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发布: 7:00am 21/11/2021

国际母语日

多元母语

跨族群

国际母语日

多元母语

跨族群

国际母语日推动跨族群合作 全民一心捍卫多元母语

报道:李佳憓
摄影:蔡伟传、受访者提供
国际母语日也让不同种族认识多元传统习俗,图为导览志工刘紫森(左)正为印裔朋友示范筷子的用法。(受访者提供)

各族捍卫母语运动在多元的大马社会里并不罕见,但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平等下,弱势及少数群体依然面临各种压力和消失的威胁,母语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扩大,人们渐渐对失去市场使用价值的语言抱持消极态度。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GBM)每年筹办,邀请国内多个非政府组织合作站在维护多元语言任务的前线,提高母语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在国内族群关系时而紧张时而融洽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在维护母语文化的同时,保持的和谐合作关系?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GBM)四位代表分享对各族母语教育的看法,一致认为多源流学校并不妨碍人民团结。左起为赖兴祥、峇沙米、莫哈末阿敏以及乌斯哈菈妮(Usharani Sarkunavalu)。(蔡伟传摄)
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集合多个非政府组织,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母语日纪念活动,迄今推动跨族群的合作已有10年历史,促进国民交流。(档案图)

多种形式促进国民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倡议从2000年起,把每年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在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下,由林连玉基金、淡米尔基金会、马来西亚伊斯兰友好协会(IKRAM)、全马原住民网络(JOAS)以及其他先后加入的各族非政府组织,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国际母语日纪念活动,迄今推动跨族群的合作已有10年历史,通过工作坊、讲座论坛、各族文化表演、比赛等形式介绍和文化节庆,促进国民交流。

赖兴祥:走过几许风雨
马有完整华教体系

林连玉基金署理主席赖兴祥强调,各族公民都有使用母语教育的机会,共同建立一个公平、民主和开放的社会。

除了中国港澳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赖兴祥表示,这有赖于“族魂”林连玉先生和其他华教斗士致力维护华文母语教育,并积极争取要把它列为我国其中一个官方语文。

“华社的母语教育历经许多风雨后,终究还是走过来了,我觉得大马华裔是比较庆幸的,虽然付出很大牺牲,但还是成功让华教有一定的发展。”

21日见报∕我们/国际母语日-多元母语教育非社会和谐绊脚石

华教在马仍面临威胁

随着中国经济体崛起,华文的使用价值与地位日渐受到重视,不少西方国家也开始学习汉语。尽管如此,赖兴祥认为,华文教育的地位在我国仍面临威胁,至今依然有人挑战华淡小不符合宪法,都对捍卫母语人士带来危机感。

他强调,相互尊重是巩固跨族群合作的关键。“因为我们没办法得到官方很大的支持,所以非政府组织必须携手合作,以共同的信仰和目标尝试建立一个更公正的文明社会;国际母语日是我们众多努力之一,把各族人民聚在一起促进团结和理解。”

赖兴祥表示,尽管我国华文母语教育体系保留完整,但至今仍有人不时挑战华淡小的宪法地位,对捍卫母语人士来说是一种危机。 (蔡伟传摄)
保留母语3大宗旨

赖兴祥指出,保留母语的重要性主要有3大方面:一、语言是文化和文化遗产的载体,母语消失等同于失去身分认同;二、母语教育是学习的最有效媒介,特别是对语言能力低弱的孩子;三、母语教育对个人的品格塑造、道德和价值观极其重要。

“我们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学和哲学,若放弃母语,将失去这个文化宝库中的所有知识。”

对于不少华裔学生选择不考华文,他表示,虽然学习语言是一种沟通的工具,惟母语教育并非仅以考试为目的,而是对母语进行系统性地学习与流传,是传承价值意识的重要管道。

莫哈末阿敏:加强实用性
马来文需成知识语文

相比他族母语,巫裔的母语——马来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地位稳固,几乎所有大马人都会说国语,在政府落实“巩固国语和加强英语(MBMMBI)”的政策下并不存在消失危机,但其发展之路仍值得反思。

莫哈末阿敏认为,马来语有必要加速发展成知识语言,否则若其仅局限于交际功能,将难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不再获人民重视。 (蔡伟传摄)
语言不能仅局限于交际功能

马来西亚伊斯兰友好协会教育机构执行总监莫哈末阿敏直言,如果一种语言仅局限于交际功能,它可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

“这也是政府试图让马来文成为知识语文(Bahasa ilmu )的原因,外国人如果要获取更多知识就要学马来文,否则这个语文就只会在我国、汶莱和印尼使用,不会有好的发展。”

他说,一个语文欲寻求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地位就必须成为知识语文,并藉它获取和传递知识,同时成为重要文献,但此事在大马并不算成功。

“如今人们对马来文的需求不再有紧迫性,因为它没有太多的输出和产品,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必要,这是马来文母语的挑战;不像很多人会急着学英文、中文甚至是俄文或日文,因为这些都是知识语言。”

两名印裔同胞在国际母语日嘉年华会上,对弈马来播棋(Congkak),是马来西亚极具特色的童玩之一,在马来社会较为流行。(受访者提供)
峇沙米:语系太多难传承
原住民母语恐消失

在西马的原住民社区共分为18个族群部落,各自拥有不同的母语体系和生活习俗。但随着原住民部落的人口逐年减少,族群的语言文化很可能在一个世代间消失。

全马原住民网络代表峇沙米表示,由于原住民细分族群的母语太多且相互存在竞争,因此很难选出其中一种来作为原住民的官方语言,或将之纳入正规的母语教育体系中。虽然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已有闪迈族语(Bahasa Semai),但大部分原住民的母语仍无法系统性地传承。

他表示,很多父母都会鼓励孩子从小说马来语,以便在学校容易与他族沟通,特别是靠近城市的原住民社区因为与其他种族交流的机会较多,却渐渐忘了母语。

峇沙米(Bah Sami)多年来致力推广原住民母语运动,却不获政府大力支持,加上原住民本身渐渐不重视母语,让他倍感无力。(蔡伟传摄)
半岛闪迈族(Suku Semai)鼻笛吹奏家拉曼(Rahman Bah Tuin)在2020年国际母语日庆典上演奏,与众人分享原住民特色。 (受访者提供)

指政府未重视原住民母语

无奈的是,全马原住民网络在推动原住民母语及文化方面并未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峇沙米以个人经验举例,指原住民社区举办的活动都需涉及政府管理的原住民发展局(JAKOA),同时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官方询问,让他感到压力。

“理应帮助我们的当局却对维护原住民权益方面态度消极,没有给予全力支持,我们提交意见或信息时也会遇到很多问题,让我们觉得很无力。”

峇沙米曾于2018年国际母语日嘉年华中,教导马来小朋友解锁原住民智慧锁(Jak Renoi)。(受访者提供)
说母语无需觉得丢脸

峇沙米续说,一些年轻人会因为说母语而感到丢脸,担心自己被社群排除在外。“但这种事情不应该存在!我们应该为母语感到自豪并向他人介绍我们的语言。”

“在吉隆坡经常都会听到外籍移工说巴基斯坦语、孟加拉语和缅甸语等等,外国人都说自己的母语,但我们身为马来西亚人说母语为什么要觉得丢脸?”

他说,母语的保护与传承只能靠各族各自努力,鼓励与家人和孩子讲母语,“当然我们可以学习其他语言,但母语必须是首要的。”

一群来自不同源流小学的学生正各自制作五颜六色的彩米图(kolam),进而了解印裔传统文化。 (受访者提供)
乌斯哈菈妮:淡小入读人数虽降
印裔社会仍积极巩固母语

“淡米尔小学已经从888所学校减至今天的524所,有些学校甚至少于10名学生。”

印裔生多不会说淡语

淡米尔基金会董事乌斯哈菈妮表示,很多就读国民学校的印裔生已经不太会说淡米尔语,加上国内印裔的生育率下降直接影响淡小的入学人数,导致其地位动摇和面临关闭危机。

但她强调,如今印裔社会比以往更大规模地加强和巩固母语的重要性,不少家长也鼓励把孩子送到淡小接受母语教育,惟不太受国家当局重视。

她说,不少印裔认为说英文看起来比较“高级”,但实际上不懂母语的他们更吃亏,亦失去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当你懂得越多语言、知识和文化,你会变得更强大且丰富,这是一个优势。”

虽然淡米尔语并非职场上必备技能之一,但她认为,该语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并没有失去经济价值,而是有助于扩大商业、贸易等方面的重要力量。

“除了印裔公司,也有不少电视台、出版社、翻译工作等都需具备淡米尔语言技能,需求量也在增加。”

配合国际母语日嘉年华,一名华裔小学生在维卢(Dr. Velu Perumal)指导下,尝试书写淡米尔文书法。(受访者提供)
建议学校办各族母语课

另外,她建议每所学校尤其是中学都开办至少一堂各族的母语课,助于推广母语文化。“华裔至少有独中,但没有淡米尔中学,部分学生只能自学中学等级的淡米尔文来应付SPM考试。”

“除了学习国语,政府应该鼓励每个小孩都要懂得自己的母语;只要人们继续使用母语沟通,语言是不会灭亡的。”

乌斯哈菈妮呼吁政府必须鼓励每个小孩都要懂得自身母语和文化,倡导多元和多样性社会。(蔡伟传摄)
多源流学校非种族和谐阻碍

询及多源流母语教学是否破坏各族和谐,莫哈末阿敏认为,多源流母语学校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优势,但一旦国家要改变政策就会变成敏感话题,被多方尤其是政治人物玩弄。

“我们的目的在于促进种族之间的和谐,但影响人民和谐的因素还包括语言、经济和政治,更重要的是提高文化水平和倡导好的价值观,否则就算所有人都会说马来语还是无法和睦共处。”

赖兴祥补充,只有等到我国出现一名真正以民为首的领袖,才能使母语课题不再沦为政治议程。他强调:“多元语言和文化是一种资产,不是国家的弱点,每个语言都有独特美丽的地方。”

乌斯哈菈妮则表示,多源流学校不妨碍社会融合,因为大马本来就是多源流社会。“这些都是政治问题,我们早就已经是一家人了,无需特别推出‘大马一家’(Keluarga Malaysia)来灌输这个观念,是政治分裂了我们,但现在又要重建这个家庭。”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17/04/2025
陈穆红博士.“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母语多语教育的原则,是一个普世性的教育理论,落实它的概念是可以进一步提高马来西亚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包容性。

为纪念国际母语日,全国教育改革行动委员会(IPPN)月前举办了“以母语为基础的多语教育”(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简称为母语多语教育)国际研讨会。华社对母语教育的想法,主要是从语言权力的角度切入,也通常把它和华教当作同义词。但作为国际公认的教育论述,母语多语教育的意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母语教育权利有所不同。

母语多语教育的原则主张,幼儿教育的最佳教学语言是孩童最熟悉的语言——这通常也是儿童的母语。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由于学校通常以主导族群的语言授课,因此使得在家中不讲该语的少数民族儿童在入学时面对挑战。另一方面,在许多非洲国家,法语或英语是学校的媒介语,普遍老百姓很少使用,对于就学儿童的负面影响就不仅限于少数族群。不过,母语多语教育不只是提倡幼儿用母语学习,也关注多语的掌握。

一般而论,母语是指父母跟孩子在家使用的传统语言。实际上,在许多亚洲和非洲社会中,儿童是在多语的环境中长大,入学时已经能讲多种语言。在通婚很普遍的沙巴和砂拉越,父母可能会决定从小用马来文或英文与孩子沟通,导致年轻一代不熟练自身的传统语言。因此的问题是:母语多语教育的原则会推荐哪种语言为起步学习的媒介语?答案始终是孩子开始上学时最熟练,讲得最好的语言。语言学的术语称之为“第一语言”。

三十多年的国际普及识字运动所得到的其中一个教训是:教学媒介语对儿童的学习是很关键的,世界银行也针对这个课题发布了政策方针文件。我们普遍认为小孩要学习一门新语言,只需要让他以沉浸式的体验,就自然而然的会掌握。我国的双语言课程(Dual Language Program)的概念就是如此。父母以为把孩子送去双语言课程班,孩子掌握英文就会更快更好。

但是,我们没考虑到掌握一门语言需要时间。孩子如果还没掌握好教学的媒介语,在班上就不能好好的理解其他科目的内容,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偏低,并可能让孩子对该科目失去兴趣。一项关于在OECD国家展开的PISA测试研究发现,在家中使用与学校里不同语言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不佳的可能性比平均高出15%。

在理想情况下,幼儿不只应该用他的第一语言开始学习,也该先学习用第一语言阅读和书写。第二(和第三)语言的学习应该适当的循序渐进,从口语对话开始,然后再学习阅读和书写。

研究发现,第一语言掌握得好的孩子,通常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也表现出色;相反,如果第一语言掌握较弱,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往往也较低。此外,语言学家也会区别“会话流利度”(conversational fluency)与学术学习所需的熟练程度 (academic register),两者有不同。所以学生在校不只是学习读写,也需要把语言能力提升到能够用来学习新的知识。

精通至少一门语言有助于更高层次的思考,更容易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因为语言提供了理解较抽象的概念和表达更复杂思想的思维支架。语言学也已肯定双语能力对认知发展的益处。

母语多语教育的原则强调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正确的教学媒介语,以及按照恰当的次序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性。它认为,强化母语的应用和使用母语学习,与掌握多语能力是相容的,甚至相辅相成。除了关注语言对学习效率的关系,它还强调利用孩子本身带进课堂的知识和资源来促进有效学习。母语多语教育的原则,是一个普世性的教育理论,落实它的概念是可以进一步提高马来西亚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包容性。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