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尾结束居家隔离后,年終我们以“重新出发”为题,期许受困之后的破茧而出,孰知东马一场州选又让疫情趋严,2021出发不久即变成裹足不前的窘境,如今市场重开又遇州选,情景相似得何其荒谬。回想这一年,脑海中记得的事,除了迷人嫣红的风铃木花开(见9/6副刊专题),又有哪些是印象深刻的呢?
ADVERTISEMENT
上一期记者慧贤在本栏细数了过去一年写过的【东西】专题,在疫情之下,看似风花雪月的题材也有其文化意义。这样的反思何其珍贵,因为懂得事物的价值,才不会妄自菲薄。当然,“风花雪月”之外,我们也追踪了不少“贴近时代脉搏”的题目,凭印象信手拈来的就有:
一探防疫前线人员的“直击现场”系列,包括包裹物流中心(5/5)、疫苗接种中心(21/7)、ICU病房(17/6)、法医和化验室(30/5)等;“疫情下的XX”系列,如疫情下的环保(10/3)、疫情下的水灾(27/1)、疫情下的我们2.0(21/3)、疫情下的同理心(27/4)、疫情下的时尚(5/7)、疫情下的华文教育(5/10)等。
其他与疫情相关的内容还有:冠病儿童隔离记(26/5)、冠病遗孤(27/10)、快乐缺氧(11/6)、代茶饮(18/6)、网课穷则变,变则通(26/10)、复课后的当务之急(28/9)、分辨信息真伪的媒体素养(20/4)……
因为一则校园强奸玩笑,副刊也一连制作了3期的专题回应:女孩,谢谢你说出来(6/6)、乱开黄腔的性骚扰(2/6),以及学校的性别平等教育教什么(8/6)。
今年7月17日是马航MH17空难7周年,副刊从鉴证的角度追缅事件的发生(11/7)、因国家语文局在社交媒体上一则关于粿条的规范拼写,引起议论的语文规范问题,副刊也有专题探讨(21/4)、UPSR废除后,教育改革该怎么走(25/5)、关注工程意外现场,特别是外劳的伤亡事件(30/6),甚至是预算案引起月经贫穷的议论前,副刊也早已在8月18日探讨过相关议题。
此外,还有日本排核废水影响了谁(16/6)、传统医师注册之路(14/4)、音乐人不是点播机(7/4)这些专题,不知可有勾起你记忆中当时的那些事件?
副刊的定位,本来是想在新闻之外,为大家提供心灵上的另一扇窗,发掘生活中的品味和情趣,但世事扰扰,有时想独善其身也不能免俗;尤其是从事媒体工作的,除非力有未逮,不然在众声喧哗中能够提供不同角度的观察,实不应错过回应当下的热门话题,即使有抽水之嫌,大部分时候也是狗吠火车,但始终是一个“机会教育”。这一点副刊同事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以上种种已足以交待,表现也让我与有荣焉。但愿即将来临的2022年,终于可以迈开大步向前走,活力副刊也将在原本应该着力的生活和文化议题上火力全开,敬祈期待。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月经禁忌不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2023年,尼泊尔一名16岁少女因来月经被迫住进“月经小屋”隔离,最后被毒蛇咬伤身亡。尽管尼泊尔政府早已禁止这种陋习,但“月经不洁”的观念根深蒂固,属于女性的悲剧不断上演……

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月经,受访者迟疑了一下,把月经称为“朋友”。究竟有多难以启齿,让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敢直呼“月经”大名?
不过,我能理解受访者的反应,毕竟过去我也曾对月经感到羞耻。
从进入生理期开始,我就听说过不少关于月经的禁忌。比如,月经叫“大姨妈”;来月经是女生之间的悄悄话,不能随便在男生面前提起;男性不能倒装有卫生棉的垃圾;来月经的女性不能进寺庙、不能出席丧礼……
还记得去超市买卫生棉时,不管收银员是哪个种族,都会有一种默契——自然而然地从柜台下抽出黑色塑料袋,专门用来装卫生棉。回到家后,要把卫生棉拆开分装,每一片都用报纸包好,不让别人,尤其是男性看出那是卫生棉,然后收进书包里。等到要用的时候,又像做贼一样,遮遮掩掩地从书包里抽出来,快速跑向厕所更换。换好后,还得用报纸包好才能丢进垃圾桶。
月经禁忌不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2023年,尼泊尔一名16岁少女因来月经被迫住进“月经小屋”隔离,最后被毒蛇咬伤身亡。尽管尼泊尔政府早已禁止这种陋习,但“月经不洁”的观念根深蒂固,属于女性的悲剧不断上演。
但又何止是月经呢?束缚女性的禁忌,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裤不能直接丢洗衣机,避免与衣袜混洗,是出于卫生考量。但许多人却宁愿相信那些不近人情的旧俗,认为女性的内裤必须分开洗,否则会影响家中男性的财运;晾晒时,还得挂在低处,不能过头,否则会触霉头。
有没有发现,这些禁忌的出发点,几乎都是以“男性”的利益为优先,要女性学会羞耻?仿佛一切晦气,都是女性的错。
看过一句话说:“我们的恐惧是被后天训练出来的。”那些皱眉、叮嘱、责备,一次次提醒着我们,月经是污秽的事。久而久之,我们也就真的相信了。但我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女性抬头的时代,能够接受教育、接触不同的资讯,逐渐摆脱“我是女性,我有罪”的枷锁。
然而,遗憾的是,仍有许多女性在这些不饶人的风俗里苦苦挣扎。
事实上,关于月经羞耻的讨论从未缺席,网络上随处可见相关内容,不少人也在为此发声。尽管如此,这么多年来的旧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所以能够勇敢地直接说出“月经”,已经是个重要的进步。
相关文章: 陈星彤/雨林教会我的自由 梁慧颖/列访纲 白慧琪/把新闻过成时间度量衡 袁博文/学习变老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