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地方DNA

发布: 7:00am 02/08/2021

卓衍豪/让家乡变成一所风土学校

作者: 卓衍豪;图:中华民国爱自造者学习协会提供
参与“看见家乡”的学员操作航拍机。
参与“看见家乡”的学员操作航拍机。

我虽然是个资浅的父亲,却也同时是个资深、杂食的学习者,因此对孩子的教育难免择善固执。

没什么比培养孩子学习的乐趣来得更重要的事!学习是开启所有能力的钥匙,孩子在未来世界遇到难题时的解答,都藏在无数因学习而收获的锦囊里。学习的管道千百种,如果正规教育在孩子的学习版图里提供的是“主食”,那“副食”又是什么?而“主食"有给予孩子均衡营养吗?

ADVERTISEMENT

人类作为智商最高的有机体,一辈子当中的十几年如果只按课纲(菜单)“服用”各种硬知识,我真担心最终会退化成变形虫;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父母稍有不慎,孩子就会迷失在五光十色、危机四伏的网络世界里。因此,线下学习的趣味性,决定了是否能止住孩子义无反顾纵身入“网海”的关键;而课外学习(“副食”)的多元性,则是塑造孩子的个性、素养和能力的另一个关键。

不久前跟3位台湾做“大学社会责任”(USR)的老师:黄聿清、蓝淑芬、蒲彦光交流,老师的团队透过“看见家乡”计划,带领许多台湾小朋友拍摄家乡、认识家乡。这个由苏文钰老师创办、向拍摄《看见台湾》已故台湾导演齐柏林致敬的计划已经迈入第5年,在全台各地26所偏乡基地学校招收初中、小学的学员,让大学生参与指导孩子,透过航拍视角发现不一样的家乡之美,在世新大学任教的黄聿清老师说,“现代的孩子已经会用手机拍摄,必须用更酷的方式作诱饵,再慢慢引导他们学习田野调查、采访、拍摄、剪辑、说故事、口语表达等技巧,以建立他们跟家乡土地的连结和多元的视野。”身肩推动家乡教育的使命,“看见家乡”团队不仅走入面临废校、灭村的离岛、深山,帮助孩子发现家乡魅力,也跟电视台合作让孩子的作品有机会在银幕上亮相,更把部分作品带到国外去参加儿少影展。“看见家乡”的意义在于建立孩子的荣誉感以及对于家乡的认同感,让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化身为守护家乡的天使。

台湾嵵里国小的航拍照。
台湾嵵里国小的航拍照。

隔着海峡的另一端,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去年新上任的于海龙校长,为了解决老师荒的问题,2020年6月在这座山村里贴了一则招聘“乡村教育合伙人”的启事:“寻找心灵手巧的能工能匠,只要您在农业劳动、生产劳动方面有一技之长即可加入我们……”这则启事引来巨大回响,最终学校由八十几个应征的庶民当中录取40位手艺老师,并将部分学校校舍改造成6个工坊:木工坊、厨艺工坊、豆腐工坊、非遗工坊、创美工坊、种植养殖工坊,为孩子开设了二十多门课。孩子除了学手艺,同时学会了如何计算成本、如何计算食材用料比例、如何制作海报、如何销售等;最后,孩子做的豆腐还长期供应给餐厅。这不仅仅是一堂又一堂融合数学、科学、手艺、生活技能、经济等的课程,更让这些劳动阶层的庶民老师找到更深的自我认同感以及跟家乡的连结。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利用地方风土作教材,透过结合实作和理论的课程设计,营造学习的乐趣。如果每一个地方都是一所没有围墙的风土学校,让拥有良善价值和生活技能(或专业)的人成为老师,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吸收到的“副食”营养包含来自家乡土地的滋养和祝福,长大以后自然就能带着储备好的锦囊、踩着坚定的步伐往未来出发。

倘若家乡风土可以成为孩子的资产,孩子才有机会从made in factory变成made in hometown,世界才会越来越精彩,国家才会越来越有希望。

活动资讯

●主题:《看见家乡——家乡教育,送给孩子的未来资产》线上分享会(黄聿清主讲)

●时间:2021年8月28日,3PM-4PM

●FB直播:P Lab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07/04/2025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是一段用味道、体验与记忆,敞开的峇峇娘惹时光旅程。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亲手料理,更能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魅力。

在槟城乔治市的一条老街区,有一扇门推开后,迎面而来的不是菜单,而是一段家族的记忆。这是一间没有大招牌、不讲求翻桌率的餐厅,但每一位进门的客人,都是被邀请参加一场亲密的家族故事分享。

主角是骆先生,他虽然不是料理人,却是餐桌上的讲古佬,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家煮的不只是饭菜,而是一道道来自家族的私房料理,背后藏着的,是峇峇娘惹家族的饮食记忆。“这些娘惹菜,是我祖母,也就是我祖父的第三位太太,跟另外两位太太在家庭料理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料理。”骆先生一边上菜,一边解释。在峇峇娘惹的家庭里,妻妾之间会透过厨艺竞争家中地位,料理是同时获得宾客赞赏和先生芳心的重要手段。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桌家宴,承载了一个家族的历史。

我多次带外国客人到访“娘惹小厨房”,不单纯只是因为这是一餐私房菜,而是一场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堂地方DNA转译的课程。最近带领云林科技大学的硕士在职专班来体验,跟几年前我初次到访时相比,增加更多让人惊艳的服务体验设计,从摆盘、仪式感、香草饭(Nasi Ulam)料理体验、品尝的家宴菜色,到骆先生透过家族故事的穿针引线,无不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富甲一方的峇峇娘惹家中,与每一道菜色、搭配的酱料、使用的餐具,以及受邀共餐的英国殖民地官员、马来贵族、泰国的贸易伙伴、华人的社团领袖相遇,感受一个时代的辉煌。

整个沉浸式体验的最后,并不是买单离开,而是骆先生亲自带领客人参观他家后院。那里有他亲手种的野姜花、帝王乌兰(Raja Ulam)等香草植物,也有一砖一瓦细心保存的娘惹风格老屋,从食材的来源到房子的格局,从娘惹妻妾之间的厨艺竞争,到他祖父与其他峇峇家族在居家门面、设计细节上的较量,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故事。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饭后的导览解说,让人更能了解融合多种文化的峇峇娘惹族群。

在乔治市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里,“娘惹小厨房”像是一部默默播放的老电影,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一个个片段,拼凑出一个时代的风景与情感。娘惹文化之所以能成为IP,那是因为它让人看见几代的峇峇娘惹,如何把生活活成一门艺术的同时,也活成一个国家多元共生、包融共创的缩影。

这样的一顿饭,不只吃饱,而是让人带着滋味与故事,回望自己的“家宴”、家乡。原来,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地方的DNA,也可以浓缩在一场私房菜体验当中。“娘惹小厨房”不只是一间私房菜馆,更像是一座活的时光博物馆。没有展示柜,没有解说牌,只有一桌饭菜、一段段的口述历史以及真实、有温度的家居场景。当记忆被端上桌,文化便有了新的生命。骆先生把“吃”这件事赋予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只有味蕾的享受。

离开“娘惹小厨房”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个小时,月光洒在典雅的马赛克磁砖墙面上,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香草饭的气息。这里不是观光手册上会出现的景点,却是让人一辈子记得的地方,因为我们参与了一场记忆的传承仪式,这一顿饭不只追忆过去的美好,更是照亮未来的灯火。

延伸阅读:
卓衍豪/莺歌桌宴──一场连结产地与在地文化的宴席
卓衍豪/绝味地图
卓衍豪/怡保,宜饱
卓衍豪/岂止一顿饭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