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趁“报复性旅游”大爆发之前去了一趟双溪比力(Sungai Pelek),那是一个离“方便”、“爆红”有点距离的地方,不远处的丹绒士拔(Tanjung Sepat)几年前是国内旅游的热点,到情人桥去拍照,大啖海鲜是许多游客的标准动作;隔壁的雪邦(Sepang),有“火龙果之乡”美喻,随处可见火龙果园、贩售火龙果的路边摊,魅力也不俗;夹在中间的双溪比力(Sungai Pelek),总不能只跟大家介绍“我们是在雪邦隔壁的双溪比力”、“我们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我事隔多年后二度到访双溪比力是因为咖啡。咖啡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适合低海拔地区生长的赖比利卡(Liberica)咖啡豆被引进马来亚时,曾经一度成为当年农业的重要支柱之一。赖比利卡和阿拉比卡(Arabica)、罗布斯塔(Robusta)是全世界的3大咖啡豆品种,话虽如此,赖比利卡今天的产量却占不到1%,而马来西亚是少数赖比利卡咖啡豆的生产国,双溪比力则是马来西亚少数仍保留咖啡种植产业的地区之一。
ADVERTISEMENT
现今的马来西亚咖啡种植业,面对咖啡农年纪偏大,以及过往咖啡由生产到消费所创造的价值(价格)偏低,让咖啡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的困境,我就曾在家乡居銮附近的巴罗、沙翁等新村地区,在专人带领下参观过废弃的咖啡园。在讲求在地化、独特性的“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年代,赖比利亚豆占全球咖啡豆产量1%,以及马来西亚作为少数赖比利卡咖啡豆的生产国──“少”既是困境,也是解方。
1943年,张和华在双溪比力创立“源记号”,后来传给儿子张春宏,2021年第三代的张晓慧和姐姐张悠映、妹妹张璘婷接下棒子,将“源记号”由一个咖啡生豆制造厂,转型成拥有自有品牌,今年更进一度拥有咖啡馆的新村品牌。晓慧说,“双溪比力靠近河和海,咖啡树同时吸收咸淡水的滋养,所以种出来的咖啡豆味道特别有层次感。在最辉煌的年代,这里有超过200户人家从事咖啡种植,有近十家咖啡生豆制造厂,如今只剩下源记号一家。”
双溪比力“咖啡村”的光辉岁月曾有风土条件护航,如今仅存的唯一并不是绝境,说不定也是曙光。第一届的“雪州新村好品大赛”,“源记号咖啡”的挂耳包产品凭着把双溪比力的地貌景观、风土条件化为设计元素,并将拥有超过60年传统咖啡制作经验、仍在生产线上兢兢业业的张春宏的手艺和匠人精神,提炼成味觉的菁华,获得评审的一致青睐,勇夺资深组亚军。
我因为品尝了“源记号”层次感丰富的咖啡滋味,加上他们贴近市场需求的品牌视觉印象,立刻变成双溪比力的“关系人口”,让我更进一步想要认识这座小乡镇。新村里的“源记号”咖啡馆,如今是当地人聚集用餐的地方,掌管咖啡馆事务的璘婷也将自家的咖啡研发成多种品尝的方式,结合十几年的餐饮业经验,提供全新却大马味十足的用餐体验,现在还努力尝试跟其他新村产品作跨界合作。
日本地方设计始祖级大师梅原真秉持“负负得正”法则,常常做出“绝处逢生”的设计,我心目中的“源记号”是乡镇品牌“绝处逢生”的模范生。乡下的未来在哪里?传统行业的春天何时出现?年轻人都是草莓族?很多人只出一张嘴,只有少数人在做。那些少数认真的人,需要的不是嘘声,而是掌声以及更实际的支持。一条由传统出发走向未来的道路,是一条社会正向价值的传播串起来、牢不可破的永续生态链。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