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导航

发布: 8:00am 08/02/2022

教育导航

GuruLab

线上教育平台

科技能翻转教育

教育导航

GuruLab

线上教育平台

科技能翻转教育

科技能翻转教育 GuruLab利用科技 驱动更有效学习

余恺凇(后)和陈文慧(前)分别从英国剑桥和牛津毕业,她们相信科技能够为教育带来改变,因此在马来西亚创立GuruLab教育平台,希望帮助学生实践个性化学习。

经过两年的疫情催化,线上教学对师生来说已不陌生,但如果线上教学仅仅是复制教室里的教学,那等于只是换个形式,还不算翻转教育,更极致的线上教学应该是依据每个学生的状况,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现今国内外有不少,包括2021年在马来西亚创立的,皆强调以科技驱动个性化学习,方法是透过数据分析掌握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优缺点,再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ADVERTISEMENT

报道:本报 梁慧颖
摄影:本报 辛柄耀

余恺凇与陈文慧,一个是剑桥大学资讯与电脑工程硕士,一个是牛津大学教育学硕士,两人去年9月联手成立GuruLab线上教育平台,招揽同样是名校毕业的教育与科技人才,雄心勃勃要为马来西亚教育界创造新气象。

说到线上教育,本地师生如今肯定都不陌生,但这个平台不是要完全复制教室里的教学,而是创建数据分析系统,利用数据帮助学生更有效学习。

余恺凇曾在伦敦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分析数据是她的强项,她说在GuruLab,“所有的教学都是通过我们的平台进行,不管学生在课堂上有任何活动,例如回答问题或是问老师问题,还有他们的作业,我们都会收集数据,然后平台会分析那些数据,让老师知道学生到底哪个地方比较不明白,或是哪个地方需要加强。这些事情只有科技可以做到,因为试想在一个班上,老师如果要记录学生说过的每一句话,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可是我们通过科技可以获得这所有资料。”

余恺凇从17岁就立志为马来西亚教育做贡献,继联合创立CollegeLAH和Rakan Tutor之后,再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GuruLab教育平台。

数据经过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好比体检报告。陈文慧举例,如果学生的英文只有70分,报告会列明到底是语法、内容或写作技巧需要补强,而GuruLab的老师就好像专科医生,针对病症用药,“比如心脏问题就看心脏专科,皮肤问题就看皮肤专科。”她说:“如果不知道学生哪里生病,怎么能够对症下药?”
虽然对有经验的老师来说,对症下药不是不可能的事,但她试问如果班上有50名学生,老师要如何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手把手教每一个学生?这导致老师往往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法,难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余恺凇说,GuruLab的目标是因材施教,比如题库如果足够强大,便可以根据学生进度分派不同作业,老师不必因为班上有50名学生而去设计50份不同的作业。

陈文慧说,教育平台利用数据厘清学生的优缺点,老师得以更清楚如何对症下药。

GuruLab现阶段只教导英文

早在冠病疫情爆发之前,外国已有诸如可汗学院和洋葱学园的线上教学平台,都是主打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如今,同样以教育科技起家的GuruLab已完成100万美元种子融资,今年1月正式开课,目前只教英文,对象是13至17岁学生。

为马来西亚教育贡献一直是余恺凇的心愿,这种使命感源于她17岁那一年,有一次到距离雪州蒲种住家不远的一所学校做义工,惊觉只有10分钟车程之遥的地方却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环境真的足以影响人的命运。因此,当年只有17岁的她即跟朋友一起创立了非营利的CollegeLAH网站,提供升学和奖学金资讯,以及去年疫情期间,因为深感疫情严重影响贫困学生的教育,所以又联合创立非营利组织Rakan Tutor,提供一对一线上教学。

导师透过GuruLab自创的平台授课,每3个月发布学习进展报告。(图:受访者提供)

同样的,陈文慧也对教育怀有热忱,所以本科念法律的她,到牛津深造时选修了教育。由于深感科技会是翻转教育的一股巨大力量,因此回国认识余恺凇之后,两人一拍即合创立GuruLab。

她们俩都曾就读华校,自小英语就很棒,这跟她们的家庭教育有莫大关系,例如陈文慧父母从她年幼时就给她看英文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诸如国家地理频道的纪录片,所以升上中学后,用英语学数理难不倒她。而余恺凇的父母也明白英语很重要,从她小时候就给她看很多英文课外读物,加上她高中念国际学校,英语自然变得更流利,顺利为她打开通往剑桥大学的大门。

GuruLab现阶段只教英文,余恺凇说:“之后我们当然也会想要把平台扩展到其他科目,但现在暂时还没开始。”

目前,她们的目标是先把这个平台做好,引进科技帮助学生更有效学习,希望有朝一日,个性化学习在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普及。

GuruLab团队成员除了教育工作者之外,还包括专门负责开发软体和行销的人员。

相关文章:

认识学前教育

【教育大小事】数据看亚太地区线上学习的发展

数码媒体与传播课程 学习有创意地运用网络创造无限可能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12:00pm 27/05/2024
纪家良和李名堂走过世界 把音乐养分灌溉大马土地

十几年前,纪家良(Jebat Arjuna Kee)和李名堂(Dylan Lee)都是马来西亚爱乐青年乐团的成员,后来两人各奔东西进修音乐,分别站上世界各地不同的舞台演出,看过不同的风景。
冠病疫情爆发后,两人回到故乡马来西亚,在本地音乐厅的舞台重逢。如今,他们将再次联手登上马来西亚爱乐乐团的舞台,呈献不同于以往的演奏内容。

纪家良(右)和李名堂相识近20年,年少时都是马来西亚爱乐青年乐团的成员,如今两人将分别以指挥和大提琴手的身分再次同台。

说到马来西亚爱乐乐团(MPO),很多人以为这个乐团只会演奏西方古典音乐,但是继去年成功主办《邓丽君纪念演唱会》后,马来西亚爱乐乐团下个月的《天上小夜曲》音乐会(Celestial Serenade)将会带来华乐,到时本地指挥家纪家良将与中国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合作表演。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还包括谭盾的〈卧虎藏龙协奏曲〉,由马来西亚爱乐乐团的大提琴手李名堂演奏。事实上,李名堂之所以会爱上大提琴,是因为四五岁时在电视上看见国际知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在《芝麻街》里的演奏,而《卧虎藏龙》电影配乐正是由马友友演奏,马友友于2000年在伦敦首演〈卧虎藏龙协奏曲〉。

纪家良

纪家良从中提琴到指挥

关于音乐启蒙,纪家良最先爱上的其实是提琴,也是因为小时候偶然在电视看见提琴的表演。他说:“当时我在电视上看见陈美(Vanessa-Mae)的演出,她那时已经是很有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我看了觉得好酷,心想我也要成为那样子!”

他当时央求妈妈给他买一把提琴,但他妈妈认为他年纪还小,所以没有答应,只用纸板做了一把小提琴给他。经过两年不断地哀求,他父母终于让他去学提琴。

后来等到他年纪再大一些,他加入马来西亚爱乐青年乐团(MPYO),体验到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音乐的乐趣,由此确定要去美国进修音乐。

过去他一直是乐团里的中提琴手,直到多年前当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他开始对乐团里其他乐器的部分也感兴趣,比如会好奇双簧管在做什么?长号又在做什么?因此他开始看总谱,渐渐涉猎指挥这个专业,读硕士时决定攻读乐团指挥。

李名堂

李名堂游走各地吸取不同音乐养分

李名堂则是去了世界的另一头深造。他首先得到全额奖学金,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修读本科,师从新加坡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家吴沛轩。后来他去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莫扎特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欧洲发展多年,回国前是在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进修。

音乐将他们俩带去世界各地吸取不同地方的养分,李名堂说就算单单在德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可能就有不同的演奏风格,是这些差异造就了音乐的丰富与奥妙。

身为乐团的一员,他说:“我们需懂得跟不同的乐手配合,并且互相成就彼此。以马来西亚爱乐乐团为例,我们的同事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匈牙利、日本、丹麦、中国、澳洲、德国、斯洛伐克等地,这是马来西亚爱乐乐团的神奇之处。”

马来西亚拥有多元文化确实没错,但也因为这样,纪家良常自问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才算是“马来西亚音乐”。他说,虽然我们有马来传统音乐,不过也有不少音乐人学成归国后把外国的音乐养分带进来,所以如果要定义什么是马来西亚音乐其实不容易。身为音乐人,他们能做的是加强本身才艺和学习融会贯通,通晓不止一种类型的音乐。

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李名堂说,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影响力已经打破地理限制,使得本地音乐人需要跟全世界抢观众。这种情况下,音乐人呈献的音乐不但要有品质,还要能够直达人心,这是现今音乐人应该要有的认知。

纪家良(左)和李名堂相识近20年,年少时都是马来西亚爱乐青年乐团的成员,如今两人将分别以指挥和大提琴手的身分再次同台。

给年轻学生的建议

如果要给年轻的音乐学生提建议,纪家良会以自己一直奉行的原则勉励大家,即要把自己当作海绵,尽可能吸收可以吸收的一切。他举例:“假如有人问你要不要参与演奏,只要你能力可以做到的,你就答应吧!还有要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及参加各种大师班和工作坊。虽然有时可能会觉得太多,但你之后反思就会更加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对自己有用的,然后你可能就会发展出你的音乐风格。”

当然,自律和勤练习也很重要,但他说音乐不能盲目地练,应该要有目标和专注地练习,不是拼命练习就肯定有效。

李名堂也认同,学音乐就应该多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场音乐会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他本身深受启发的是新加坡的一场音乐会,钢琴家陈万荣(Melvyn Tan)演奏约翰·凯吉(John Cage)的钢琴奏鸣曲,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至今仍在他心里回荡。

马来西亚爱乐乐团将在纪家良的指挥下,与中国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合作。

大马爱乐乐团难得中国风

即将举行的《天上小夜曲》演奏会将是纪家良第一次以指挥的身分与华乐演奏家合作。对于这次合作,纪家良认为,虽然唢呐的声音非常响亮,但它就像西方交响乐团里的木管乐器一样,不同大小会有不同音色,只要好好配合,唢呐一样可以跟其他乐器和谐共鸣。

他预告这场音乐会将会有很多唢呐跟打击乐器的合奏,尤其是〈麒麟颂〉这部分。〈麒麟颂〉是中国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委托作曲家孔志轩为她量身创作的唢呐协奏曲,歌颂麒麟这个古代神话中的瑞兽。

刘雯雯出生在中国山东一个唢呐世家,隶属上海音乐学院,乃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生,曾在澳洲悉尼歌剧院和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奏唢呐。除了〈麒麟颂〉,她此次来马来西亚还会演奏极具中国传统民族色彩的〈百鸟朝凤〉,通过唢呐模仿百鸟朝见凤凰的和鸣声。

另外,音乐会的曲目还有李民雄作曲的〈龙腾虎跃〉,以及朱践耳作曲的〈黔岭素描第三乐章:月夜情歌〉。

这场演奏会将于6月1日(星期六)在吉隆坡国油双峰塔的音乐厅举行。

简介

  • 纪家良(Jebat Arjuna Kee)
    纪家良既是中提琴手也是指挥,曾在著名音乐厅如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和澳洲悉尼歌剧院演出。留美期间,他在美国皮博迪音乐学院深造,具有伊士曼音乐学院中提琴演奏本科学位,及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乐团指挥硕士学位。在马来西亚,他担任过的职位包括Bentley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总监、雪兰莪青年交响乐团的联合指挥与弦乐教练,并且曾在本地私立大学音乐系任教。

  • 李名堂(Dylan Lee)
    李名堂具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本科学位,及德国奥格斯堡大学莫扎特音乐学院硕士学位。他得过的奖项包括在全球音乐合作伙伴协奏曲比赛,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舒曼大提琴协奏曲荣获大奖,及2019年参加德国安德烈亚斯-斯坦比赛荣获第一名。

更多【新教育】
实习医生 穿针引线成就自己 
花花草草说故事01/马来村子的丹绒花树 
《太平湖》作者吴咏駩/探索大自然 从身边的花草开始 
拥抱差异 三趟溯源之旅 
世行报告——让所有孩子都有好的开始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