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共和联邦运动会首次在亚洲举办,就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CG98 4个字是“Commonwealth Games 1998”的缩写,拼成国花大红花,成为当届赛会标志。当年举国欢腾,响彻“Malaysia Boleh”口号。一度,我们真的相信马来西亚能。
其实,共运会是继奥运会和亚运会后最大规模的大型综合运动会。不免让人怀疑,1998年马来西亚是如何办到的?“奥运遗产”包括体育、社交、环境、都市和经济,套用在98共运,大马、吉隆坡留下什么“运动遗产”?
ADVERTISEMENT
“当年景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使吉隆坡成为花园城市,道路旁都是绿肺。”城市土地运用及交通规划专家吴木炎回忆,98共运前后的吉隆坡与现在是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
吉隆坡于1992年打败澳洲阿德莱德,获选为1998年共运东道主。吴木炎记得,90年代,整个吉隆坡大兴土木,处处建设,俨然是巨型工地。吉隆坡塔、国油双峰塔和轻快铁线多个工程同时进行,当然还包括武吉加里尔多座共运场馆。为接待外国领袖、使节,很多五星级酒店也是在那时应运而生。
吴木炎记忆中最大的差别是道路建设。当时的城市道路加宽、改善后是使用者友善、环境亲善的,不像现在多是贯穿城市的高架公路。当时的城市绿肺有咖啡山(Bukit Nanas);帝帝皇沙湖滨公园是共运竞走的赛场;蕉赖建有脚车场馆和吉隆坡羽球馆(现已拆除,兴建公寓),沿路一直到老街场休闲公园(Taman Rekreasi Pudu Ulu)都围绕在绿荫中。
“不要忘记,金銮镇(Bandar Kinrara)的板球场,那时还没有霸级市场,也没有高架桥、轻快铁,当时周围都是绿肺。”吴木炎点出,当时的道路和基础建设都是平面,而非立交。远道而来的选手、支持者、游客在往来赛场时,都能感受绿意盎然的城市。尔后的吉隆坡大兴两三层高架公路,且穿越市中心,对景观破坏很大。
大型赛会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整个国家、城市斥资建设,造成举国经济压力庞大。吴木炎倒认为,当年马来西亚确实有实力承办共运会。90年代,马来西亚是亚洲四小虎,还到中国、越南投资,经济突飞猛进。承办共运,外国媒体聚集采访报道,国外旅客前来观赛,都见证吉隆坡的现代化发展。
“过往共运都是澳洲、纽西兰、加拿大和英国举办,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确要展示‘我们也不差’。”

|昔日光辉再难复制|
再说共运场馆建设,当时,武吉加里尔原是垃圾掩埋场。在私营化政策下,马资源(MRCB)负责建设武吉加里尔体育馆,以换取市中心独立公园地段。共运成功举办后,有一段时间场馆经营不善,后来才整合成现在的国家体育中心。
位于国际医药大学(IMU)对面的Vista Commonwealth公寓,前身是共运选手村。那本来就是私人发展计划,让选手先入住,再延后交屋。至于散布在雪隆各个角落的场馆,因设备老旧,一个个慢慢淘汰,被新建场馆取而代之。
前首相马哈迪的强人作风固然充满争议,但当年大马确实辉煌。纵观二十多年的后共运时代,吴木炎看来觉得可惜,大马似乎把98共运当作终点,并没有延续昔日光辉。现在的武吉加里尔公寓林立,大型商场进驻,在他眼里也和共运会没有直接关系,“后来的都是前首相纳吉时代的私营化发展计划。”



|我们有运动科学,却没有运动管理人才|
98共运带动了吉隆坡城市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那赛事最核心的“体育”有什么遗产呢?
共运会后,武吉加里尔国家体育中心的场馆除了举办东运会和其他单项运动赛事,民众最有印象的大概是演唱会。疫情期间,体育场又化为冠病疫苗大型接种中心,多了新用途。
马来亚大学运动科学系高级讲师薇达蒂(Dr Wirdati Radzi)提醒,演唱会等场地出租收入仅是杯水车薪。武吉加里尔和雪隆数个国家级体育场馆都由青体部旗下马来西亚体育馆机构(PSM)管理经营。根据2014年的财报,场馆的修缮养护费用高达2973万9018令吉,体育馆出租收入仅有462万3713令吉,相差约2500万令吉,相当惊人。
每年稽查报告出炉,坊间就会流传这句话“一流设备,九流管理”。薇达蒂认为,运动场馆当然应由各体育协会里真正懂得场馆还能怎么用的体育专业人士来管理,只是他们可能缺乏经营头脑。
“其实那几年马哈迪推动了一系列活动,1996年Le Tour De Langkawi(环浮罗交怡长途脚车赛),也是我国第一个国际单项运动赛事,很成功;过后就是98共运、1999年F1(一级方程式赛车)。”经薇达蒂细数,原来我国承办的大型赛会并不少。不谈政治立场,只谈作为,时任首相马哈迪确实想透过举办体育赛事来启发、激励人民。
除了赛事,1995年马来亚大学首办运动管理科系,1999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可是我们的运动产业缺乏的就是这些(运动管理)人才!”薇达蒂遗憾,当时政府投注很多资金来启发人民,但没有人接过棒子。
运动管理人才并不受社会普遍认可。薇达蒂从学生的就业经验发现,就连知名运动品牌也宁愿录取同是马大毕业的商业管理系学生,也不选运动管理系。“本地培养的学生没有办法在运动产业发挥。”
改革,从哪里开始?
薇达蒂相信,想要延续“运动遗产”,政府和各项体育协会、人民应紧密连结。人们的目光往往重视运动员的表现,但他们只是整条运动产业链的最终产品,背后得有庞大的团队支持。 “我国的运动科学还不错,但是关乎场馆管理、法律、体育协会营运等等,却不被视为同等重要,这个情况必须改变。”
亚洲运动管理协会有很多学术人员,专业包括运动商业、运动人力资源管理、运动法律等,薇达蒂在里头发现,大马和其他亚洲国家落差很大,“日韩的情况是运动管理人才告诉政策制定者哪些办法必须执行。”
“应该要赋权各个体育协会,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运动,也不会有其他设施、服饰、器材需求。”然而,曾任体育专员署(Pejabat Pesuruhjaya Sukan)体育专员的她观察到,我国的体育协会思维仍以非营利为主,而非思考如何不靠政府资金,永续经营。体育协会常年获得青体部拨款,资金流向、用途等资讯却不透明。最基本的运动员、教练、技术人员、各州场地也没有系统地记录,没有妥善管理,更甭说当中还有很多政治角力。
说到底,薇达蒂认为,我国的体育运动产业发展还不够完善,人才正在接轨。“国家要发展体育,不必急着建设国家级场馆,那些我们已经有了,重要的是整顿产业内的组织与人才结合。”
谈到此,98共运为马来西亚留下什么“体育”方面的遗产?或许短暂有,只是没能好好延续。
曾经,马来西亚想再次申办共运会和亚运会,薇达蒂臆测,也许政府想复刻当年的荣耀、发展与精神。那么,马来西亚是否应再放手一搏?薇达蒂认为,“我们其实还没准备好……”


相关报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如今极端天气频繁,一场闪电暴雨导致水灾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忽然遭遇大水灾,被困在水中四面楚歌,没有救生圈又不会游泳时,应该如何自救?看到有人在水中挣扎,在岸边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别慌,让吉隆坡救生协会主席梁智坚给我们支支招吧!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敬晖、受访者提供
根据梁智坚的经验判断,任何有水的地方都有溺水的可能,不过如今较多人使用泳池,因此在泳池发生溺水的几率较高。
虽然泳池不如户外的水体那般可能会有暗流,可谓相对安全,但是即便是成年人,一旦身体趴在水面上时是无法站起来,最后就导致溺水。
电视剧情节都是骗人的
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溺水时会边在水中挣扎,一边大喊:“救命!”事实上经历过溺水的人都知道电视剧和童话一样都是骗人的。
在溺水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时候根本喊不出声音,有多少人就在旁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暗自挣扎,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他从专业救生员的角度分享,每个人进入泳池时,救生员就会观察此人会不会游泳,倘若能游几圈,暂时通过“考核”,但要是纯戏水,此人肯定不会游泳,立即列为重点关注的高风险对象。
再来会关注深水区,如果有人游到那个区域,就成了需加强关注的高风险区,一旦发现有溺水迹象就能第一时间施救。
他提醒,没有学习过救生技术的人,切勿随便下水救援,因为溺水者在面对生死边缘时,力气比普通人来得大,一旦抓住施救者,极有可能将对方按压下水以让自己呼吸,最终葬送施救者的性命。
因此即使是专业的救生员,知道怎么摆脱溺水者的技术,也尽可能不与他们有身体接触。
救援溺水者要点:
1. | 尽量不要下水,不要有身体接触 |
2. | 寻找一些长棍子、绳子、衣服、毛巾等等足以够到溺水者的物品,踩住一端,然后把另一端扔到他所在的位置 |
3. | 待溺水者抓住后,再把他们拉上岸 |

“没有身体接触,又无需下水,对我们来说也没有风险,最重要是个人安全。”
假设是受过救生训练的人们,他建议他们拿着救生圈游到溺水者周边,将救生圈递给他,两人各抓一头,由施救者拉着救生圈回到安全的地方。
“我们尽量减少身体接触,因为一旦被抓住,你会非常辛苦,分分钟两人一起完蛋。这是我们的方式,尽量和溺水者保持距离。”
他指出,若未经训练的普通人,朝溺水者扔救生圈极有可能扔不准方位,亦有可能不慎砸到溺水者的头部,增加没必要的风险,因此他也不建议普通人扔救生圈。
“我们建议救生员带着救生圈下水游过去,递给溺水者再拉回来是最安全、保守的方法,因为你丢给溺水者,他们未必抓得住。”
万一真的被溺水者紧紧抓住,那该怎么摆脱?
“掰住对方的尾指,这会让对方感到非常痛继而松手,因为尾指很脆弱。”
上述的方法不仅用于摆脱溺水者,在遭遇歹人环抱袭击时也适用。


塑料瓶或塑料水桶是救命工具
在过去的2024年,极端天气引发的暴雨洪涝席卷多国,我国的民众更是常年遭受水灾的困扰,当洪水毫无预警来袭时,住在平地的人们面对环绕四周的水时该怎么逃生?
救生圈并非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紧急工具,但是有一些家中常备的物品或废品,在这种时候能起到大作用。
比如,家中的水桶也是可以救命的。
“小的水桶就可以了,但是怎么用水桶还需要一些技巧,里面需要有空气,如果桶进水了,人也会下沉。”


水桶充当临时救生圈
我们直接将水桶倒扣在水面上,确保桶里面会形成一个无水的空间,变相成了临时的救生圈,人怀抱着水桶就能浮起来。
“只要里面有空气,就可以支撑很久。”
“不要用盆,盆的面积大,你抱不住。”
水桶不够?别慌,在家里找找有没有3支1.5公升的塑料瓶或5公升的矿泉水桶,此时就能变废为宝,成为你的救命神器。
将3支空的塑料瓶抱在怀里,仰卧在水面上,瓶里的空气就足以让一个成年人浮起来,而小朋友只需用2个即可。
“就如同救生圈一样,这是一种浮动装置(Floating Device),里面含有空气,所以你抱住3个空塑料瓶,就能支撑你浮在水面上。”
“夹在腋窝下也行。”
除却体重超乎寻常的人,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避免救生衣成凶器
如何避免救生衣成夺命凶器?
在乘坐船只或参加任何水上活动时,我们都会穿上救生衣,以避免我们不慎落水后没顶,但是在1996年发生的埃塞俄比亚航空961空难让人意识到在不对的时机错误使用救生衣,救命神器亦能变成夺命凶器。
埃塞俄比亚航空961空难起因是3名寻求政治庇护的人劫机,后来飞机因耗尽燃料,机长在海上紧急迫降,最终撞到礁石,机身断成三截解体,造成机上175人中的125人身亡(包括3名劫机者),可是部分人的死因与错误使用救生衣有关。
原来机长在迫降海上时曾叮嘱乘客们穿上救生衣,但先不要充气,然而不少乘客却提前充气,结果飞机坠海时,海水急速灌入机舱,充气的救生衣充满浮力,让那些乘客被顶到机舱的天花板,无法下潜游到水下舱门逃生,继而被困在机舱里活活溺死。
梁智坚说,与上述情况相似,并且会在生活中出现的场景有二:
(一)坐船时,若不慎翻船,船舱正好倒扣在身着救生衣的乘客上方,乘客碍于救生衣的浮力而无法下潜逃脱;
(二)水灾时,水位涨到接近房顶的位置,穿着救生衣却出不去。
他提到,在槟城一次中秋节赛龙舟时就发生过这样的憾事。
“这时候,你要会脱救生衣,这种情况救生衣会夺你的命。”
遇到2场景,这时要怎么做?
1. | 解开救生衣的扣子 |
2. | 脱掉救生衣 |
3. | 紧抓住救生衣,游过去 |
“穿着救生衣的话,你整个身体不能下沉,只用一只手抓住救生衣是可以动的。离开了这个地方,再借助救生衣的浮力浮上水面。”
因此,他鼓励人们去上一些与救生知识相关的课程,比如生还者游泳(Survival swimming)课,除了会教导人们如何在水里脱衣服、鞋子以减轻身体负担浮上水面,最重要是教会人们如何在水里穿脱救生衣。
“最好是每个人去学游泳,不需要很专业,学一点,起码能浮起来、会站水,那么可以多支撑5分钟至10分钟等到救援。”
他指出,相比起20年前,如今许多公寓都有泳池,游泳课也很普遍,因此不妨学习游泳,以备不时之需。
吁制定泳池设施相关政策
另外,他亦呼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如强制具备泳池设施的建筑,一定要配备救生员,因为目前并没有相关的强制规定。
“不过,以前海边是没有救生员的,但如今槟城、浮罗交怡、雪邦等地,政府均设立了救生塔,由民防部队轮班驻守。”
大水无情,戏水或参加水上活动需谨慎,希望大家玩得愉快的同时,也不忘注意自身安全和自救方法哦!


相关稿件: 【防溺水/01】 天气炎热结伴玩水 辨别水中危险信号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