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广告就算有名人代言或专家背书,你也不会全然相信;反观你朋友的亲身经历,一定更加有说服力。
我们的祖先当年下南洋来到马来亚,形成某个籍贯的人多从事某种行业的现象,除了是原乡技能的输出,在他乡发扬光大,进而让越来越多南洋发迹的故事在原乡不胫而走,口碑效应,让后来者紧随前人脚步,遂而形成风潮。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就是我们家乡最早的“关系人口”;他们透过口碑传播,行销某个地方以及产业的未来。人们喜欢分享“鸡汤文”,如果可以借此帮助他人又能感觉良好,要是这些成功故事的主角又刚好是自己认识,或跟自己能够扯上一点关系的(如同乡),就更能突显自身价值;这种在他人的成功故事上打卡的行为,我后来在《疯潮行销》这本书里学到的字眼是“社交身价”(Social Currency)。
ADVERTISEMENT
书里举的例子是1975年由越南来到美国加州的高中教师顺黎(Thaun Le),因缘际会认识当年的女星Tippi Hedren,并受到她的栽培成为美甲师;顺黎吃苦耐劳、最终学有所成,她的努力也影响了她的一众新移民朋友约20人,最终开设一家最早由越裔美国人经验的美甲沙龙。她们的故事后来鼓舞了越来越多越裔美国人投入到这个行业,如今加州的美甲师有八成是越裔美国人,全美也有近40%,越南人的美甲沙龙于是成了一股风潮。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原来一个地方产业的DNA,也能由行销学的角度去思考。
即便到了网络时代的今天,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还是超乎我们的想像。根据《疯潮行销》的作者、华顿商学院行销学教授Jonah Berger的调查,不管是透过传统媒体、社群网站、口耳相传等方式来传播,口碑决定了顾客购买与否的20%至50%的比率。在美国,一位新顾客创造的口碑平均可以为餐厅增加200美元的营业额,亚马逊网站上每一则5颗星的书评可以让书籍多卖20本,你的朋友减肥或戒烟成功,你也很有可能紧随在后。Berger教授的研究报告得知,口碑效应至少是广告的十倍以上,而人们以为这些口碑的形成主要发生在网络,令人大跌眼镜的事实是仅占了7%,只不过网络更容易得到数据,但点击过的人并不一定确实读过;网络交谈的受众人数确实多,但非网络交谈的影响却更深,因为那是一对一的交流,或是人们知道某个朋友需要而做出的分享,那是更精准的受众群。
人们其实懂得分辨广告和真心对荐的差异,Berger教授发现一个产品、一家餐厅、一个景点、一段视频,会形成疯潮主要是由STEPPS六大元素构成,包括前面说的社交身价(Social Currency)、触发物(Triggers)、情绪(Emotion)、曝光(Public)、实用价值(Practical Value)、故事(Stories)。真心诚意做出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打动消费者和访客,吸引“关系人口”,掳获口碑才能创造口耳相传的影响力,而非只停留在吸引网络传播的“交流人口”。我们应当把社群网站等当成宣传工具,而非策略,唯有当真正美好、被认同的事物和价值,体现在人与人的口碑传播之中,才能真正发挥最极致的效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