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13日讯)柔佛州选成绩尘埃落定,若从各方所赢得的议席分析,这场选举其实是属于3大阵营的比拼,国阵获得40席,希盟及亲希盟的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拿下13席,国盟3席;其他参选的政党包括斗士党、民兴党、社会主义党、土权党及全民党及16名独立人士皆铩羽而归。
在得票率方面,国阵得43.11%,希盟加上MUDA 29.88%,国盟24.04%,三分天下后,剩下的约3%选票由其他政党及独立人士瓜分。
ADVERTISEMENT
本届柔佛州选的投票率创新低,仅54.92%,远比马六甲的65.85%及砂州的60.67%还低。
国阵得票率43.11%保基本盘
国阵在此次柔佛州选大胜,根据成绩及非官方数据初步分析,国阵56席赢得40席,胜率是71.42%,总体得票估计约有59万900张,得票率达到43.11%,这个成绩比509大选来得好。
2018年509大选,国阵得票58万2265张,或38.68%的得票率。
这个数据也显示,国阵尤其是巫统保住了基本盘,在地的马来选民包括年长者或年轻人,大多数将选票投给了国阵。
投票人数比上届少5%
本届柔佛州选共有259万7742名合格选民,其中约75万是新选民,但是总投票率仅有54.92%,或142万6573名选民参与投票。对比2018年509大选,投票选民有150万5221人,减少7万8648人。
换句话说,投票率大幅度降低,是因为数十万游子,包括在狮城的柔佛选民无法回来投票,但是投票人数基本上与上届选举相差约5%,差别并不显著。
上阵37席仅输4席
巫统是最大赢家
巫统是这届州选的最大赢家,上阵37席,输掉4席,分别是武吉哈逢(土团党)、新邦二南(诚信党)、马哈拉尼(伊党)及兴楼(土团)。
马华上届总得票14万4888张或9.63%得票率,竞选15席全军覆没。然而,此次的总得票估计约15万4600张,或10.8%,得票率没有显著增加,但是在议席却有很大突破,赢得4席。
国大党方面,上届获得4万2502张选票或2.82%得票率,赢得2席。此次总得票降低至约3万7800张或2.65%得票率,在得票减少下,赢得席位反而增至3席。
希盟得票大砍一半
509大选,希盟4党(公正党、行动党、诚信党及土团党)上阵56席,总得票是80万3148张,得票率53.36%,而赢得36席首次执政柔佛州。
到了本届柔佛州选举,希盟三党上阵50席赢12席,另外6席让给了MUDA。希盟此次的得票和得票率皆大砍一半,总得票数是大约36万7000张或得票率26.42%,估计比起上届锐减了43万张,得票率下降了大约27%。
这也意味着,希盟此次的得票,比起2013年大选,当时民联三党竞选所获得的62万5851张,还少了约25万8000张选票。
不过,若加入亲希盟MUDA在6个州席的4万3124张得票(不包括MUDA与公正党相争的拉庆州席),希盟加MUDA的总得票为41万零649张,或29.88%得票率。
国盟得票与希盟旗鼓相当
由土团党、伊斯兰党及民政党组成的国盟方面,在本次总得票共有33万4457张,或24.04%得票率,在得票方面仅次于希盟,看似旗鼓相当。
此外,在一些马来选民占多数的多角战中,国盟所取得选票超越公正党及诚信党,显示国盟获得一定的马来选民支持。
不过,由于柔佛州许多州席属于混合选区,国盟所得的州席只有3席,分别土团党2席,伊党1席,在席位数量方面与希盟相差甚远。
华裔选民对选举冷淡
本届州选,不仅掀不起反风,华裔选民对选举冷淡,因此投票率创下新低。
这个现象可从投票率最低的几个选区分析所得,即:柏伶州席(43.3%)、士姑来(44.9%)、士都兰(47%)、优景镇(47.9%)及文打烟(49.9%),这些选区都是属于华裔选民占多数,也是行动党和MUDA主攻的选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伊党显然想成为国盟老大,甚至是马来政党的老大,但事实上也不顺利。
在结束巫统“一党独大”时代后,从2018年大选至今,众多马来政党之中还没有出现明确的“老大”。
从巫统分裂出来的马来政党,包括最早期发起“烈火莫熄”运动的公正党;敦马哈迪不满纳吉领导的巫统,另起炉灶成立的土团党;喜来登政变后,马哈迪另外成立的斗士党,这些政党都不是掌控马来票的“老大”。
土团党在冠病疫情后,和伊斯兰党组成国盟,虽然国盟在2022年大选,明显获得较多马来选民的支持,但始终无法取得过半议席,慕尤丁也与首相职失之交臂。
众所周知,后来公正党主席安华主导的希盟和阿末扎希领导的国阵共组团结政府,但从2023年6州选成绩来看,伊党在东海岸、吉打、玻璃市的势力扩大,反映公正党、巫统在马来选区仍然不是伊党的对手。
公正党和巫统结盟后,双方在争取流失到国盟的马来选票方面,还是面对不确定因素。
团结政府执政近两年,马来选民的支持率,在不同州属的补选中,显示“大起大落”,公正党现阶段不可能成为马来政党的老大,而巫统要重回辉煌时期的“马来政党一哥”地位,仍有一大段距离。
6州选举后,陆续在马来选民占多数的选区举行的数场补选,包括槟城双溪峇甲州议席、吉兰丹能吉里州议席,成绩都出乎一般人的意料,看似公正党有胜望的双溪峇甲州议席,最终伊党却大胜。而吉兰丹是伊党大本营,但巫统却在能吉里补选大胜。
即将来临的柔佛马哥打州议席补选,一般看好是巫统堡垒区,但补选成绩依然有悬念。
马来政党至今仍然处于“洗牌”的状态,过去强势的土团党,最近在能吉里补选中,因伊党安排该党党员临时加入土团党以成为补选候选人,让人意识到土团党在国盟的地位已经被伊党压制。
而慕尤丁在能吉里补选期间,发表本身未获得任命首相的言论而被控,但伊党却没有力挺,也冲击了伊党和土团党的关系。
伊党显然想成为国盟老大,甚至是马来政党的老大,但事实上也不顺利。
伊党主导的玻璃市,大臣苏克里的儿子因涉嫌虚报申领逾1万9000令吉被控,影响了伊党的道德威信。玻璃市政坛最近出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伊党党内派系问题,加上敌对阵营施加压力,致使撤换玻璃市大臣的传言不断。
当前各个马来政党都面对不确定因素,马来选民的选择也摇摆不定。
马来政党领袖在不确定的氛围中,似乎都为本身政党“寻求后路”,因此时不时相互放话“眉来眼去”,却又“欲迎还拒”,今日的朋友可能是明天的敌人,目前的敌人也随时会变成结盟的朋友。
没有政党可以成为“老大”,算是这些年来马来西亚民主进程的成果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