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选举二三事

发布: 11:55am 08/11/2021

马华

候选人

马来语

马华

候选人

马来语

马六甲州选 | 马华候选人无法以马来语对答 引起两派网民争议

马六甲州选 | 马华候选人无法以马来语对答 引起两派网民争议
梁慧莹无法以马来语回答媒体提问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推特截图)

(八打灵再也8日讯)选举梁慧莹在面对记者提问时,因无法以马来文流利回答,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热议和争论。

昨日,社交媒体开始流传一段58秒视频,代表国阵马华竞选格西当州议席的梁慧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由于无法使用马来文从容应答而遭到部分网民批评。

ADVERTISEMENT

根据网民Gang_Utara截取的视频,一名男记者先是询问梁慧莹要如何为马六甲的政治带来稳定,但梁慧莹显得有些慌张而没有回应。

接着另一名记者继续以马来文问她,作为新人要如何与其他政坛的前辈竞争时,她也答不上,最后仅简单回答“我会尽力”结束访问。

间中她用中文脱口说出“我不知道”也被网民放大检视。

由于上传该段视频的网民也提及梁慧莹学历,指她中学就读马六甲培风中学,是一名统考生,并从台湾世新大学毕业,引起网民热烈讨论。

大马策略与国际研究所(ISIS)的高级分析员哈里斯再努在推特发文表示,即使不具备流利的口说能力也没有太大问题。

“重要的是她被投选为人民代议士后,有工作,也有诚信。如果可以用马来语吟诗、辩论,但是挥霍人民的钱又有何用?”

有网民则表示,梁慧莹是新人,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感到慌张,一时不知道要怎么回答问题。

不过也有不少网民持反对意见,直言:“如果要成为人民的代表,就不能紧张,还有很多艰难的问题等着她!”

有网民认为,即便不能很流利,但州议员也应该要具备能用马来文与人民进行对话的能力;也有网民表示,州议会不论是辩论还是问答环节都会大量使用马来文,若不会说马来语将无法有效执行州议员的职务。

马六甲州选今日迎来提名日,各政党日前相继公布了候选人名单,马华共派出7名华裔候选人参与竞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30am 22/04/2025
温思拯.Rojak语言是珍贵资源

真正的多语社会并非要求人人都以某一种语言流利沟通,而是鼓励在不同语境中,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这正是大马华人的强项。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时隔12年再到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并见证签署了31项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协议。此次到访,我国以最高规格的礼仪接待,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和首相安华都亲自设宴款待。

访问期间,随行中国记者因在餐厅享用扁担饭(Nasi Kandar)并用流利马来语交流的非正式视频在社交媒体走红。一些网友以幽默自嘲方式留言,称“中国人的马来语比马来西亚华人更流利”。

笔者高度赞赏中国记者的专业素养与文化适应能力。这段视频展现了中国媒体在国际报道中采用的本土化的策略,这些记者不仅精通马来语,更具备在大马生活的经验。显然,使用对象国语言交流不仅能提升传播效果,更可带来亲切感并拉近两国的文化距离。

然而,笔者难以认同部分网民自我贬低的言论,因为马来西亚华人的多语能力早已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绝大多数华人能熟练使用华语、英语、马来语及多种方言,只是在日常交流中常出现语言掺杂(Rojak)的现象,这导致部分人在正式语境下的马来语表达不如专业语言工作者流利,例如随行的中国记者梁靓是云南民族大学马来语讲师。

笔者认为我们本土“Rojak式”的沟通是我国语言交流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包容。这种交流方式不仅能展现出马来西亚的独特文化,还能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例如在槟城,不同种族的人都能流利地使用福建话、华语和马来语交谈。

因此,笔者并不以看似不甚流利的马来语交流为耻,更不会自我矮化。尽管目前看来,网民的调侃仍停留在轻松层面;但这样的自我贬低可能触及敏感的语言议题,例如马来西亚华人掌握国语的能力。

笔者认为,若过度强调华人“马来语不流利”,不仅忽略了大马华人语言能力的真正价值,甚至无形中强化华人“国语不达标”的刻板印象,为质疑多元教育体系合理性的人士提供了不必要的论述空间。

事实上,大马华人能在不同场合灵活地运用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并在多种语言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恰恰是大马多元社会最珍贵的文化资产。

真正的多语社会并非要求人人都以某一种语言流利沟通,而是鼓励在不同语境中,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这正是大马华人的强项。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