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有兩個家,一個是從小長大的家,另一個是長大後結婚成主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稱為原生家庭。
ADVERTISEMENT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名言: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如果有所領悟,它也許能影響我們一陣子,但不是一輩子。
當中的我們把長大之後的不如意、個人性格問題、婚姻關係人際關係不佳等都歸結於原生家庭的創傷,這個說法讓許多做父母的心寒,但,事實證明,愛給多給少,對孩子的期盼太多或無視,都可能成為我們生命枷鎖。
“你是爸媽唯一的希望,將來我們過得好不好就靠你了……”
“為了你,我們省吃儉用,把最好的都給你,你最好命……”
“你怎不學學你表哥,成績好不說,各類比賽項目都有他……”
“我們都是為你好……”
這些對話是不是很熟悉?聽了有沒有特感沉重無力?父母把所有的關注和重心寄託在孩子身上,愛得越重,孩子越難於承受這愛的枷鎖。
小時候的何美就在這樣的環境長大,自己的父母永遠誇來做客的小朋友成績比她好、長得比她好看、比她乖巧懂事。只要何美稍稍不悅,父母就會說:“養你養得給臉色,去去去,去給別人家當小孩,我們可不稀罕,看誰要你!” 而何美在這重重的約束中變得自卑,沒安全感。
長大後的何美,總是唯唯諾諾,委屈巴巴的樣子。她的學科、工作甚至男友都是父母給選的。她雖不是很願意,但從小恐懼被父母遺棄的刻骨銘心的印記讓她習慣了不去反駁,慢慢選擇了妥協、順從,讓父母認同她是懂事、聽話,然後失去稜角,成為父母想要的好孩子,可是卻一輩子都迷失了自己,不知自己要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成長如果按照大人的規劃就可以走向成功,可以省略挫敗,但卻忘了耳濡目染對孩子的影響力的巨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聽見,深深刻在孩子的記憶裡,進而成為孩子長大後的人格導航。如果家庭和睦友愛,孩子必定擁有足夠的幸福感和對人的善意。如果家庭氣氛是充斥著暴力、緊張,孩子則會對人對己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下意識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自覺中學到的一些言語行為(有些也會反其道而行),然後延伸至親密關係中。
所以原生家庭的氛圍、傳統習慣、溝通模式都對孩子的影響強大。
父母需不斷學習
說到這,心情也許有些沉重,感覺現在為人父母的我們好像做錯了什麼,或者父母過去也曾傷害了我們,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的父母不是完美的,也沒有完美無瑕的家,而我們現在雖有機會不斷學習,但為人父母的我們,也還是不完美的。
我們過去沒有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得到過足夠的心理養分,所以不曉得如何真確的、純粹的表達對孩子的愛,但,如今意識到了它的重要,那麼從這一刻開始給孩子無負擔、無條件的愛與陪伴,還是不遲的。
我們現在是子女的原生家庭,可以重新創造一個有愛、有尊重、有陪伴的家,終止舊有的家庭模式,為孩子,以後的子子孫孫送上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我們是現在家的塑造者!還來得及給孩子有愛的原生家庭。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在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平台的情感博主广泛讨论“回避型依恋”和“原生家庭创伤”等心理话题。这些内容通过情感共鸣吸引观众,让我们感觉自己并不孤单,获得短暂的慰藉。然而,随着观看这类视频的增多,我开始产生疑问:这些视频真的是为了治愈我们,还是为了利用我们的痛苦赚取流量?
我来自重组家庭,成长中常感孤单与不安。家庭成员多,父母几乎没有给予我情感上的支持。每次看视频讲述“原生家庭创伤”,我会感到强烈的共鸣,过去的痛苦似乎找到了根源。那时,我把所有的困惑归结于家庭环境,关系越来越僵硬。找到了痛苦的源头,却依旧无法摆脱它。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意识到,这些视频虽然带来情感认同,却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每次观看后,我得到暂时的安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深的焦虑和自怜。创伤故事不断重复,却没有引导我走出困境。每次看完,我反而陷入更深的痛苦。
我逐渐意识到,过度关注过去的创伤并不能带来治愈。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过去,但如果总是停留在痛苦中,我们如何前行?如果把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就永远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成长,不是回避痛苦,而是从痛苦中汲取力量。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视频提到“记忆可以被改造”的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过去的记忆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受到自我暗示和外界影响而改变。也许,这些痛苦的回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或许只是我赋予它们的意义。意识到这一点,我决定不再将一切归结于“原生家庭”,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如何调整自己当下的情绪和生活。
于是,我开始行动起来。积极去运动、阅读心理学书籍、学习沟通技巧,这些小小的改变让我渐渐找回自信。我意识到,真正能改变我的,不是过去的创伤,而是现在的态度与行动。每个困境,都是成长的机会,只要我敢于面对,敢于行动。
短暂的慰藉不能解决问题
如今,我对情感视频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虽然它们能带来短暂的慰藉,但它们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我们过度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和无助。真正的成长来自于独立思考与主动行动,不再依赖外界的情感安慰,而是积极面对当下,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不幸的过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被它束缚。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的态度和行动。成长并不是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学会从困境中汲取力量,通过行动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常常在短视频中寻找共鸣和安慰。这些内容短期满足了情感需求,但很少能带来实质性改变。它们加剧内心的无力感与焦虑,让我们停留在“受害者”角色中。真正的成长,来自独立思考和行动,而非依赖外界标签和情感视频。
离开“毒流量”,摆脱情感视频中的安慰,我们才能真正开始走向自我修复的道路。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