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严峻的疫情,怡保又有几家老行业、老品牌殒落;据说持续高涨的店租,很快就会让身处观光区的一家知名老食肆收拾包袱。老行业、老手艺、老味道的凋零,虽然让人觉得遗憾(网络世代或许无感),但想要保存这些老好事物,谈何容易。
回头看我们自己平常消费的地点,就知道风往哪吹。逆风,只要活得下来,以另一种面貌再现,潮流更迭,风向易转,又能再走得更远一些。我佩服的槟城娘惹私房菜馆的骆老板,曾经被官方单位问及“槟城的老味道越来越少,你有什幺解方?”把自家种的各种香草成为餐桌上的明星、跟食客一起料理等,把体验设计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骆老板,答得精简有力:“卖贵!”予他而言,那些寻不回的老味道都是因顾客不愿花更多金钱支持的必然后果,年年上涨的材料费无法反应在售价上,羊毛自然出在羊身上;没日没夜的做,像员工多过像老板,赚到的钱随时要准备拿去补贴医药费,当然不可能有下一代愿意接手。
ADVERTISEMENT

卖贵,当然只是一个比喻,增值才能守住老品牌的明天。对于传统店家而言,卖贵意谓着走出舒适圈,开拓新市场,那是少一点毅力决心视野格局都成就不了的事。鬼仔巷口的何九茶店,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成果,环境、氛围、服务、感受……当然还让食客笑着离开、再日常不过的美食,加上空间设计、餐牌设计、流程设计、服务设计,把老好时光和潮流趋势融进各种设计细节里,把感动和品牌植入顾客心里。顾客透过享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重临某个时代的集体回忆现场,跟当年的美好相遇,这些设计无非是将产品变成通往记忆的入口,进而去认同这个已经被创意包装、原本毫不起眼的老品牌;更重要的是,再怎么卖贵,都必须在一般民众认知里能够接受的消费水平才能走远。
知名的吉隆坡镒记茶餐馆则保留了传统茶室的基本模样,经历了几次搬迁,环境变舒服了,招牌变显眼了,增值后创造的利润空间用来维持上乘的食物水准,每一次去我都能见到不少年长的顾客在那里用餐,其中一次还碰上已故的杨忠礼先生跟家人在共进早餐。镒记用新价格、老情怀、老味道,留住了老客人,同时创造更多的新客人。提升了利润空间,接班人和一众铁粉,都成了共同守护这个品牌的一分子,未来的路自然就一片光明。

怡保的阿洁江氏白咖啡茶馆坐落在老店屋内,弥漫的南洋风卖的也是老好时光,但真正厉害的软体还是美味食物和背后的经营思维,根本不用靠游客就能立基于常民生活之中。阿洁延伸传统茶餐室的“共享经济”精神,把从前由不同小档口共生,同时还寄卖各种食物的模式,改成由经营团队搜罗怡保最好吃的小吃,下午茶时间除了餐牌上的主餐和饮料,糕点选择多元且个个精彩。阿洁的厨房内只负责饮料,所有食物都在这里加热、摆盘后就能漂亮上桌,这种形同“食物策展”的概念,集众品牌之力成就源源不绝的顾客。
美好事物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进化(或退化),夕阳余晖不一定会迎来下一个朝阳,这世界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传承故事,当然也不存在零基础的创新;传承其实就是在吸取时代的养分中,一次又一次的重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这是一段用味道、体验与记忆,敞开的峇峇娘惹时光旅程。

在槟城乔治市的一条老街区,有一扇门推开后,迎面而来的不是菜单,而是一段家族的记忆。这是一间没有大招牌、不讲求翻桌率的餐厅,但每一位进门的客人,都是被邀请参加一场亲密的家族故事分享。
主角是骆先生,他虽然不是料理人,却是餐桌上的讲古佬,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家煮的不只是饭菜,而是一道道来自家族的私房料理,背后藏着的,是峇峇娘惹家族的饮食记忆。“这些娘惹菜,是我祖母,也就是我祖父的第三位太太,跟另外两位太太在家庭料理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料理。”骆先生一边上菜,一边解释。在峇峇娘惹的家庭里,妻妾之间会透过厨艺竞争家中地位,料理是同时获得宾客赞赏和先生芳心的重要手段。

我多次带外国客人到访“娘惹小厨房”,不单纯只是因为这是一餐私房菜,而是一场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堂地方DNA转译的课程。最近带领云林科技大学的硕士在职专班来体验,跟几年前我初次到访时相比,增加更多让人惊艳的服务体验设计,从摆盘、仪式感、香草饭(Nasi Ulam)料理体验、品尝的家宴菜色,到骆先生透过家族故事的穿针引线,无不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富甲一方的峇峇娘惹家中,与每一道菜色、搭配的酱料、使用的餐具,以及受邀共餐的英国殖民地官员、马来贵族、泰国的贸易伙伴、华人的社团领袖相遇,感受一个时代的辉煌。
整个沉浸式体验的最后,并不是买单离开,而是骆先生亲自带领客人参观他家后院。那里有他亲手种的野姜花、帝王乌兰(Raja Ulam)等香草植物,也有一砖一瓦细心保存的娘惹风格老屋,从食材的来源到房子的格局,从娘惹妻妾之间的厨艺竞争,到他祖父与其他峇峇家族在居家门面、设计细节上的较量,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故事。

在乔治市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里,“娘惹小厨房”像是一部默默播放的老电影,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一个个片段,拼凑出一个时代的风景与情感。娘惹文化之所以能成为IP,那是因为它让人看见几代的峇峇娘惹,如何把生活活成一门艺术的同时,也活成一个国家多元共生、包融共创的缩影。
这样的一顿饭,不只吃饱,而是让人带着滋味与故事,回望自己的“家宴”、家乡。原来,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地方的DNA,也可以浓缩在一场私房菜体验当中。“娘惹小厨房”不只是一间私房菜馆,更像是一座活的时光博物馆。没有展示柜,没有解说牌,只有一桌饭菜、一段段的口述历史以及真实、有温度的家居场景。当记忆被端上桌,文化便有了新的生命。骆先生把“吃”这件事赋予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只有味蕾的享受。
离开“娘惹小厨房”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个小时,月光洒在典雅的马赛克磁砖墙面上,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香草饭的气息。这里不是观光手册上会出现的景点,却是让人一辈子记得的地方,因为我们参与了一场记忆的传承仪式,这一顿饭不只追忆过去的美好,更是照亮未来的灯火。
延伸阅读: 卓衍豪/莺歌桌宴──一场连结产地与在地文化的宴席 卓衍豪/绝味地图 卓衍豪/怡保,宜饱 卓衍豪/岂止一顿饭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