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是个资浅的父亲,却也同时是个资深、杂食的学习者,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难免择善固执。
没什么比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来得更重要的事!学习是开启所有能力的钥匙,孩子在未来世界遇到难题时的解答,都藏在无数因学习而收获的锦囊里。学习的管道千百种,如果正规教育在孩子的学习版图里提供的是“主食”,那“副食”又是什么?而“主食"有给予孩子均衡营养吗?
ADVERTISEMENT
人类作为智商最高的有机体,一辈子当中的十几年如果只按课纲(菜单)“服用”各种硬知识,我真担心最终会退化成变形虫;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父母稍有不慎,孩子就会迷失在五光十色、危机四伏的网络世界里。因此,线下学习的趣味性,决定了是否能止住孩子义无反顾纵身入“网海”的关键;而课外学习(“副食”)的多元性,则是塑造孩子的个性、素养和能力的另一个关键。
不久前跟3位台湾做“大学社会责任”(USR)的老师:黄聿清、蓝淑芬、蒲彦光交流,老师的团队透过“看见家乡”计划,带领许多台湾小朋友拍摄家乡、认识家乡。这个由苏文钰老师创办、向拍摄《看见台湾》已故台湾导演齐柏林致敬的计划已经迈入第5年,在全台各地26所偏乡基地学校招收初中、小学的学员,让大学生参与指导孩子,透过航拍视角发现不一样的家乡之美,在世新大学任教的黄聿清老师说,“现代的孩子已经会用手机拍摄,必须用更酷的方式作诱饵,再慢慢引导他们学习田野调查、采访、拍摄、剪辑、说故事、口语表达等技巧,以建立他们跟家乡土地的连结和多元的视野。”身肩推动家乡教育的使命,“看见家乡”团队不仅走入面临废校、灭村的离岛、深山,帮助孩子发现家乡魅力,也跟电视台合作让孩子的作品有机会在银幕上亮相,更把部分作品带到国外去参加儿少影展。“看见家乡”的意义在于建立孩子的荣誉感以及对于家乡的认同感,让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化身为守护家乡的天使。
隔着海峡的另一端,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去年新上任的于海龙校长,为了解决老师荒的问题,2020年6月在这座山村里贴了一则招聘“乡村教育合伙人”的启事:“寻找心灵手巧的能工能匠,只要您在农业劳动、生产劳动方面有一技之长即可加入我们……”这则启事引来巨大回响,最终学校由八十几个应征的庶民当中录取40位手艺老师,并将部分学校校舍改造成6个工坊:木工坊、厨艺工坊、豆腐工坊、非遗工坊、创美工坊、种植养殖工坊,为孩子开设了二十多门课。孩子除了学手艺,同时学会了如何计算成本、如何计算食材用料比例、如何制作海报、如何销售等;最后,孩子做的豆腐还长期供应给餐厅。这不仅仅是一堂又一堂融合数学、科学、手艺、生活技能、经济等的课程,更让这些劳动阶层的庶民老师找到更深的自我认同感以及跟家乡的连结。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利用地方风土作教材,透过结合实作和理论的课程设计,营造学习的乐趣。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是一所没有围墙的风土学校,让拥有良善价值和生活技能(或专业)的人成为老师,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到的“副食”营养包含来自家乡土地的滋养和祝福,长大以后自然就能带着储备好的锦囊、踩着坚定的步伐往未来出发。
倘若家乡风土可以成为孩子的资产,孩子才有机会从made in factory变成made in hometown,世界才会越来越精彩,国家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活动资讯
●主题:《看见家乡——家乡教育,送给孩子的未来资产》线上分享会(黄聿清主讲)
●时间:2021年8月28日,3PM-4PM
●FB直播:P Lab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