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深翰墨缘 艺坛孝子美名传
留书一沓珍无比 亦是恩情亦是鞭
书法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之瑰宝,而中华传统文化之核心莫过于以儒道所提倡的仁义道德。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中国文人强调修身立德,因此有所谓的“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自古以来有多少尽忠尽孝的忠臣孝子,他们的名,千古流芳!他们的字,万古长存!
ADVERTISEMENT
潘景祥是我的学生,然而,他对书法的追求,我自叹不如;他对母亲的孝顺,我自愧不如。
潘景祥于1989年出生于山打根,祖籍广东南海,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他12岁时,父亲因病早逝,他与母亲马氏、一名兄长及两名姐姐相依为命,相互扶持,坚强生活。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景祥的母亲不得已从家庭主妇投身到餐饮服务业,协助亲戚在学校的食堂经营。虽然忙于工作,景祥母亲始终没有忽略孩子们的教育。景祥回忆母亲的教诲:学做人须从学写字开始,一笔一划皆不能马虎,字体务必端端正正,做人务必堂堂正正。
因为母亲严厉的言教与身教,景祥从小便便练就一手硬笔好字,常常受到师长的表扬肯定。小学三年级,母亲为他的课外活动选项报了书法班,从此在学校以《高书小楷》作为临摹范本,认真学习。慢慢地,他均能从代表学校参加写字比赛中获奖而归,成为家人们的小骄傲。
12岁那年,佛堂一位许姓师姑(退休副校长)无意间发现景祥秀丽而端庄的字体,鼓励他参加我的书法班,以期能更上一层楼。一开始,生性内向的他尚在犹豫,母亲得知后极力鼓励,并在那一年的年终假期正式参加书法班,开展这一段师徒情缘。
景祥刚来的第一两堂课。我即发现他与众不同的用心。他有别于一般孩子的被动,打从骨里生起的一股求知欲,对书法的执着孜孜不倦,让我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只要是我布置的课业,景祥总是用心完成,无论从一开始的笔画训练,抑或后来进阶到唐楷、汉隶、秦篆的学习,无不让人刮目相看,暗暗称奇,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
这期间,除了每星期的书法课业,景祥还大量阅读许多书法书籍。他会在每次书法课前后的空挡时间到我书架前翻阅图书。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书体,都会如获至宝般向我借阅,然后回家悉心阅读。可以说,景祥在书艺上能有今天之成就,主要还是归功于它自己契而不舍的研究,孜孜不倦的学习,而我充其量是他众多助缘之一而已。
景祥15岁那年,不幸之神再次到来。这次轮到他母亲罹患乳癌,这对景祥一家人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我见过他们一家人,彼此亲密无比,感情之深羡煞旁人。学佛而董事的景祥深知自己没有办法改变母亲患病的事实,唯有根据佛典的教义,发愿以终生茹素之功德回向给母亲,但愿能减少母亲的痛苦,尽早离苦得乐。这份孝心,如此孝行,怎能教人不动容?
此后的三四年间,每逢年底学校假期,景祥便陪伴母亲到亚庇治疗。一路上母子相伴同行,赴医院、逛书局、访茶坊,母子总是形影不离。
自小,景祥在母亲的鼓励之下与书法结缘;后来,母亲在景祥的鼓励之下以练字抵病魔。景祥将自己用过的字帖引导母亲临摹,而母亲则如孩子般听话认真书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在临终前留下厚厚一沓习作。这些习作对景祥而言却是无比珍贵的墨宝,继续陪伴与鞭策他往后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