢笔绘画与香港电影“crossover”。

一本未完的漫画开启电影漫画之路
究竟是什么契机令他踏入电影漫画?
他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期《英雄本色》的电影黑白漫画,但不知为何只出版一期,便无疾而终。然而,这个作品令他印象深刻,因为画风太逼真了,无形中让他对电影漫画产生兴趣。
后来,当他在大渡出版有限公司工作时,机缘巧合之下认识电影公司的版权商。创业之后,他抱着敢问就有机会的心态,与版权商洽谈,提出想要制作《英雄本色》电影钢笔手绘漫画的念头。
“因为那本没完成(的《英雄本色》),我想做完一个整套的电影钢笔手绘漫画。我便大胆地向电影公司询问能不能售卖版权?结果,真的运气很好,原来他们那边也很熟悉漫画界,也知道我是谁,知道我画过很多作品。”
最后,对方愿意提供版权授权,让他得以改编这些经典港片。

电影漫画可成艺术精品
黄水斌认为,电影漫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呈现方式,运用漫画文本来提炼出电影的精髓,为读者和影迷提供另一种视觉体验。同时,他很想让更多人认识真人钢笔手绘技法,毕竟早期的传统港漫便是用这种方式绘画,而他不想让这技艺失传。第三、他更希望电影漫画不仅仅是一本书,还能成为一种精品,一种值得收藏的电影商品。

许多影迷或许看过《英雄本色》经典电影,但未必接触过香港漫画。当他们发现有这类型的商品,会视为一种收藏品,作为一种情怀记忆。“结果出版之后,回响很大,由几百本变成几千本。”他自豪地说道。

推广电影漫画时,自然也听过不少质疑的声音——干嘛买漫画,不如看电影就好?对此,黄水斌始终不愠不怒。他认为有这样的“声音”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娱乐媒介,比方说购买电影光碟收藏。而电影漫画只是另一种载体,有兴趣的人就会购买。

“我都有送给发哥(周润发),他觉得OK。”电影圈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值得推广的事,并没有任何排斥,因为电影漫画可以延续电影的影响力,还能让观众以另一种鉴赏的角度去欣赏电影。
手绘+数码绘画突破极限
2024年,黄水斌推出全新作品《时间少女》,并凭借这部作品获得第三届“港漫动力”银奖。
在前两届比赛中,主办方曾询问其参赛意愿,但他因忙于电影漫画创作而婉拒。“因为做电影漫画很辛苦,没有时间参与。恰好我完成了《倩女幽魂电影钢笔手绘漫画集》,趁有空档才决定参加(第三届)。”


想要入围一点也不容易,评审很着重故事概念和内容呈现。最终,他成功入围,而他的贵人马荣成还担任编辑导师,一路督促他完成作品。
由于时间有限,他只有半年时间去完成这本150页的作品,还要兼顾日常工作。所以他选择结合手绘与数码绘画,加快整个制作流程。也正因为这次的经验,令他有所突破,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作品。

他补充,在数码绘画时代,使用平板作画已成为行业常态,而他的优势在于扎实的绘画基础,只需一支笔便能在平板上迅速勾勒出角色轮廓。另外,绘画软件也省却了“擦稿”(擦掉铅笔线稿)的工序。画错了,一个undo键就能轻松还原。

读者是他的最大动力
如今,香港漫画市场低迷,若漫画家的知名度不足,作品风格也非偏向商业主流,贸然推出作品很容易触礁。黄水斌在漫画产业数十年,一直渴望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IP作品。现在借助“港漫动力”的资助,他终于可以尝试新的作品风格。
他坦言,在人生上半场,马荣成是他的贵人,为他铺好了前路,“如果没有他,没有人会认识我,所以我是很感恩他的。”
当黄水斌开设工作室后,他才真正迈入人生下半场,全心投入电影漫画创作和打造自己的IP作品。而读者是他最大的动力,一直令他有能量,持续地画下去。
他补充,电影漫画是有市场的,而读者一直在等着他的作品,然而他的创作速度很慢,所以2025年会是一个大的挑战。

作者简介黄水斌,香港漫画家,1993年加入天下出版有限公司担任漫画助理,同年晋升漫画主笔。1995年升为美术主笔,先后参与《黑豹列传》《倚天屠龙记》《天殛》等漫画作品制作。个人作品有《诞生》《世纪末烟花》和《极速传说电影漫画版》,个人画集则是《Fruit Punch》系列。2013年加入大渡出版有限公司,推出《欲望之翼》。2016年创立水斌工作室,然后主打电影漫画,推出了《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电影钢笔手绘漫画。2024年发布新作《时间少女》,并获第3届“港漫动力”银奖。 |
更多【人物】: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沈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