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最近发现,不同的菌菇个体彼此之间可能会以某种形式“对话”,甚至拥有多达50个单字的词汇量。
最新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的研究报告中,英国科学家针对4种不同真菌进行观察,发现它们以菌丝传递电脉冲方式进行个体“对话”,整个过程与人类神经细胞的传递讯息的方式非常类似。
ADVERTISEMENT
研究人员将体积微小的微电极插入被观察的真菌菌丝基质中,纪录下它们发出的电信讯号,结果显示,真菌会在某些特殊状态下向邻近的其他个体传递讯号,目前已辨识出多达50个不同单字。
尤有甚者,某些真菌种类惯以木材为食,当它们的菌丝与美味的木块接触时,发送电子脉冲讯息的速度会显著增加,仿佛在对附近的伙伴“播报好消息”,相反的在遇到危险环境时,它们也会传递出不同的资讯,让整个族群共享更多关于环境的情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八打灵再也16日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名门外汉花了1年的时间摸索种植鲍鱼菇,竟意外闯出一片艳阳天!
25岁青年莫哈末洛曼是技术人员,起初只是利用种菇来打发时间,没想到无意间发展成为一门生意,让他自此靠菇养家,月入过万!
他指出,当初开始种菇只是抱着填补空闲时间的心态来经营,但是随之而来的需求量让他转而专注发展“以菇养家”的事业上。
“在看到这个市场的未来前景后,我找了两位妹妹加入种菇行列,一起协助发展种灰蚝菇的事业,让她们从中获取额外收入。”
“当时候,我们以1令吉60仙价格购买一个鲍鱼菇太空包,过后慢慢增加数量,到现在我们屋子旁边已经置放3000个太空包了。”
莫哈末洛曼是在吉兰丹瓜拉吉赖住家接受《马新社》访问时,如此表示。
他指出,鲍鱼菇在当地以及附近一带的需求非常高,一天的需求量更是接近30公斤。
“我们从未想过鲍鱼菇的反应会这么好,现在除了固定供应给当地居民,我们还提供线上服务,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销售以增加收入。”
同时,他也分享,为了获得最大的收成以及品质保证,种植鲍鱼菇的环境必须保持清洁以及潮湿。
他补充说,他每天在早上和晚上两个时段采集鲍鱼菇。
莫哈末洛曼表示,他打算出售菌菇太空包来帮助任何有兴趣种植菇类的民众,让更多人加入“以菇养家”行列,因此希望他的努力能够得到相关机构的帮助和协助推动。
“一个鲍鱼菇太空包的形成,需要橡胶木屑、米糠和农用石灰三种材料,并且需要使用机器进行混合和搅拌。
他指出,搅拌好的材料必须装在桶中蒸6小时,然后置放24小时等待冷却,过后才能够将这些太空包存放在潮湿的地方。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