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于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视觉传达组,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肄业)的张国耀,因大学毕业专题,前后利用了3年时间走遍台湾,寻找逾百位的百岁人瑞,将刻画在他们容颜的岁月痕迹以及故事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
ADVERTISEMENT

其后,这系列2010年的摄影作品《百岁》让他一战成名,不但获《国家地理杂志》专题报导,更拿下了中、英、美、台等多个地区以及《国家地理杂志》主办的摄影大奖,《百岁》《菜市仔》《人非人》3组系列作品也获日本清里摄影美术馆永久典藏。

此后,他正式成为一名全职摄影师,留住了无数定格的瞬间。
很多时候,创作者会在无意识的情况将情感投射到作品当中,而他年少成名,理应志得意满肆意张扬,但是当我指头点开一张张照片时,却只感受到冷静和孤清。
这些照片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

张国耀于1988年出生于吉隆坡一个单亲家庭,21岁的母亲尚在孕期,夫妻感情便宣告破裂,于是他从小就与外公、外婆相依为命,和父亲关系较为淡漠和疏离。

大约五六年前,他的父亲因病骤逝,母亲在去年也因为心肌梗塞突然去世,而他们离世时,他刚好都不在他们身边。

而在父亲去世的前两年,父子两人完全没有联系。父亲因何两年来对他不理不睬,导致张国耀自己单方面“被失联”的原因至今仍是谜。
“等我再看到爸爸时,他已经躺在棺材里面。”
父子两人从短暂失联变成永远失联后,让他感悟良多。
不圆满的家庭让他对婚姻既向往又害怕
“小时候妈妈会在我面前骂爸爸,什么忘恩负义、负心汉、甚至有家暴的行为等。爸爸过世后,我的体悟就是不管大人的世界发生什么事,父母都不要把‘对方不好’的观念灌输给小朋友。”
“小朋友是无辜的。他因为你们才来到这个世界,但又因为你们的不成熟、情感问题等各种原因,让他承受你们两个大人争执所带来的影响。”
两个成年人争吵,甚至上演全武行,幼小的孩子站在角落旁观,这样的画面无论是在现实生活抑或是影视剧里,不断地在上演。
“这些事情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无法辨别好坏,也不了解来龙去脉和他们曾经相爱的过去,只看见当时的情况或听见当下父母对彼此口出的恶言。这应该留到他们长大后自己去分辨。”
常言道,父母便是“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在台湾多年的张国耀,已经练就一口毫无大马口音的华语,事业也在台湾闯出了一片天,随着父母相继离世,年迈的外婆、舅舅阿姨们以及5个同父异母的弟妹,成为他与马来西亚仅有的连接。
他坦言,如今5个弟妹是他在这世上仅剩的血亲,他亦很想与他们建立亲近的手足关系,但这并非易事。
“因为对他们来说,从小到大只有他们5人,对于凭空出现的哥哥,在短时间内会无法接受。”
“我很想跟他们保持良好、密切的关系,想关爱他们,想尽一个哥哥的责任,可是他们不一定会接受。”
家庭的不圆满,曾令少年时期的他想过早婚,盼望过四代、五代同堂大家庭的未来,但现年33岁的他并不如过去年少的自己所想的那样,在婚姻这一关口却是踌躇不前。
“我觉得有一部分是我会害怕,我觉得没有准备好。我没有一个榜样和人可以让我参考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父亲和丈夫,好像少了一点什么的感觉。”
童年的经历让他对于婚姻和家庭既向往,又害怕。
“之前妈妈还在的时候,会希望能赶快娶妻生子,让她抱孙子。现在他们都走了,我就好像没有那么急迫去做这件事,好像可有可无了。”
人海里的孤岛,距离才是美
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尽管世事无绝对,却也点出童年生活对于一个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深远。
这种影响,或多或少地反映在张国耀的作品上。
“我觉得一定会有(影响)耶。其实我一直很羡慕大家庭或家庭完整的人。”
他坦承自己的渴望,但也认为如今的自己是这段经历成就的。
“有一句话说阻力就是助力,我猜假设我现在是在健全的家庭长大,我可能也不会有现在的收获和成长。”
“有时候是逆境中成长,像这种环境会让自己想办法变得更强壮。”
翻看一张张出自他手的照片,无论场景在何处,照片中人多寡,都会莫名地会感到疏离以及孤独,仿佛是置身于闹市中的一座孤岛,有一种周遭的喧嚣与他无关的冷静。

于是,我不禁向他确认,这是否就是童年经历对他的影响?
“我从小到大好像是这样。”他笑道,“我认真回想起来,其实我不太喜欢过年过节。”
“过年过节的气氛是很热闹、人很多的,但自己反而是很安静的,很离群索居。”
曾经有朋友问起:“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有哪个朋友是你从小到大,保持联系最久?”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他脑海里只有一片白雾,怎么都回答不上来。
“我好像真的很难跟任何一个人保持很长久的关系。当然,可能自己的个性是其中一个问题。”
“我觉得人的变化实在太多,加上现在资讯、生活、工作、娱乐等等有太多太多选择了,包括认识人的机会也变多。”
他说,自己当然也有挚友,但是他认为地理位置距离越远的朋友,情感反而是最紧密的。
“所以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太亲密,太常互动,不一定是好事,对我来说,距离才是美。”

拍“人”,谈一场短暂又深情的“恋爱”
张国耀喜欢人文题材,从事商业摄影时也拍过不少人,有名人和政治人物也有不少的素人,无论拍什么人于他而言,像是一场深情又短暂的“恋爱”,短暂地深爱过每个被摄者。
“我觉得拍‘人’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在拍照的当下,你要想办法爱上他/她。你要对他/她是有感情的,要知道这个人在你镜头前可能会呈现他们这辈子最帅气、最漂亮的一面。”
“然后你要用最短的时间爱上他,然后拍完照后,你要想办法忘记他,所以摄影师无疑是最花心的人。”

除了商业摄影,既喜欢拍人又喜欢记录的他还曾担任过一家香港媒体《端传媒》的特约摄影。
而亲临新闻现场的经历,则带给他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冲击体验。
“我很尊敬新闻现场的摄影记者的朋友,因为他们是摄影师中最辛苦的一群人,钱少事多离家远。”
他自言,自己拍照的习惯太冷静,因此在充斥着冲突的新闻现场难以发挥。
“我的思考方式不太一样,这是由于每个摄影类别都有它的眉眉角角(即细节),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弱了一点,但我还是喜欢这件事情(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能让我感受到社会一线到底在做什么事?不管是冲突,还是合理的抗争,每个社会议题都值得被关注。”
重新定义“马来西亚人”
张国耀的作品大多以台湾作为背景,询及是否有拍摄大马相关的题材时,他直言确实已经在计划且已提上日程,而主题亦正正与“家庭”有关。
“‘家’对我而言是很多问号的,而马来西亚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有三大种族,一直以来从以前到现在种族的议题一直都是政治手段。”
“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跨种族的家庭组成,那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同样文化和种族的人结合,其离婚率也很高,可是为什么一些跨种族的婚姻可以维持较久?是爱跨越种族吗?”
对此,他也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跨种族家庭的孩子们,实际上是新时代的“马来西亚人”。
“他们不再是‘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更可以代表马来西亚人。因为他们是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结合的二代、三代。”

他说,这原本是去年就要展开的计划,奈何疫情的缘故而延误了,尔今疫情已经有所缓和,相信很快就会重启拍摄计划。
我想,这将会是他给马来西亚最美好的一份献礼,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他曾是“问题学生”,如今是享誉世界的主题乐园佼佼者,也是主题乐园领域中少有的东方脸孔领导人。他就是来自槟城、今年60岁的沈氏休闲集团(Sim Leisure Group Ltd)创办人兼主席拿督沈芝庆。
沈芝庆多年来的发型,一直都梳成注册商标的“怒发冲冠”,如今在这年纪看来,更像是“叛逆中年”,也有人直呼他为“老顽童”,他都照单全收,毕竟这是他在主题乐园世界中,不断追求“好玩、创新”元素与目标的象征。
文:本报 刘振仪
图:受访者提供
沈芝庆认为,学术仅占据整体教育的15%,在当今的环境中,其重要每年都在下降。但在马来西亚,人们追求教育时往往过度注重学术成绩,忽略了其余85%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他称之为“生活技能”,这导致个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尤其是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学生的未来。
他说,学术不等同于教育,在教育的真正意义上,学术仅代表一小部分。“但是,为何很多人看不到这项问题?这一道问题就是答案。通过系统化灌输下,我们已被洗脑并相信学术等于教育。对我来说,学术教育是一门生意,也是一套控制人们的工具,就像大型制药公司的故事。此外,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大多数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因为对于那些不习惯质疑的人来说,效果最佳正是12至15年的课堂教育带来的影响。”
“有一句古老谚语是这么说:‘谎言重复说多次,就会变成真相’,我们还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到教育的转折点。
“传统的学校教育不会像购物中心那样很快消失。但线上购物(可不必去购物中心)也是一种选择,并且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这就不禁让人深思了,不是吗?”
沈芝庆说,学术是指有结构地追求学科知识,从学校学习的语文、数学、地理和历史等基本科目,到更专业的大学学科。这个学习过程通常依赖死记硬背,即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做法。“相比之下,真正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原始和自然的学习过程,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探索、观察和采取行动,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不仅在课堂上进行。”

他说,有些人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学,却过度强调正规学术,而不是注重于全面及体验式的学习,这将造成差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在生活中表现良好,尤其在企业和经商方面。
沈芝庆举证,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都没有完成高等教育,有些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像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李嘉诚、比尔·盖茨(Bill Gates)、林刚河(Ekovest)、麦克·戴尔(Michael Dell)……我们的骆文秀、陈志远、汤爱迪生等,这绝不可能只是巧合。
“但请别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必须放弃学业才能成功。许多人在学校中表现出色,也同样取得很大的成功,原因是他们也在教育的另85%方面做得很好,不是单纯依赖那15%。
“一个人即便在学校考到很多A,也不代表这人拥有思考能力,而一个在学校所有科目都不及格的人,也不可能太聪明。”

思考能力是死记硬背的终结
沈芝庆提醒,进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普遍的现代,教育也在改变,从以往取得资讯和知识的模式,转向培养出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从未如此重要,这也是死记硬背学习的终结。你的未来将不再由你拥有多少个A或学位来决定,这是因为人工智能透过赋予每个人知识和资讯的力量,重新设定竞争格局。教育也必须让我们的下一代,为明天的需求做好准备。
“拥有批判思维的能力,就像能够打好羽毛球或足球,或者把歌曲唱好,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但遗憾的是,死记硬背几乎无法或完全无法培养此能力,毕竟批判思维,需要在接受之前提出质疑和挑战。”
学校在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沈芝庆说,马来西亚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制度下,学校采纳的死记硬背教学法只是“洗脑”的做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而不是真正的学习。
“死记硬背要求你牢记并接受资讯,没有质疑甚至不完全理解,这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深入理解资讯背后的基本原则,要去理解‘这是为何’而不是‘这是什么’。”他举例:“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
他说,当然谁对谁错是次要的事,重点在于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教育核心的价值所在。
在他看来,依靠死记硬背的学生不会质疑被教导的内容,导致他们服从。但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学校采用死记硬背的这一套,将逐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创造力来自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和做事,学校却在做相反的事,他们阻止独立思想和个人意见的做法,已经扼杀个人的创造力。”
他提醒,当教科书上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且不存在提出异议的空间,学校里的孩子变成了教科书设计出来的机器人。
“坏学生”不代表是没用的人
沈芝庆自揭,他于1982年在锺灵中学念中四时因为不服从和“有意见”的性格,其操行被班主任打D评。事关他在课堂上不会对老师的教导照单全收,反而在好奇或不明白时主动举手发问,甚至发表意见。但在老师眼中,这是“问题学生”的表现。
沈芝庆因此被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并受到惩罚。1983年他念中五时,校长想出了一个主意——将他和几位同样被认为“有主见”的学生,与其他行为评分较差的学生编排到同一班级,这个班级被戏称为“问题学生班”。
“放牛班”有如龙虎门,有调皮学生、“阿飞仔”或意见多多者,都被校方视为“没有希望”的学生,无法考好成绩,老师不看重且不会细心教导。这件事让沈芝庆感到生气:“我的学校将好奇心视为罪行,就像犯罪或暴力一样。
“校长的策略到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谜。无论如何,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这个因行为评分为D的班级在第二年取消。”
他发现,学校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士兵,灌输类似军队的纪律,不允许质疑,服从才最重要,但他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他本身就已证明,即便曾被归类为“坏学生”,也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他强调,培养出有如士兵的学生根本不是学校乃至大学的目标,学校要求学生穿着同样校服、同一款袜子,甚至留着相同发型的做法,尤其应该受到批评。
“你跟我,我跟他,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家都保持独特性,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这才更重要。”
沈氏休闲集团至今参与全球超过300个主题乐园项目,包括Motiongate Theme Park(图1)、DreamWorks的Kungfu Panda(图2)、Lost Paradise in Bahrain(图3)、Ski Dubai(图4)、Laguna Waterpark(图5)等。 |
![]() |
![]() |
![]() |
![]() |
![]() |
沈芝庆认为,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长久以来犯下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自称为教育家的决策者和所谓的学术专业人士,也是死记硬背的产物。所谓“由盲人带领盲人”,因此走向一个缺乏批判思考和创造力的未来。很快地,这将导致传统的学校教育脱节和过时。
“为何像我可雇用未来劳动力的雇主,却无法参与制定教育政策?这些‘专家’是否了解工作中的生产力和效率?他们是否有经营依赖创新生存的企业?他们是否面对商业生存挑战的经验?答案,其实都隐藏在这些问题里。”

母亲是学习榜样
“我母亲没受过教育,但她是我见过最成功,最勤劳的人。”
沈芝庆的已故母亲洪秀珍生于1934年,从中国下南洋来到槟城落地生根。母亲从年轻开始独自一人,靠着种菜、饲养猪只鸡只和各种杂工的收入,把沈芝庆共9个兄弟姐妹培养成才。
他回顾母亲这一生,每日忙个不停,清晨5时起床收割蔬菜带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赶回家喂猪和鸡,下午去做各种杂工,晚上还要回家与孩子们一起缝制雨伞,至晚上11时才停下。后来,母亲的养猪和鸡场,也从小小规模扩大到数百只猪和上千只鸡。
“我母亲通过多年的努力,把一间破旧的木屋改建成一栋拥有两层楼、七间卧室的房子,这一切都来自她的辛勤工作!”
沈芝庆把母亲视为学习的榜样,母亲的身教,让他学习到勤奋与刻苦耐劳的精神。他更加认同一点,即一个人接受的85%教育里,其中一部分来自生活的环境。“母亲是文盲,但她在生活中非常成功,她在15%的学术是0分,但在85%的其他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母亲不识字,但一生勤奋、坚韧、充满常识、性格坚强、聪明,靠自学成才,懂得家禽养殖场的成本和动物健康管理。”
更多【人物】: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大胆想像精彩人生, AI专家苏仲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从害怕大海到热爱深潜 伊帕用镜头掀开海底神秘面纱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