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发布: 5:45pm 08/07/2021

将心比心一视同仁 企业众筹助外劳渡难关

在建筑工地的孟加拉外劳拿到支援物资后终可眉开眼笑。
在建筑工地的孟加拉外劳拿到支援物资后终可眉开眼笑。

(新山8日讯)本地居民生活陷困还可以举白旗求援,但同样因全国封锁陷入窘迫处境的外劳,却往往求助无门。幸好,有团体发现了外劳的需要,并伸出了援手。

一家本地企业关注到外劳“呐喊”的心声,近期率领员工众筹设立食物援助基金,以有限之力首次展开此类物资援助行动,希望起抛砖引玉作用,吸引更多民众加入帮助“异乡之民”的团队,将心比心,一视同仁。

ADVERTISEMENT

业务性质与外劳有关连的宝莲汇款与货币兑换有限公司(SMJ TerataiSdn Bhd),是在竖白旗运动发酵后,于7月1日推出专注于外劳的食物援助计划,活动也同步在其全国55家分行展开。

杨小娟:我们不能忽视外劳面对的困境。
杨小娟:我们不能忽视外劳面对的困境。

杨小娟:外劳处境更艰难

食物援助计划负责人杨小娟坦言,本地人举白旗求助后,就会有来自不同单位的善心人士响应、帮助,但是,在全国封锁期间同样手停口停的外劳,他们不懂什么是白旗运动,一些则根本走不出来,无法接触到本地社区,像这批弱势群体,他们的处境不应被忽略。

她透露,政府落实全国封锁后,该公司各地分行陆续接获不少外劳的求助电话,来电不外申诉工作停顿、零收入及饥饿却没有钱开饭的艰难情况,在意识到问题不容忽视后,该公司短时间内即设立了一个由全公司上下员工个人出资的食物援助基金,迅速推进助人计划。

“其实,我们公司的业绩遭受冠病疫情相当严重的打击,生意量下跌了很多,但这些外劳他们的处境更艰难。”

她说:“其中一家分行早前曾有外劳前来汇钱时,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情况,大家了解了实情也为他感到难过。”

1662NHK2021781252489889775.jpg

每日仅以一颗蛋裹腹

据了解,该名外劳因为封锁令收入受到了影响,但考虑了家乡的家人在等钱用,只得将95%的薪水汇回乡,自己则每天仅以一颗蛋裹腹。

决定推动食物援助计划后,他们便利用手上拥有的外劳名单主动出击,更从大数据查出最近3个月没有前来汇款的外劳,致电向他们了解当前的状况;与此同时,也在每一间分行张贴食物援助的海报,冀望有困难的外劳可致电要求援助。

“有些外劳相信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无法联系上他们,但通过海报和我们的官方脸书或许可以口耳相传。”

求助电话传来哭声

杨小娟指出,该计划甫推出3天,全国各地的分行已接获了100通求助电话。

其中一个在本月4日接获的求助电话,电话一接通就传来求助者的哭声,该名外劳申诉已经没有食物吃,被迫到公司宿舍附近的森林采野菜填饱肚子,同时还要求他们提供蚊香。

她进一步透露,峇株巴辖分行的员工过后上门送物资时,才发现申诉者与另7个同事同住在宿舍,而他们已有整3个月没有工作和收入,平常就是依靠摘野菜和禁食渡过饥饿。

她说,百通电话的求助者包括来自印尼、尼泊尔和孟加拉的外劳,当中有不少是建筑工人。

出钱出力支持援助

据了解,该公司员工不仅自己出资支持援助计划,事实上,除了部分被挑选设置食物库的分行,可让有需要的外劳自己领取食物,更多时候员工自己也亲自到不同地区派送物资。

其中,在关丹一处工地派发物资时,也发生了令人相当错愕的事。

“我们的员工到达工地时,向我们求助的印尼工人迅速召集了逾30人来搬物资,看他们的神情那么紧张,到场员工后来才发现,原来工地里还有另一批约百人的孟加拉籍工人。”

尽管上述孟加拉籍工人没有向他们求助,但知道有这些人的存在后,他们决定再安排时间另外送上一批较大套的物资支援。

盼更多善心人士加入

杨小娟坦承,包括2名公司董事在内一起出资设立的食物基金资源有限,所以他们期待更多善心人士能加入他们的团队,让上述捐助活动能持续。

不过,由于该公司并非非政府组织无法接收捐款,因此希望民众以物资代替金钱。有意捐献物资者可在上午9时至下午6时之间,联系捐赠物资热线:018-383 8769。

一批物资刚送到办公室,员工准备分配后送往相关地点派发,企业销售经理潘哲陞(右)也参与其中。
一批物资刚送到办公室,员工准备分配后送往相关地点派发,企业销售经理潘哲陞(右)也参与其中。

除了众筹出资帮助外劳渡过难关,员工也亲自将物资送到工地。
除了众筹出资帮助外劳渡过难关,员工也亲自将物资送到工地。
宝莲汇款与货币兑换有限公司欢迎民众捐助物资,让针对外劳的食物援助计划不会因为基金没钱了就停止。
宝莲汇款与货币兑换有限公司欢迎民众捐助物资,让针对外劳的食物援助计划不会因为基金没钱了就停止。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00am 21/04/2025
张孳璘 | 文化是礼物,更是分寸的考验

如果在见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要带什么礼物?是象征地方工艺的峇迪?富有文化意味的传统器物?你觉得“很有创意”的小摆设?

这听起来像是一道社交礼仪课上的模拟题,但放在外交场合,实际上是一场对国家形象与文化分寸的真正考验。

网络流传的一段影片引发热议,内容是交通部长陆兆福在酒店地下停车场出口前,以行动党秘书长的身份,赠送锡制龙雕给到我国进行国是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陆兆福的举动引起各界对外交分寸、角色定位与仪节安排的广泛讨论,因为这不仅是立场错位的问题,也涉及礼仪是否得当。

习主席此行是以国宾身份访问我国,照理而言,在这样的正式国际场合中,任何赠礼、安排与出面角色都应由外交部或相关政府机构统筹,确保符合国与国之间应有的程序与规格。

政党若以个人或组织名义介入,不但显得不合时宜,也可能产生“越位”的观感。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既未通过官方管道,也未经过整体协调,容易让人质疑对国家仪式的尊重,甚至对其他执政盟党而言,也可能构成无形的失礼。

外交是国家的正式事务,不是政党舞台,代表国家的是体制与制度,不是情感与个人热情。礼物可以送,但怎么送、由谁送,都是一门学问。

从场景来看,“地下停车场出口送礼”本就缺乏应有的仪式感,场面看起来更像一场临时的私人交接,而非一份正式的国礼呈献。

收与不收都显得尴尬,让人难以理解这样的安排是出于外交设计,还是单纯的临机表现。

对中国这样重视礼节的国家而言,这画面难免显得突兀。

另外,这份礼物是一尊锡制的五爪金龙,在中国文化中,五爪龙历来被视为皇帝的象征,带有特定的历史地位与权力意涵。

虽然,现在这些象征未必还具有政治含义,但在这样高层级的外交场合,这样的图腾仍可能让人产生联想,甚至引起不同解读。

因此,在送出这类具特殊象征的物品时应更谨慎,避免造成文化误会或不必要的猜测。

我曾数次随马华青年团及新山市政厅参与海外交流访问,在这些访问中,所准备的纪念品通常具有马来西亚特色,如峇迪工艺品、锡制双子塔模型、传统风筝。

这些礼物具有代表性和文化意义,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文化背景和诚意。文化礼物不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一份外交礼物,应有象征、有分寸、有背景,若送出的东西与场合不符,甚至模糊了个人与国家、政党与体制之间的界线,那么收礼的一方或外界都可能产生错误解读。

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有礼貌”的动作,而是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的综合考验。

调侃的声音终将过去,但留下的问题值得深思,我们是否真的理解文化外交的分量?我们是否足够谨慎地对待这些“看似小事”的细节?

一份礼,可能是国际友谊的起点,也可能是国格被误解的开始。

文化可以柔软,礼仪必须坚定。一份礼物,彰显的不只是心意,更是国家的风范。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