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冠病疫情不散,2020东京奥运首开先例延迟一年举办,现场不得有观众、支持者,让四年一度的盛会黯然失色。
奥运会、亚运会、共和联邦运动会等超大规模的综合运动会和世界杯足球赛,都是让人跨越宗教、种族和国界,同为体育欢腾的大型赛事。然而,斥资(也许赤字)举办大型运动赛事,仅为竞技吗?国家、城市为何申办大型赛事?
ADVERTISEMENT
2周到1个月的赛事期间,大批支持者、游客共襄盛举,城市犹如大型派对。只是,狂欢以后,运动盛会为城市、国家、人民留下什么?
|城市为什么要办奥运?|
7月24日,炎夏,东京天空蔚蓝一片,留学日本的陈韦菘趁周末到2020东京奥运场馆外走走。那天是开幕仪式隔天,一出千驮谷站,他就感受到人潮比往常多。途经东京体育馆来到主场馆新国立竞技场,都围上“Tokyo 2020”字样。尽管反对举办的声浪不小,但沿途慕名而来打卡拍照的民众并不少。陈韦菘觉得,整个东京终于有点奥运盛会的氛围了。
时间回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灾,重创东日本。国家面对灾难,举国哀伤之际,首都东京决定申办奥运,有灾后重新出发的精神意义。2013年成功取得主办权后,这场奥运也被誉为“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Games”(修复重建运动会)。开幕式圣火传递环节,最后第二棒的小朋友便是来自福岛。
说起来,东京1964年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也极富精神意义。作为战败国,日本向世界宣达重新出发。当年的火炬手坂井义便是19年前广岛原子弹爆炸当天出生的孩子,开幕礼上也放生白鸽,象征和平。
最近一次在亚洲登场的夏季奥运是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当时在北京留学的欧阳姗姗记得,圣火传递途经清华大学,整条大街满满人潮,小孩骑在大人肩上,还有人站上校门口石狮子上,只为一睹奥运圣火风采。
临近奥运,城市角落有很多倒数开幕的牌子。她有幸申请上奥运志工,在园区给观众游客指路。她记得,志工分工非常明确,培训手册厚厚一本,毫不马虎。
“当时整个城市都在为奥运这件事。”身为外国人,欧阳姗姗感受到中国人的向心力。城市蜕变,炎夏打赤膊的大爷少了;比起2006年初到北京,天空逐年由灰转蓝,空气素质变好;地铁线还新开通了好几条。当然,一些牺牲是免不了的,工厂停工为减排放废气,老旧胡同让路建设而拆除。
就如许多分析报道,北京奥运犹如中国向世界宣告大国崛起。奥运带给中国人民的精神意义也是举足轻重的。

|奥运就像一场赌注,能否用10年赌赢?|
马来亚大学运动科学系高级讲师薇达蒂(Dr Wirdati Radzi)非常认同,中国确实借奥运展现国力和体坛实力,打破西方统治的局面。是以,比起1964年东京和1988年韩国汉城(尚未更名首尔)两届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也带有亚洲对立西方的政治意味。
每个国家或城市想要举办大型赛事的出发点不尽相同,并不止于精神意义。国际奥运理事会列出的“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就包括:体育(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社交(提升主办国形象与国际交流)、环境(推广应用环境友善能源)、都市(推动都市更新、发展与建设)和经济(制造就业机会和带动旅游商机)。
UCSI大学建筑系主任张集强形容,举办奥运好像“打类固醇”。为迎接各国使节、运动员和游客,国家得以趁机提升机场设备、公共交通网,“整个都市环境在那阵子会变得特别好,因为整个国家的资源都挤到那个都市去了。”
所谓“奥运遗产”看似甜头。然而,对实力不足的选手而言,兴奋剂药效过了就是过了;对财力不足的城市,奥运会效益往往只是昙花一现。许多国家在奥运后很快进入经济萧条,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便是一例。
张集强解释,赛会期间,城市是临时新兴的都市,游客、选手到来,人口突然暴增。场馆、选手村不能贸贸然融入现有街区,否则对原有都市居民造成很多干扰。尽管有约10年时间规划、建设,但10年要形成一座城市简直太短。
不是有了硬体和人城市就成型,还要累积一段时间,形塑社区感,才会宜居。如果按照原来城市发展的规律,透过原有的资源和税收,发展并没那么快到位。“奥运就像一场赌注,动用那么多资源,如果10年内人民、工作收入都到位,就能持续下去;达不到就会进入毁坏过程。”
单是那些超大型奥运场馆,建筑费用庞大,赛会结束后使用率却不高,沦落为蚊子馆。试想,不是每个演唱会都需用到5万人、8万人甚至10万人的超大型场馆。“很多人以为,场馆摆着不用就会省下开支,这是非常错误的。养护是持续开销,相当棘手。”薇达蒂说。
是以,张集强认为,在运动盛会滚进的广告效应、商业消费都是短暂的经济活动,若当地社会的经济能量无法支撑,那些超大规模的场馆往往无法永续经营。
据他观察,近20年来举办奥运的5座城市里,经济文化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悉尼,奥运园区转型成功。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除了变成大型活动的场馆,也发展收费参观。“一来建筑有特色,二来中国国内游客量够大,能补贴一些养护费用 。”


|如何让“奥运遗产”走得更远?|
专业为运动管理的薇达蒂点出奥运等大型赛会的问题。在申办之前,城市就要着手未来10年的计划,而10年内充满变数。申办成后,奥运场馆总是赶着建出来,间中奥理会还会来查核。“从学术角度看来,这对任何国家都很不公平。”
国家、城市还是趋之若鹜,因为体育服务、服饰、器材等商品,乃至整个体育产业市场庞大,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然而,各个运动单项协会才是体育专业人士,才是赛会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却不获尊重。
要怎么真正做到为城市、人民留下“奥运遗产”?薇达蒂认为运动协会需深入参与体育场馆长远发展计划,筹办期间也需地方社区参与。她以2012年伦敦奥运为例。
2004年雅典奥运,英国健儿表现不佳,体育部开始研究推动运动协会和组织现代化,相信赋权协会,能提升体育表现。与此同时,伦敦想借由举办奥运重塑城市和先进国的形象。“当时人民其实很反对,因为举办奥运,经济压力必定大增,税务也可能增加。”
当时英国政府召集学界、体育协会、各构成国的奥理会一起思考,如何在不让当地居民愤怒的情况下照旧举办奥运会。最终,主园区选定伦敦郊区,以期带动发展,惠及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休闲场所、共用的运动空间。政府也承诺降低场馆建筑成本,并在赛后改建,转换用途。
主场馆伦敦体育场原为8万人大型体育场,奥运前就议决待赛会结束,缩小规模,改建成多功能体育场,同时公开招租。最后,英超球会西罕得标,2016年起成为球会主场。薇达蒂说,“虽然足球只有22名球员在场上,却有成千上万的球迷支持。伦敦奥运场馆等于投资在球迷身上。”
薇达蒂认为,总归一句,要把体育协会、俱乐部和当地居民都联接起来,才能确保大型赛会带来运动遗产。
|烧钱的运动会,谁还愿意承办?|
近年来,奥运会、亚运会、共运会等大型赛会的申办城市越来越少。过往国家、城市亏损的例子让后人却步。薇达蒂认为,其一因素是各国已不再把运动荣耀纳入国家议程。“也许10年前,体育还是国际外交的一个方式,但承办运动盛会的成本攀高,已经是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的3倍。”她提醒,现在的30亿不可与10年前同语,“是不是先进国,都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
另外,体育也有了新趋势,电竞慢慢崛起。薇达蒂说,看看四周,健身的人变多,比起花钱看人运动,人们也热衷自己运动。就算收看赛事转播,也不一定要签购付费体育电视台。她语重心长,运动行为已经改变,体育产业要更加关注顺应才行。

相关报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如今极端天气频繁,一场闪电暴雨导致水灾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忽然遭遇大水灾,被困在水中四面楚歌,没有救生圈又不会游泳时,应该如何自救?看到有人在水中挣扎,在岸边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别慌,让吉隆坡救生协会主席梁智坚给我们支支招吧!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受访者提供
根据梁智坚的经验判断,任何有水的地方都有溺水的可能,不过如今较多人使用泳池,因此在泳池发生溺水的几率较高。
虽然泳池不如户外的水体那般可能会有暗流,可谓相对安全,但是即便是成年人,一旦身体趴在水面上时是无法站起来,最后就导致溺水。
电视剧情节都是骗人的
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溺水时会边在水中挣扎,一边大喊:“救命!”事实上经历过溺水的人都知道电视剧和童话一样都是骗人的。
在溺水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根本喊不出声音,有多少人就在旁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暗自挣扎,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他从专业救生员的角度分享,每个人进入泳池时,救生员就会观察此人会不会游泳,倘若能游几圈,暂时通过“考核”,但要是纯戏水,此人肯定不会游泳,立即列为重点关注的高风险对象。
再来会关注深水区,如果有人游到那个区域,就成了需加强关注的高风险区,一旦发现有溺水迹象就能第一时间施救。
他提醒,没有学习过救生技术的人,切勿随便下水救援,因为溺水者在面对生死边缘时,力气比普通人来得大,一旦抓住施救者,极有可能将对方按压下水以让自己呼吸,最终葬送施救者的性命。
因此即使是专业的救生员,知道怎么摆脱溺水者的技术,也尽可能不与他们有身体接触。
救援溺水者要点:
1 | 尽量不要下水,不要有身体接触 |
2 | 寻找一些长棍子、绳子、衣服、毛巾等等足以够到溺水者的物品,踩住一端,然后把另一端扔到他所在的位置 |
3 | 待溺水者抓住后,再把他们拉上岸 |

“没有身体接触,又无需下水,对我们来说也没有风险,最重要是个人安全。”
假设是受过救生训练的人们,他建议他们拿着救生圈游到溺水者周边,将救生圈递给他,两人各抓一头,由施救者拉着救生圈回到安全的地方。
“我们尽量减少身体接触,因为一旦被抓住,你会非常辛苦,分分钟两人一起完蛋。这是我们的方式,尽量和溺水者保持距离。”
他指出,若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朝溺水者扔救生圈极有可能扔不准方位,亦有可能不慎砸到溺水者的头部,增加没必要的风险,因此他也不建议普通人扔救生圈。
“我们建议救生员带着救生圈下水游过去,递给溺水者再拉回来是最安全、保守的方法,因为你丢给溺水者,他们未必抓得住。”
万一真的被溺水者紧紧抓住,那该怎么摆脱?
“掰住对方的尾指,这会让对方感到非常痛继而松手,因为尾指很脆弱。”
上述的方法不仅用于摆脱溺水者,在遭遇歹人环抱袭击时也适用。


塑料瓶或塑料水桶是救命工具
在过去的2024年,极端天气引发的暴雨洪涝席卷多国,我国的民众更是常年遭受水灾的困扰,当洪水毫无预警来袭时,住在平地的人们面对环绕四周的水时该怎么逃生?
救生圈并非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紧急工具,但是有一些家中常备的物品或废品,在这种时候能起到大作用。
比如,家中的水桶也是可以救命的。
“小的水桶就可以了,但是怎么用水桶还需要一些技巧,里面需要有空气,如果桶进水了,人也会下沉。”


水桶充当临时救生圈
我们直接将水桶倒扣在水面上,确保桶里面会形成一个无水的空间,变相成了临时的救生圈,人怀抱着水桶就能浮起来。
“只要里面有空气,就可以支撑很久。”
“不要用盆,盆的面积大,你抱不住。”
水桶不够?别慌,在家里找找有没有3支1.5公升的塑料瓶或5公升的矿泉水桶,此时就能变废为宝,成为你的救命神器。
将3支空的塑料瓶抱在怀里,仰卧在水面上,瓶里的空气就足以让一个成年人浮起来,而小朋友只需用2个即可。
“就如同救生圈一样,这是一种浮动装置(Floating Device),里面含有空气,所以你抱住3个空塑料瓶,就能支撑你浮在水面上。”
“夹在腋窝下也行。”
除却体重超乎寻常的人,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避免救生衣成凶器
如何避免救生衣成夺命凶器?
在乘坐船只或参加任何水上活动时,我们都会穿上救生衣,以避免我们不慎落水后没顶,但是在1996年发生的埃塞俄比亚航空961空难让人意识到在不对的时机错误使用救生衣,救命神器亦能变成夺命凶器。
埃塞俄比亚航空961空难起因是3名寻求政治庇护的人劫机,后来飞机因耗尽燃料,机长在海上紧急迫降,最终撞到礁石,机身断成三截解体,造成机上175人中的125人身亡(包括3名劫机者),可是部分人的死因与错误使用救生衣有关。
原来机长在迫降海上时曾叮嘱乘客们穿上救生衣,但先不要充气,然而不少乘客却提前充气,结果飞机坠海时,海水急速灌入机舱,充气的救生衣充满浮力,让那些乘客被顶到机舱的天花板,无法下潜游到水下舱门逃生,继而被困在机舱里活活溺死。
梁智坚说,与上述情况相似,并且会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有二:
(一)坐船时,若不慎翻船,船舱正好倒扣在身着救生衣的乘客上方,乘客碍于救生衣的浮力而无法下潜逃脱;
(二)水灾时,水位涨到接近房顶的位置,穿着救生衣却出不去。
他提到,在槟城一次中秋节赛龙舟时就发生过这样的憾事。
“这时候,你要会脱救生衣,这种情况救生衣会夺你的命。”
遇到2场景,这时要怎么做?
1 | 解开救生衣的扣子 |
2 | 脱掉救生衣 |
3 | 紧抓住救生衣,游过去 |
“穿着救生衣的话,你整个身体不能下沉,只用一只手抓住救生衣是可以动的。离开了这个地方,再借助救生衣的浮力浮上水面。”
因此,他鼓励人们去上一些与救生知识相关的课程,比如生还者游泳(Survival swimming)课,除了会教导人们如何在水里脱衣服、鞋子以减轻身体负担浮上水面,最重要是教会人们如何在水里穿脱救生衣。
“最好是每个人去学游泳,不需要很专业,学一点,起码能浮起来、会站水,那么可以多支撑5分钟至10分钟等到救援。”
他指出,相比起20年前,如今许多公寓都有泳池,游泳课也很普遍,因此不妨学习游泳,以备不时之需。
吁制定泳池设施相关政策
另外,他亦呼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如强制具备泳池设施的建筑,一定要配备救生员,因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强制规定。
“不过,以前海边是没有救生员的,但如今槟城、浮罗交怡、雪邦等地,政府均设立了救生塔,由民防部队轮班驻守。”
大水无情,戏水或参加水上活动需谨慎,希望大家玩得愉快的同时,也不忘注意自身安全和自救方法哦!


相关稿件: 【防溺水/01】 天气炎热结伴玩水 辨别水中危险信号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