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当全球暖化加速冰川融化,位于阿根廷圣克鲁斯省冰川国家公园的佩里托莫雷诺冰川,仍是地球上少数活跃的冰川之一,想要近距离体验壮观的冰之世界,可以参加当地的冰川徒步团,一睹冰川裂缝、冰峰、冰洞、河流等大自然奥妙的景观。
因为全球暖化的因素,也可能是地球冰川周期的关系,我们熟知的冰川如在加拿大、纽西兰境内的冰川,近年来都在萎缩当中。如果你有去过这些冰川,一般当地的向导都会介绍说,以前冰川的长度会到远处的停车场或山脚下,现在已经渐渐地缩短了几百呎,甚至是几公里的距离。悲观的说法是某些冰川可能会在这几十年内消失。
ADVERTISEMENT
据知,有几个冰川是例外。阿根廷南部的佩里托莫雷诺冰川就是个异数。直到今天,这个冰川的长度依然随着季节,冬天渐渐加长,夏天变得较短,但平均长度没有显著的改变。这个冰川位于阿根廷圣克鲁斯省冰川国家公园内,南纬52度附近,是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冰川。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2020年1月,趁着阿根廷夏天,报名参加了佩里托莫雷诺冰川的Big Ice徒步团。由于这家公司拥有这个冰川所有徒步团和观光船的特许经营权,而且每天限制只能带一个长团(冰川步行三个多小时,名额每天最多40人,名字是Big Ice Hiking Tour,所以必须提早预订,以免向隅。)
这家公司还有一个很有争议的规定:只有50岁或以下的人士才可以参加长团。凡是超过50岁的,只能参加比较短的迷你徒步团。这可能是因为长团需要在冰川上行走3个小时以上,万一徒步者出状况会很难急救,而迷你徒步团只需行走1个小时左右,而且徒步路线靠近码头(万一徒步者出状况比较容易送上船),所以对徒步者的岁数有要求。


冰川近在眼前,破裂场面壮观
一早,几辆小巴士会前往各个酒店,把当天的徒步者汇集到市中心的大巴士。我们一行人从埃尔卡拉法特市中心出发,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会到景区门口。还没有开始徒步前,导游先带我们到栈道近距离欣赏冰川。一个小时后,我们会再上同一辆巴士到码头,坐船前往冰川左边的一个小木屋,这是今天徒步团的起点。
埃尔卡拉法特早晨的天气不错,可是一到冰川国家公园,就感受到毛毛细雨了。巴士上的导游安慰我们说,下雨时,冰川里的水流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大块的冰块轰然破裂倒下,会非常壮观。下了巴士,每个人三步并作两步,沿着栈道的楼梯,走下去和冰川近距离接触。人还没到,就已经听到轰一声,冰川尾端垂直的冰面破裂,坠落湖中,造成湖面余波不断,观景台的游客都拍手欢呼。
我和另外一位同行的德国女生,一人守着一边,看看左边还是右边的冰面会发生破裂。没多久,我守着的冰面就已经受不了冰川缓慢前进推挤的压力,加上雨水的润滑作用,霹雳一声破裂倒下。
过后我们上了巴士,到了小渡头,搭船到阿根廷湖的另一端。那里是今天徒步的起点。在船上,我们可以看到冰川的尾端,离开对岸的山壁只有十来米左右的距离。冰川在阿根廷湖的旁边。如果冰川的尽头延伸到阿根廷湖旁边的山壁,两边湖水会因为被冰川封住,造成湖面水平渐渐有差距。这水平线的差异会给冰川尾端造成压力,继而使冰川的尾端断裂。当大量断裂的冰块破裂坠入湖中,会有非常壮观的场面。当然这是机缘,可遇不可求,我们这一次可没有这么幸运,见到这壮观的场面。
佛是静止的。
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导游拿出尼龙绳,系着我们的登山安全带(终于知道用途了),让我们一个一个轮流走前去看冰川里的水流。蓝色的水流在白色的冰面上流动,煞是好看。我们不能走得太前,以免掉入裂缝里。


全副装备,踏上冰川徒步征途
我们下船后,被分配成10人一组,每组有两个导游。我们的两位阿根廷向导非常风趣,会用韩语讲笑话,逗得我们团里的几个韩国人咯咯大笑。我们徒步到了小丘上的一个仓库,领取配备穿上。导游帮我们穿上冰鞋,我们自己戴上头盔和登山安全带,一个接一个排成一行,正式踏上冰川。
导游一直吩咐我们腿要迈开,以八字形的脚步,以免冰鞋的利爪不小心刮到另一条腿的裤脚而失去重心滑倒。下山时,身体重心要放在脚跟上,身体挺直,大力把脚跟踏入冰面,以步兵的姿态下坡行走。至于登山安全带(harness)有什么用途?这里先卖个关子。
我们很快到了第一个景点──冰洞。大家轮流进入冰洞里,另一位导游会从冰川上把我们从洞的另一个出口拉出来。冰洞好蓝,刚刚好够一个人进入然后拉着向导的手爬出来,不会有压迫感。
这时雨稍歇,太阳在云层里偶尔出来,给冰川架了个大彩虹。过后,我们进入冰川上游地区,看看里面迅速的水流。水是冰川的润滑剂,协助冰川流动。说穿了,冰川就是流动的冰块河流,只是因为流动的速度缓慢,一般人看起来仿


跨过裂缝步步为营
我们在冰川上越走越深入,冰面上也越来越干净,已经看不到之前在下游覆盖在冰面上的沙砾和泥土。到了一个平原,导游宣布我们可以吃午饭了!大伙迫不及待拿出自己带上的干粮慰劳自己。导游不忘提醒大家,包装纸和垃圾一定要自己带走,不可以留在冰川上。
我把三明治吃完,便到附近看看冰面的奇形怪状。由于雨水的侵蚀,有时冰面会出现空隙,向导称之为“窗口”。我看到一个菱形的窗口,白里透蓝,边与德国女生轮流和“窗口”拍照。
午饭过后,我们继续探索冰川其他的地方。偶尔会看到其他的组员,犹如在冰川上的小蚂蚁。
有些裂缝和河流比较宽,我们得在向导的帮忙下大步跨过。如果不小心掉下深不见底的深渊,那就麻烦了。
很快的,徒步到了尾声。这时云层已经散开,太阳高照,冰川上的冰块强烈地反射着白光,裂缝的蓝色显得十分诡异。我们还了装备,和向导告别后,便上船回岸。在船上,每人手里拿着一杯威士忌,冰块是冰川上的碎冰,一同干杯,庆祝我们顺利完成这次的冰川徒步。每人还得到一个设计独特的钥匙圈做纪念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提及蓝色小镇,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闪现的定是希腊著名的旅游景点,也被誉为爱琴海最美小岛的圣托里尼岛(Santorini)。其实在北非摩洛哥,也有一个蓝白色调交织而成的唯美小镇,叫做舍夫沙万(Chefchaouen),是全球五大蓝城之一,可以媲美众所周知的圣托里尼岛,却蓝得更彻底、更耀眼!

舍夫沙万地处偏远,距离文化古都菲斯(Fez)有200公里,首都拉巴特(Rabat)将近250公里,需要至少4小时的车程。若想从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机场直接前往舍夫沙万,全程超过350公里,历时5-6个小时车程才能抵达。
舍夫沙万,当地人简称之为“沙万”(Chaouen),源自柏柏尔(Berber)语“Echaouen”,原意指“角”,而“舍夫”(Chef)则源自“Chouf”一词,意思是“望着”,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舍夫沙万位于摩洛哥西北部,海拔约6008公尺,坐落在里夫山脉(Rif Mountains),隐身于山坳里,远眺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杰贝尔梅古(Djebel Meggou)和杰贝尔卡拉(Djebel Kala)山峰,状似一对山羊角,也因此而得名“Chefchaouen”,字面意思为“‘望着’形状像一对山羊‘角’的山峰”,更具体地说是有“望着山峰之巅”的含意。



迷宫般的老城,弯弯绕绕,容易迷路
从菲斯出发,经过4个小时左右的舟车劳顿,到达舍夫沙万时已近正午。在舍夫沙万“麦地那”(Medina,阿拉伯语“老城”的意思)里,大部分建筑古老,街道狭窄,而新城区则是现代建筑,有银行、书店等。
由于通往老城的道路狭窄,大型车辆无法通行,因此旅游大巴只能停泊在老城区外围的停车场,酒店业者都会安排行李车帮忙载送游客的行李前往下榻酒店。下车后,我们需步行大约20分中才会到达老城。
老城里仿若迷宫般的巷弄纵横相通,无论哪个转角,都看到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建筑,一片连着一片,很容易让人迷路。在弯弯绕绕的巷弄中,巷道宽窄不一,路面都是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砌,崎岖不平,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分布,配以石条阶梯,仅适合徒步旅行。


倘若要入住摩洛哥传统庭院民宿,即“里亚德”(Riad)或达尔(Dar),游客必须携带轻便的背包行李,或提前联系民宿经营者,让他们请人来帮忙搬运行李,否则在老城里扛着行李箱七拐八拐,上上下下层层阶梯和坡路才能抵达民宿,定会疲惫不堪!
从停车场步行到老城区里的“网红餐厅”(Mr Bin Chinese Restaurant),几乎都是陡坡。几位年长的团友明显感到吃力,步履蹒跚。导游因此联系了一部德士,载送她们前往餐厅,享用我们来摩洛哥数天,吃腻了塔吉锅(Tagine)后的第一顿中餐。
舍夫沙万有两家著名的中餐厅,即“成都印象川菜餐厅”(La Petite Chengdu Chinese Restaurant)和这家由中国河南人开设的中餐厅。漫步在山城步道上,目及之处几乎都是一抹蓝,居然连德士也髹上蓝色,散发着其独特的蓝城魅力。

曾经的难民村,蜕变成童话色彩的蓝城
舍夫沙万大面积使用蓝色为主色调,从而塑造蓝色山城的特色,因而被誉为“摩洛哥的蓝珍珠”(Blue Pearl of Morocco)。
对于它为何被髹成鲜艳夺目的蓝色,一直是众说纷纭,当地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蓝色具有防蚊功效。直至今天,年复一年,当地居民持续使用蓝漆,重复髹饰油漆剥落的墙面,形成深浅不一、颜色不均的层次感,表面也略显粗糙,有些房舍外墙甚至出现脏脏丑丑的斑驳感。
自从《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刊登舍夫沙万的照片于摩洛哥旅游指南的封面,以及李昇基主演的韩剧《浪客行》(Vagabond)远赴这里取景拍摄并播出后,这座山城开始爆红,成为摩洛哥旅游必去景点。
从老城的主要入口“艾因门”(Bab El Ain Gate)开始,徒步约10分钟即可到达乌塔哈曼广场(Plaza Outa El Hammam)。这座山城其实曾是一座难民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471年,始于修建防御葡萄牙入侵的城堡。后来,因为大量的摩尔和犹太难民涌入避难,老城区从城堡四周逐步扩建,并大规模髹上蓝色,让原本土黄色的城镇,变成宛如童话世界、唯美而浪漫的蓝城。然而,整座城堡至今仍基本保留着当时的原貌,伫立在老城中。
此外,舍夫沙万还保存着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因此,主要景点除了成为焦点的蓝色房舍等,就是矗立在乌塔哈曼广场一侧的古堡博物馆(Alkasaba Museum)、紧邻古堡而建的大清真寺(Grand Mosque of Chefchaouen),以及西班牙遗址──建在山顶上的白色西班牙清真寺(Bouzafer / Spanish Mosque)。


梦幻“蓝颜”,仿若仙境,惊艳人间
迈入老城,仿佛置身在蔚蓝的海底世界,空气中似乎少了些灼热,游客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穿梭于狭窄蜿蜒的巷弄之间,宛若遨游在深海里的鱼群!由于摩洛哥是穆斯林国家,舍夫沙万亦被阿拉伯文化渗透,随处可以看见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和富有伊斯兰色彩的洗手台。
在老城里,在居民的巧手下,很多老旧的古宅变成民宿、餐饮店和各类店铺,贩售的商品琳琅满目,焕发勃勃生机。许多民宿、店铺和民宅的外观色彩鲜艳、图案丰富,是吸引游客眼球的一大亮点!放眼望去,一栋栋蓝色建筑犹如童话故事中的梦幻房屋,连同遍布整个老城的大型壁面装置艺术,不管怎么拍都十分好看。
无论是随意闲逛或者依谷歌地图去寻觅知名的摄影景点,穿行在舍夫沙万巷陌,游客可以感受到历史建筑与居民创意的和谐交融,每个角落都体现了别致的艺术氛围感,呈现在建筑外墙、门窗与阶梯上,如同美术大师巧手勾勒,搭配多彩的花盆和攀附在墙上的藤蔓花卉点缀,构成了非同寻常的美。到过舍夫沙万的人,总会被它的“颜值”惊艳到!
举目满眼都是蓝,移步皆是美景,几乎每个角落都蕴藏着入镜的画面,像是童话故事中的景色,即便是拿手机随手一拍,都能拍出媲美明信片的效果。
舍夫沙万独具一种说不出的意境之美,在蓝色和其他色彩肆意碰撞中,构建出一幅幅色彩明艳的美景图,也因此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婚纱摄影、游客等前去拍照。


慢活步调,感受不一样的山城魅力
尽管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鱼贯而入,居民兀自生活着,不管大人或小孩,都不受访客干扰,不急不躁地过着简朴、闲暇安逸的生活。当地男居民大多穿着一种叫“杰拉巴”(Djellaba)的带兜帽连身长袍,悠闲自在地在街道上行走。
跟与摩洛哥其他地区一样,走在舍夫沙万的街头,到处都看得到猫的踪影,称它为“猫城”也不为过。猫似乎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分子,不怕生,任人撸摸。这些猫和蓝色背景相互衬托,给人美的视觉享受。
夜幕降临,从酒店的全景露台俯瞰老城,建筑层叠耸起,星星点点地亮起了灯光,汇成一片灯海,又是另一番美景。隔天清晨,当许多人还在睡梦中时,街道上安静冷清,行人寥寥,好多店铺还没开门营业。
离开舍夫沙万前,我一个人在酒店附近的街道瞎转悠,随手拍拍照,却发现不同时间点拍摄老城的景色,都有其迷人的风采,彰显蓝城独特风貌。
在这里,无论是摄影爱好者还是旅者,在享受悠哉惬意的慢生活之余,可以用镜头捕捉舍夫沙万的美丽瞬间,感受蓝城无限的魅力,收获不一样的山城之旅。


延伸阅读: 【摩洛哥】彳亍撒哈拉,在浩瀚天地留下足迹 【摩洛哥】北非摩洛哥多姿多彩 【东非肯雅及坦桑尼亚】跨越非洲大草原,追随动物大迁徙的足迹! 【沙地阿拉伯】沙地阿拉伯,向世界敞开观光大门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